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揚
內(nèi)容摘要:近年來,關(guān)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討論與日俱增。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文化海外傳播能力建設(shè)日益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guān)注和重視。本文的研究聚焦于兩版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對于中國文化的認識,從文化差異與文化理解的角度對比和分析兩版電影在這方面的異同之處,發(fā)現(xiàn)西方國家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仍然留于淺表,而缺乏對中國文化深層次思想內(nèi)涵的認識,最終得出我們應該主動把握傳播中國文化的話語權(quán)和主動權(quán),展示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拍出更多反映中國文化精神內(nèi)涵的好作品的結(jié)論。
關(guān)鍵詞:《花木蘭》 中國元素 迪士尼 東西方文化差異
上世紀九十年代,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引發(fā)了人們對于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熱議。時隔二十二年,同名真人版電影的上映同樣備受關(guān)注。真人版電影對中國文化的闡釋和理解較之動畫版本到底有何不同?這一問題值得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998年,美國迪士尼公司推出動畫電影《花木蘭》,該電影改編自中國民間樂府詩《木蘭辭》以及傳統(tǒng)民間故事,講述了花木蘭代父從軍的經(jīng)歷。該電影在美國上映后好評如潮,口碑極佳,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記錄就達到2300萬美元。而在中國,人們對于電影《花木蘭》的評價褒貶不一。有學者認為通過該電影,西方觀眾加深了對于中國文化的認識;盡管其中產(chǎn)生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但這也有利于雙方更加了解彼此,從而開辟文化傳播的新路徑。但亦有學者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以中國元素為外包裝進行美國文化營銷的商業(yè)運作,是一次對中國文化的商業(yè)消費”,“中國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深邃的思想道德觀念并未被完全正確解讀”。
時隔二十二年,迪士尼再度推出同名真人版劇情電影《花木蘭》,由劉亦菲、甄子丹、鞏俐等影星出演。在這二十多年中,中國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發(fā)展過程中,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shè)的重要任務日益受到關(guān)注。國人越來越意識到傳播中國文化、增進中西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因此,該電影選角以來便備受期待,許多中國觀眾十分關(guān)注在二十二年之后,美國迪士尼將怎樣再次講述中國傳統(tǒng)女英雄花木蘭的故事。
本文將對比兩版《花木蘭》電影在情節(jié)、人物和主題思想等方面的異同,進而分析其中反映的文化差異與文化理解問題,為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啟示。
一.兩版電影的不同之處
相比1998版動畫電影,2020版真人電影在花木蘭的外在形象上有了較大突破;故事敘述中也添加了更多中國元素,讓電影更有中國風味。
1.花木蘭的外在形象
1998版電影中,花木蘭的外貌體現(xiàn)了西方人對中國人長相的刻板印象。蠟黃的皮膚、拉長的小眼睛、塌陷的鼻梁和高隆的顴骨無一不是這一刻板印象的代表。晚清時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多與滿清官員交涉,逐漸以滿族人形象代表中國人長相,甚至以此嘲諷當時中國的貧弱。然而中國人的長相并非如此單一,這樣的外形也不符合觀眾對女英雄形象的期待。
2020版真人電影在這方面有較大的改變。無論是花木蘭幼年的扮演者,還是大家所熟知的主角劉亦菲,其形象都更加貼近現(xiàn)代中國的主流審美。2020版電影還突出了花木蘭著紅衣的形象。與西方文化中殘暴、血腥的寓意不同,紅色在中國文化中寓意著光明、生機和熱忱,與花木蘭善良勇敢的英雄形象更加匹配。
