□馬應龍
心理學家卡內(nèi)基曾經(jīng)說過:“成功約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際關系?!笨梢姡穗H交往能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往往忽視了對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引導與培養(yǎng),覺得交往能力就是簡單的交朋友,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并非是重要的能力。其實,人際交往能力貫穿著孩子成長的始終,所帶來的煩惱也會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一定影響。人際交往能力是一門成長的學問,是每一位家長都要重視的重要課題。
曉曉是我朋友的孩子,今年上小學五年級。在我眼里這個女孩文靜內(nèi)向,舉手投足都顯得異常端莊穩(wěn)重。因為聽話、乖巧,曉曉一直深得父母和老師的喜歡??墒且淮闻笥丫鄄?,卻激起了曉曉爸爸對曉曉的不滿。
聚餐那天,算上曉曉一共有五個小朋友,大家年紀相仿,做父母的自然而然升起了些許“攀比”之心。吃飯前,有人提議讓小朋友們表演節(jié)目,其他四個小朋友毫不怯場,有唱歌的,有跳舞的,還有說相聲的??奢喌綍詴员硌輹r,她卻害羞地搖搖頭,輕輕把頭垂在胸前,任憑大人們說什么也不肯表演節(jié)目。一位家長笑嘻嘻地說:“曉曉是文靜的大家閨秀,不表演也罷,我們做大人的不要為難孩子?!边@才讓曉曉“躲過一劫”。曉曉的爸爸因為這件事覺得自己在朋友面前很沒面子,在吃飯時不免對曉曉多加留意,經(jīng)過觀察,他發(fā)現(xiàn)曉曉和在場的四個小朋友都不太一樣。別的小朋友開朗樂觀,上菜的時候知道讓叔叔阿姨先吃,也會照顧比自己小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沒多一會兒他們就相互熟悉,玩到了一起。只有曉曉從不主動說話,別人問什么答什么,也不主動理人,只是一味地低著頭??粗案窀癫蝗搿钡呐畠海瑫詴缘陌职钟行嵟?,也有一些無奈。
聚餐結(jié)束后,曉曉的爸爸回家和曉曉發(fā)了好大一通脾氣,生氣地說:“為什么別的小朋友都那么活潑開朗,只有你木木地杵在那里?”曉曉從未聽過父親說如此重的話,從此越發(fā)沉默寡言。
后來,曉曉的爸爸問我:“我就是不懂,為什么別的小朋友都那么外向那么活潑,曉曉卻完全不懂得跟別的孩子交朋友,簡直像一根木頭!”
我打斷了曉曉爸爸的抱怨:“其實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在責怪孩子之前,要先想想自己給孩子做出了什么樣的榜樣。你們夫妻倆不善于人際交往,怎么可能培養(yǎng)出善于人際交往的孩子呀!”
原來,曉曉的父母平時不愛社交,父親是醫(yī)生,平日里早出晚歸,閑暇時總是在家里休息,很少參加朋友的聚會活動。曉曉的母親是家庭主婦,喜歡安靜也不愛與人交往。而當天在場的四個小朋友,他們的父母都是開朗樂觀的人,每個寒暑假或周末都會組織野炊、出游,還經(jīng)常把孩子送去夏令營進行鍛煉,對于那四個孩子來說,交朋友是自然而然、得心應手的事。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說過,兒童的很多行為都是通過觀察別人的做法模仿而來的。所以,當孩子面臨交往“困境”時,家長不應一味地指責、埋怨孩子,而是應該反思自己對于社交的態(tài)度是否存在問題。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想要改變孩子,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
曉曉的爸爸聽了我的建議之后,在反思了自己的同時,為了引導女兒積極社交,閑暇時間他不再窩在家中,而是帶著女兒積極參加聚會或其他活動,不僅自己認識了更多的人,而且女兒也不再怯于與別人交往,敢于大膽主動地交朋友,連學校老師都驚嘆曉曉進步飛快。
上小學三年級的林林,如今已經(jīng)是第三次轉(zhuǎn)學了。不知為什么,林林似乎對曾經(jīng)待過的每一個班集體都不太適應,不是被孤立,就是被冷落。而且林林還會和同學發(fā)生一些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因此林林總是鬧著轉(zhuǎn)學,不轉(zhuǎn)學就哭著鬧著不去上學。林林的媽媽實在沒了辦法,最后只能妥協(xié)為林林辦轉(zhuǎn)學。
談及林林的轉(zhuǎn)學,林林的媽媽可謂是一把辛酸淚。林林在學校里總是和同學起爭端,上一次轉(zhuǎn)學的原因是丟了同學的鉛筆盒,雖然父母及時出面幫林林解決了問題,可因為這件事,林林卻再也不愿意去學校了。
通過對林林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對于社交困境存在著嚴重的回避態(tài)度,換言之,他完全不會處理與同伴交往中出現(xiàn)的不愉快,每一次自己“闖了禍”或“被討厭、被排擠”,第一時間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讓爸爸媽媽為自己處理善后。
有一次,林林在外面玩耍時不小心踢壞了別的小朋友辛苦堆起來的沙子城堡,他第一反應不是道歉,而是火速地抱住媽媽,用眼角的余光去偷看別的小朋友,催促媽媽趕緊帶自己回家。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說明林林完全不會處理矛盾和解決問題,從而導致他屢屢轉(zhuǎn)學。
不久,林林在新學校里又出現(xiàn)了問題,他跟媽媽說班里的同學孤立他,覺得“無比孤獨”的他又想轉(zhuǎn)學。林林的媽媽為此找到我進行咨詢。這一次,我讓媽媽帶著林林去找?guī)ь^孤立他的同學問個清楚,一開始林林十分抵觸,但在媽媽的再三鼓勵下,他選擇試一試。
通過簡單的對話,林林和媽媽知道,班里的同學并不是“孤立”他,而是因為林林從不主動和他們說話,而且看上去“很難相處”。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林林突然變得輕松,主動加入到同學們的課間游戲中。林林的媽媽看在眼中,喜在心里。
林林長期無法克服社交困境是因為他的父母對他過度保護,導致林林從未自己處理過遇到的問題,因此總是把問題想得比天大。當林林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時,他就明白了社交難題并沒有想象的那樣恐怖。因此,作為家長應適當放手,讓孩子處理社交問題,而不是幫孩子解決。
9歲的小諾沒有朋友,或者說這個小女孩留不住自己的朋友。“沒有人能和她玩超過一星期,我覺得她很孤獨?!边@是小諾媽媽對我說的話。
我仔細觀察了小諾與他人的交往過程,發(fā)現(xiàn)新的朋友總是熱情洋溢地出現(xiàn),又頭也不回地離開,究其原因,是小諾缺少共情能力。比如,在玩“扮家家酒”的游戲過程中,小諾一定要扮演公主,讓自己的朋友扮演丫環(huán),并且在游戲時對小朋友“呼來喝去”。十次游戲,小諾十次都是當公主,朋友十次都是當丫環(huán),這樣的交往模式哪個小孩會受得了呢?
于是,在我和小諾做游戲的過程中,我故意命令小諾扮演丫環(huán),我來扮演公主。玩了還沒有兩次,小諾就敗下陣來,嚷嚷著不玩了,我問小諾現(xiàn)在知道別的小朋友的感受了嗎?小諾低頭不語。
在培養(yǎng)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方面,家長應該積極地鼓勵孩子融入集體,同時也要讓孩子在做事之前三思而后行,考慮到別人的實際情況和感受,對于孩子的不足之處,家長要幫助改正。
相信在家長的努力下,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一定能夠提高,也一定能夠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