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益平
走進大學(xué)前,“古詩”應(yīng)該算我初高中學(xué)生時代最大的“仇人”。
每天晨讀,都要被“古詩”折磨,日復(fù)一日的誦讀早已讓嘴跑得比腦子快,理解不重要,會背就行!課堂上被“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感動的那幾秒,瞬間淹沒在能把屋頂掀開的洪亮朗讀聲中。每節(jié)課堂,都要被“古詩”鞭打,準(zhǔn)確深刻的理解與思考,總是不能在我頭腦中生根發(fā)芽,我一邊癡癡地為同學(xué)的精彩發(fā)言鼓掌,一邊提心吊膽地祈禱老師千萬別對我提問。每次考試,都要被“古詩”虐待,死死盯著題目讀了一遍又一遍,還是不知所云,絞盡腦汁瞎謅寫滿的鑒賞,只能換來人情贈送的一分和老師一句“別灰心,加油”的批注。
高考結(jié)束的那一天,我慶幸終于能和“古詩”分別,可冤家路窄,錄取通知書被打開的那一刻注定意味著我與它將再次相遇在文學(xué)院。
不過,我還是十分感謝這次相遇。現(xiàn)在,讀詩,應(yīng)該是我的生活中,最值得感謝的一件事情。
對古詩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始于大二時古詩歌的課堂。
四五月的時候,夏意還沒有逼退涼氣,在沒有太陽作伴的晚上的七八點,涼氣還能略占上風(fēng),在絲絲清涼作伴的每周三晚,我和幾十名同學(xué)坐在寬敞明亮的大教室,聽老師聊魏晉詩歌,偶爾,三兩聲蟬叫也來應(yīng)和。
那應(yīng)該是一周中最放松的時刻,我們一起走進文人才子們的精神世界,或許囿于簡單的生活閱歷,還不能對他們歷經(jīng)千帆后的心境有深刻的理解,但總有無法被壓抑的情緒在心底蕩漾、雀躍,與他們實現(xiàn)跨越時光的心靈交流。魏晉,是亂世,在亂世之中,愈能感受到生命或最熱血,或最澎湃,或最淡然,又或最失落的多樣姿態(tài)。于是每一個周三的夜晚,都擁有了無限的可能,我從自我閉塞狹小的情感空間走出,看到了一片沒有邊界的廣闊天地,過速的心跳開始平緩,急促的呼吸漸有規(guī)律,我在詩句中跟隨著古人的足跡,探索“存在”最舒適的姿態(tài)。
回想起那門選修課所學(xué)的知識,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十分深刻的記憶,大腦總是靠不住,不時常溫習(xí),當(dāng)初再滾瓜爛熟的東西也會藏匿進最隱秘的角落,怎么努力地去想也想不起來,可又會在不經(jīng)意間給你驚喜,在某一刻如條件反射般地蹦出,而我又對它有新的體會?;蛟S是在立秋那日在公交站臺邊想起的“秋風(fēng)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我以為我記不得它們,而它們早已融入了我的血液,時不時幫我給平凡的一天,增加詩意。
從那之后,《漢魏六朝詩選》就成為我的案頭書,偶爾翻看,總是感動。詩歌的文字讓詩人看見、感受與思考的一瞬永恒地留下痕跡,讓千年后的讀者看到百態(tài)人生與萬般人情。在百態(tài)與萬般中,聽到從時代另一端傳來的回聲,給我們?nèi)绾螢槿颂幨酪詥l(fā)與力量。我時常是個很“喪”的人,卻總是能在不經(jīng)意間被詩歌治愈與救贖,在詩歌中探索到與生命對話的方式。
去年初春午后,我第一次翻看到陸凱的《贈范曄》: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詩人陸凱在驛站遇北歸使者,折梅贈予摯友,以表相思之情。一枝花是多么平常的東西,但對作者而言,這枝花是江南之春無限美好的承載,他希望通過一枝花,把眼前所見的美好傳遞給友人,這是《贈范曄》中的“詩意”。
因為下午還要上課,我草草讀了一遍這首詩,便匆匆上床午睡。沒睡多久,就被惱人的鬧鐘吵醒,我不情愿地下床,卻發(fā)現(xiàn)了意外的驚喜:書桌上有一枝花,正好被放在《詩選》旁?!对娺x》還是打開在我睡前翻看的那一頁,有《贈范曄》的那一頁。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我再一次看到了這句詩。
我在心里默念著這句,困倦的煩躁之意漸漸全無,一陣暖流從腳底慢慢竄上了頭頂。我越念越有味兒,越念越有味兒!不禁念出聲來: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剛好讀到這首,起床就看到了桌上的花。好巧?!?/p>
“是嗎!我剪花的時候想到的也是這句?!?/p>
這一刻,我與花的交流,我與宿友的交流,我與《贈范曄》的交流,瞬間被打通。我意識到,原本在平平無奇的一個午后,竟也能擁有屬于自己的難以言說的“詩意”。《贈范曄》的“詩意”溜進了我的生活。
如果未讀到《贈范曄》,我或許很難被宿友所送的花感動,只是著急忙慌地穿衣,手忙腳亂地收拾,在飛奔出宿舍前突然想起要說一句:謝謝!因為早已被忙碌生活格式化的我,逐漸喪失了把時間留給感知美好的能力。我的生活,只是按部就班地從宿舍到教學(xué)樓,再從教學(xué)樓回到宿舍,按時地勾劃掉寫在清單上的一個個任務(wù)。但當(dāng)我讀到“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一句,閉塞已久的感知的毛孔被喚醒,我從一個個生活的任務(wù)中跳出,去享受這些計劃外的驚喜,主動書寫真正叫做“生活”的故事。
當(dāng)然,將宿友送我花與陸凱贈范曄花相比是不恰切的,盡管情感、時代與語境都不盡相同,但是生活與古詩還是能夠跨越千年,產(chǎn)生相互契合、相互映照的可能性。把生活變成“詩”,這便是浪漫的古詩所能帶給生活的最大魔力。
生活是美的,我們對美的感知力是與生俱來的,而這份感知力同樣也會被生活的另一面消磨、耗盡。當(dāng)瘋狂涌入的事情把我們推進麻木的深淵,詩歌能把我們拉出來,告訴你:“嘿!朋友,看看路邊吧。那朵花,是一整個春天?!?/p>
自先秦《詩三百》以來,詩歌這種文學(xué)體裁就未曾消失于歷史的長流,時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輝。從五言到七言,從古體詩到近體詩,盡管在形態(tài)、音律等要求上,巔峰時期的古詩已經(jīng)與最初的“天籟”十分不同,但詩歌表情言志的功能,卻始終沒有改變。古詩從來都不是空中樓閣中難以被觸碰之物,它不僅屬于中國文人,更屬于整個世界。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在二十四節(jié)氣倒計時的開場視頻中,每一個節(jié)氣,都配上了一句傳統(tǒng)古詩。語言或許有隔閡,古詩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不一定能被所有人讀懂,但讀詩時的感受,卻能在每一個生命個體中產(chǎn)生,古詩能帶給每一個人以獨特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