2.更多中國元素的添加
2020版電影在情節(jié)中加入了更多中國元素,比如中國哲學和傳統(tǒng)武術(shù)術(shù)語“元氣”,中國傳統(tǒng)太極拳中的“避實就虛”、“四兩撥千斤”等。相比1998版,2020版電影中還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美德“孝”文化。木蘭家族的玉璽上刻著“孝”字,木蘭最后向皇帝請求辭官歸家時皇帝也對其孝順大為稱贊。這一元素的添加使得花木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更加具有中國色彩。
總體上,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擴大,西方國家對于中國和中國文化的關(guān)注度與日俱增,對于中國豐富的文化元素有了更加全面的,甚至是全新的認識。
二.兩版電影的相同之處
2020版真人電影《花木蘭》的情節(jié)基本承襲自1998版同名動畫電影,二者的主題思想也基本一致——都是借花木蘭這一中國傳統(tǒng)英雄形象來宣揚西方主流思想,與中國原版故事的思想內(nèi)涵都有較大的出入。
1.西方女性主義思想
西方女性主義起源于法國的婦女解放運動,女性主義者反對男女兩性中包括性別歧視在內(nèi)的一切不平等。傳統(tǒng)父權(quán)制被視為阻礙女性獲得平等地位和發(fā)展權(quán)利的根源,因此女性主義者提倡推翻父權(quán)制,從而獲得男女平等,解放女性。這一基本思想在兩版電影的情節(jié)中得以體現(xiàn)。
(1)花木蘭對于傳統(tǒng)的反叛
1998年版動畫電影中,花木蘭在相親前直接將《女誡》中傳統(tǒng)女性的“四德”直接抄在手上以備問答;在相親時表現(xiàn)得冒冒失失,因為一只蟋蟀而全然不顧禮節(jié);在相親失敗后唱道:“看看我,不是爹娘身旁的乖女兒,難成溫順新娘;我不愿為出嫁裝模做樣?!?不顧自己的女性晚輩身份公然與朝廷傳旨官員爭論……以上這些表現(xiàn)都反映出木蘭內(nèi)心對于傳統(tǒng)女性道德規(guī)范的反抗以及對于女性社會期待的反叛。
2020年版電影則將這種反叛升級?;咎m為了成為真正的自己,冒著被就地處決的風險,在軍營中主動向戰(zhàn)友和首領(lǐng)揭示自己的女性身份,即使是被逐出軍營也絲毫不后悔。
(2)社會對于花木蘭的認可
如果說花木蘭對于傳統(tǒng)的反叛體現(xiàn)了女性推翻父權(quán)制的決心,那么在這之后社會對于花木蘭的認可則體現(xiàn)了電影對于男女平等的推崇。
1998年版電影中,花木蘭施巧計拯救皇帝后,皇帝帶領(lǐng)萬千百姓向木蘭鞠躬施禮,并封她做宰相,戰(zhàn)友也紛紛與木蘭擁抱。2020年版電影中,當木蘭返回軍營告知董將軍柔然人的計謀而遭董將軍懷疑時,她的戰(zhàn)友洪輝說:“您愿意相信花軍,那為何不相信花木蘭?她敢于冒險坦白自己的真實身份,她比我們男人還勇敢?!?花木蘭帶領(lǐng)軍隊成功救駕后,皇帝稱贊木蘭“英勇無雙,盡忠職守”,并想要授予她護衛(wèi)軍大統(tǒng)領(lǐng)一職。當木蘭婉拒官職還鄉(xiāng)后,皇帝給予其賞賜并稱“國家和社稷都要感謝她”。
無論是木蘭對于傳統(tǒng)的反叛還是社會給予花木蘭的認可都傳遞出西方的女性主義思想。這與中國原版故事十分不同?!赌咎m辭》中,花木蘭替父從軍,然而在軍營中一直維持著男子身份,戰(zhàn)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凱旋后拒絕了尚書省的官職,返回家鄉(xiāng)后“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回歸傳統(tǒng)女性身份。
二者的不同根源于中西文化差異。中國古代社會儒家思想根基深厚。受儒家“尊卑等級”、“三綱五?!庇^念的影響,在家庭中,“夫為妻綱”、“夫者妻之天也”——女性往往只能扮演順從者的角色;在社會中,女性的職責即是照顧家庭、教養(yǎng)子女,在社會公共事務中基本沒有話語權(quán),無法施展在家庭以外的才華與抱負。而美國受基督教“天賦人權(quán)、人人平等”思想的影響,等級觀念比較薄弱,更易接受男女平等的觀念,鼓勵女性通過奮斗實現(xiàn)自我,贏得社會尊重。
2.西方個人主義思想
起源于歐洲希臘文化的個人主義將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每個個體人視為最高價值。強調(diào)每個人都有實現(xiàn)自我的權(quán)利,鼓勵每一個社會個體通過奮斗在社會中追求個體幸福,彰顯自我價值。兩版花木蘭電影中都滲透著西方個人主義思想。
(1)木蘭代父從軍的內(nèi)心動機
兩版電影中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動機根本上都是為了實現(xiàn)和證明自我的價值。兩版電影中的花木蘭都是在自我價值得不到肯定和彰顯后,以出征為契機,在不斷奮斗的過程中認識自我,最終證明自我,得到社會的認可。
