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音樂,看似分屬不同領域,實則有著深層的內在關聯(lián),甚至可以說是“一體兩面”。有人說“文學是人的語言,音樂是神的語言”,但究其本質,文學與音樂都是具有韻律和節(jié)奏的語言。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當下,文學與音樂門類雖然有所細分,但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文學中有音樂,音樂中有文學。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余華先生就曾以一個文學創(chuàng)作者和音樂愛好者的雙重視角,寫就《文學或者音樂》一書。該書自2017年9月由譯林出版社首次出版之后,數(shù)次再版,既展示了余華先生三十年的個人閱聽史,也揭示了文學與音樂的相得益彰,為文學和音樂領域的愛好者、研究者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獨特的音樂體驗,從文學與音樂互動的視角,引領讀者走進博爾赫斯、??思{、卡夫卡、契訶夫、莫 言、馬爾克斯、門德爾松、巴赫、肖斯塔科維奇、柴可夫斯基等巨匠大師的世界,通過對他們的“敘 述”技巧——無論是音樂的還是文學的——進行敏銳洞察,條分縷析,在文學與音樂的碰撞、融合之中,進一步引導讀者從全新的視角欣賞、理解中外名家經(jīng)典的內涵與魅力,從多元維度體會文學與音樂之間的相互影響。
作者坦言,對于音樂的理解和學習,令他的文學寫作受益匪淺。讀者從字里行間能夠感受到不停流淌的旋律和有序擊打的節(jié)拍,誠如書名,本書是文學,或者音樂。余華先生不僅試圖用文學的眼光重新詮釋音樂,還嘗試將文學作品譜成曲子。在文學與音樂之間來回穿梭的他,不再只是一位文學創(chuàng)作者或者一位音樂旁觀者,他以自己的珍貴經(jīng)驗和獨特見解在文學與音樂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作者富有創(chuàng)見地將音樂中的和聲與文學中的排比相類比——音樂敘述里的和聲是不同高度的聲音在不同樂器演奏里同時發(fā)出,不同作曲家對于和聲的運用雖各有特色,但不同高度的聲音無論是“互相欣賞”還是“互相爭論”,它們都“抱成一團、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這就好像在文學創(chuàng)作里,作家也常常通過排比句式和排比段落“試圖展現(xiàn)同一時刻敘述的繽紛”。同時,他也明確指出二者之間的差別:它們“僅僅只是接近”,即使將排比句式和排比段落寫到極致,也不會屬于同一個時間,不過是“在接踵而至的一個個時間里一個個呈現(xiàn)出來”而已,可謂恰如其分。
作者認為,音樂的歷史是深不可測的,音樂的邊界是不存在的,音樂是由無限寬廣的內心創(chuàng)造的,當文學指向音樂的深處,也就指向了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文學與音樂,也共同指向了生命的寬廣。正如巴洛克時代的管風琴大師巴赫,其實他也是一位游吟詩人,因為擁有對文學與音樂的多重理解和把握,他不僅成為巴洛克時代的驕傲,也在之后的每個時代煥發(fā)著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綜上,《文學或者音樂》一書知識性與藝術性并重、學術性與可讀性兼?zhèn)?。它對于文學和音樂作品的重讀與體悟,對于作家和音樂家的回望與回響,為讀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亦為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提供了跨學科、跨領域的新視野和新思路。
(鄭州大學音樂學院 趙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