1998版電影中,木蘭相親失敗后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成為一個賢良淑德的傳統(tǒng)女性,她的自我價值得不到社會的肯定。她對著水中的自己說道:“我的真心是如何的?何時才能見到我用真心歌唱?”代父從軍給予了木蘭展示自我價值的機會。在軍營中,她努力學習武功,成長為了一個有勇有謀的戰(zhàn)士。在這個過程中,木蘭不斷尋找著自己的真心,重新認識了自我,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在被逐出軍營之后,木蘭于挫敗中覺醒,發(fā)覺自己出征“不是為了父親,而是為了證明自己有本事”。之后她毅然返回軍營,營救皇帝,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真人版電影在動畫版電影的基礎(chǔ)上,引入了“元氣”的概念??梢哉f,“元氣”實則代表了木蘭的真我。木蘭自小便與其他女子不同,其體內(nèi)的“元氣”非常旺盛,但是父親告訴她作為女性要學會隱藏自己的“元氣”。在軍營中,花木蘭卻得以展示自己的元氣,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并且受到了將軍的賞識。這讓木蘭開始正視自我的價值。在主動承認自己的女性身份后,木蘭的“元氣”因真實而更加純粹。最終她帶領(lǐng)戰(zhàn)友們拯救了整個國家,其自我價值得以彰顯。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花木蘭代父從軍不僅僅是為了孝順父親、報效祖國,更是為了找到自我的存在價值。這即是西方個人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
(2)木蘭的超凡英雄形象
兩版電影中,花木蘭都被塑造成一個英勇無畏、足智多謀且自帶“主角光環(huán)”的英雄形象。在大軍陷于危難之際,她善于觀察,機智勇敢,通過制造一場雪崩讓實力雄厚的敵人潰不成軍,成為拯救整支軍隊于水火之中的英雄;在最后營救皇帝的行動中,木蘭更是成為了領(lǐng)導者,單槍匹馬與敵國君主斗智斗勇,最終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過人武功成功救駕,與千鈞一發(fā)之際挽救了整個國家。這些情節(jié)都極力渲染花木蘭的個人魅力,彰顯其個人價值,體現(xiàn)了個人主義價值觀。
這些與中國原版的故事敘述是截然不同的。中國原版故事中,木蘭從軍的動機純粹是為了家庭和國家。在《木蘭辭》中,開篇即是木蘭織布的場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這反映出木蘭就是一個隱匿于男尊女卑社會背景下善于經(jīng)營家庭的傳統(tǒng)女性。她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長大,安于傳統(tǒng)女性的本分,將自己奉獻給家庭,而非追求個人價值。木蘭出征的原因也十分明了——“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為了國家的安危,家庭中必須有人擔起這份責任。如果不是為了年邁的父親,不是為了國家的存亡,如果還有更好的辦法,木蘭一定還是會選擇留在家中,恪守婦道。木蘭在軍隊中也只是一個普通士兵?!赌咎m辭》中并沒有關(guān)于木蘭個人才能的描寫,只是以“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來表現(xiàn)許多同木蘭一樣的士兵們在戰(zhàn)場上的勇敢和艱辛。
兩版迪士尼電影與中國原版故事的差異從本質(zhì)上也是中西文化的差異導致的。從歷史背景看,美國是一個年輕的移民國家,公民來自世界各個國家,人際關(guān)系簡單,想要獲得成功和幸福必須依靠個人奮斗。國家提倡個人通過奮斗努力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從而為國家做出貢獻。中國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農(nóng)業(yè)文明大國。中國人依靠土地生存,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形成了家族聚居的傳統(tǒng)。因此,中國人自古以來強調(diào)集體意識,個人利益必須服從于集體利益。從社會結(jié)構(gòu)來看,費孝通曾將西方社會概括為“團體格局”,團體是由一根根獨立的柴捆成的。因此,西方社會中團體和個人的界限非常分明,團體不能抹殺個人,必須重視個體的利益和價值,鼓勵個體在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過程中為社會作出貢獻。中國古代社會的結(jié)構(gòu)是差序格局,每個人都像一塊投擲在水中的石頭,水面上一圈圈推出去的水波就代表了一層層的社會關(guān)系。中國社會不區(qū)別團體和個人,每一個人都是其社會關(guān)系的圓心,因此天然都是社會關(guān)系的組成部分,為自己就是在為他人,為他人也就是為自己。在此基礎(chǔ)上,中國形成了集體主義價值觀。
總的來說,由于歷史、宗教、習俗、地理位置等文化背景的差異,不同的族群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有較大差異,即“文化預設(shè)”不同?!拔幕A設(shè)”指的是一個特定的社會或族群中人們的文化共識,包括信仰、原則等。在文化傳播和交流中,異族人往往傾向于根據(jù)本族的“文化預設(shè)”來理解另一種文化。美國迪士尼公司在改編中國傳統(tǒng)故事的過程中,缺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預設(shè)”,習慣性地將西方主流思想融入對中國原版故事的理解,甚至充塞和顯露出種族、制度、文明、文化、道義等方面的傲慢、偏見或優(yōu)越感,最終兩版電影被改編成包裝著中國文化外殼的美國故事。
綜上所述,對比兩版電影的異同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近年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西方國家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淺表的文化元素層面上,對中國文化深層次的內(nèi)涵知之甚少。這反映出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仍然任重道遠。我們還是應該依靠自己的力量傳播中國文化,更多展現(xiàn)中國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時曾說:“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guān)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guān)鍵要有創(chuàng)作史詩的雄心?!蔽覀円e極地從中國傳統(tǒng)故事中挖掘素材,同時不斷探索西方觀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拍出更多具有中國精神和中國氣質(zhì),又兼具觀賞性的好電影。
參考文獻
[1]黃瑋瑩.電影《花木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異[J].電影文學,2014(21):67-68.
[2]李楊.西方語境下的中國故事——“文化認同”視閾下對好萊塢動畫電影《花木蘭》再解析[J].電影評介,2014(02):54-55.
[3]何孟陽.中西文化視野下的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分析[J].視聽,2020(07):112-113.
[4]峻冰.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擔當與現(xiàn)實意義——好萊塢電影《花木蘭》的敘事得失及其他[J].現(xiàn)代藝術(shù),2021(01):62-64.
[5]伍巧芳.從英文電影中看中外文化差異[J].作家,2008(14):256.
[6]陽麗君.論迪斯尼電影《花木蘭》的中國風味與美國精神[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4(03):76-79.
[7]李秀芝.中國元素和美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以電影《花木蘭》為例[J].品牌(下半月),2015(01):134.
[8]劉晶晶,邵華.英雄主義視角下的中美花木蘭系列電影對比研究[J].瘋狂英語(理論版),2018(03):141-142+149.
[9]王新.文化差異與人物塑造——從電影《花木蘭》淺析迪斯尼動畫片中的木蘭[J].電影文學,2012(06):70-71.
[10]王樹娟.中西文化的沖撞與融合:迪斯尼動畫《花木蘭》女性主義形象解讀[J].海外英語,2011(09):314-315.
[11]步國崢.中美電影中《花木蘭》的女性意識及差異[J].電影文學,2015(15):37-39.
[12]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本論文由“從電影《花木蘭》分析中西文化差異”項目資助(項目號:S202010697291)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