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煥堂
1 前言:孔明與AI的激情相遇
在上一期里我們說明了當今主流 AI 的主要技能是基于大數據分析找出相關性,并迅速歸納出規(guī)律性。這項強大的能力,與人類天賦的溯因性推理能力之間,具有巧妙的互補性,就是:
· 人類的天賦溯因性推理,協(xié)助 AI 把它天賦的相關性轉化為強大的因果性推理能力;
· AI 的因果性推理,也能協(xié)助人類更加發(fā)揮其溯因性推理能力,激發(fā)出人類更高的創(chuàng)新力。
其中第一項,上期已經舉例解說了;在本期里,將舉例解說第二項的互補性——人類如何運用 AI 的因果推理來提升自己的溯因推理,因而大大激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新力。
一談到創(chuàng)新力,大家都會聯(lián)想到數千年前的智慧人物:諸葛亮 ( 孔明 )。茲試想,如果當年孔明就能與 AI相遇,會如何協(xié)同產生更高的創(chuàng)意呢?同時也試想,如果我們現在好好善用 AI 的因果性助力,是否人人都如同孔明一般,人人都將聰明絕頂、創(chuàng)造力十足呢?
2 復習:人類如何協(xié)助AI
在上一期里,曾經提到一句名言:“相關性并不一定表示其具有因果關系”(Correlation does not implycausation)。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通常無法僅根據觀察到的兩個事件之間的關聯(lián)或相關性來合理地推斷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
然而,基于 AI 具有強大能力來探索相關性,只要獲得人類的溯因性 ( 俗稱果因性 ) 的助力,AI 這項能力就能轉化為強大的因果性能力了。例如,AI 從醫(yī)療大數據里,迅速探索出 ECG 心電圖的變化與心臟休克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 ( 圖 1)。
而這兩者之間并不一定是因果關系,所以我們不能透過對 ECG 心電圖的干預,來減輕心臟休克的癥狀;同時,也難以從心電圖的細微變化來精準預測、預防心臟可能的休克。此時,就需要尋求人類專家 ( 醫(yī)生 ) 的助力,來提供溯因性思維。于是,醫(yī)生發(fā)現了 ECG 心電圖的變化以及心臟休克,兩者都是“果”,就找出其背后真正的因:血鉀濃度,如圖 2。
于是,AI 就把其強大的相關性能力,轉化成為強大的因果性推理能力,這就能發(fā)揮 AI 的魅力:從偵測到的 ECG 心電圖形變化來及時預測,并避免休克。AppleWatch 就是其中著名的產品 ( 圖 3)。
這是 AI 結合人類專家的果因性智慧,協(xié)同創(chuàng)造出的出色的因果律產品。所以,人類可以幫助 AI,讓 AI也能擁有強大的因果性推理能力。由于 AI 欠缺的能力是從果追溯真正的因,使得它無法獨自獲得因果律。于是,在眼前到未來的數十年之間,人類的溯因性推理能力,將繼續(xù)協(xié)助 AI,彌補 AI 能力的欠缺。
3 AI如何協(xié)助人類
剛才復習了第一項互補關系:人類的溯因性推理能力,將繼續(xù)協(xié)助 AI。現在,就來說明第二項互補關系:AI 的因果性越強,人類的溯因性能力也會越強。茲拿統(tǒng)計學的貝氏定理 (Bayestheorem) 來說明之 ( 圖 4)。
這個公式的意思是,當我們從這兩個盒子中,隨意抽出一顆球 ( 以 X 表示 ),而且這顆球是藍色的,這是所觀看到的事實 ( 果 ),這公式可以計算出 P(C1|x),它代表了“抽到藍色球,而且是從 C1 抓出的概率”( 因 )。這叫做果因性推理,當我們觀察看到果,而想要去追溯其背后的真正原因。
醫(yī)生也是這樣,當醫(yī)生看您流鼻水 ( 果 ),他 / 她會推測您可能前幾天感冒了 ( 因 ),然后期待您三天后好了 ( 果 ),再返回該干預的因 ( 素 ),才決定今天開什么藥給您。所以醫(yī)生腦海里也是典型的溯因性思維。
圖 4 里的公式也表達了這項溯因邏輯。例如,您可以看到,在這公式等號 (=) 右邊部分,都是因果性的概率,于是當等號 (=) 右邊的因果性越精確的時候,就可以更精確地算出等號 (=) 左邊的果因性概率值。所以我們說:AI 的因果性越強,可以賦能人類的溯因性推理,創(chuàng)意就越強。這溯因性就是人們創(chuàng)意的來源。
4 孔明擅用大數據
在中國歷史上,公認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人物之一諸葛孔明,就是歷史上最典型的果因性推理者。因為他這能力很強,所以他被稱為“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最聰明的人”。他擅長于果因性推理。從果來追溯到因,是孔明最擅長的。例如,劉備告訴孔明說,我們要達到一個目標 ( 果 ):統(tǒng)一天下、恢復漢室。這個果是劉備給孔明的,所以孔明就來做果因性推理,就推理出三個可能方案:一分天下、二分天下、三分天下 ( 圖 5)。
接下來就透過大數據,依據他所念的書、所學到的知識,來找出其中的因果關系。然后,去蕪存菁,力求反證 ( 否證 )。這也就是胡適先生所說的:大膽假設,小心求 ( 反 ) 證。于是,孔明就從大數據中找出兩個重要數字,就是:操今擁兵百萬 (100 萬 ),挾天子以令諸侯(加 1)。然后,根據這項數據,孔明就告訴劉備:不可爭鋒也。也就是獲得了反證,就馬上把它刪除掉。
這個過程就是:孔明透過果因性推理出來的方案,再透過大數據的因果性來把它刪除,所以可以快速地縮小果因推理的空間,逐步找出一條從現實走到未來目標之路。
那么第一個方案 (一分天下 )已經被否證而刪除了,就換第二個方案 ( 二分天下 ):打孫權??酌骶蛷拇髷祿邪l(fā)現到:孫權歷經三世、民富而國強。于是告訴劉備:只能和,不可圖也。也就是獲得了反證,就馬上把它刪除掉。
還剩下一條路,沒有被刪掉??酌骶屠^續(xù)探索大數據,繼續(xù)找,也想把它否定掉,結果否證不了,卻從大數據中探索到了:荊州劉表兵力不強。即然無法否證這方案,繼續(xù)探索下去,又發(fā)現了:益州劉璋不得民心,如果劉備去了,益州的民眾會夾道歡迎。<< 隆中對 >>中孔明就告訴劉備:上天所以資將軍也。意思是:上天給您的好禮物,你要不要呢?所以這條路沒辦法刪除,就成為他建議給劉備的最佳方案 ( 圖 6)。
如果當時劉備問孔明說:您有沒有經驗呢?孔明可能說:我才 26 歲,怎么會有經驗?這意味著溯因性推理可以超越年輕人的經驗 (不受限于既有的經驗范圍 )。這告訴我們,年輕人只要會果因性推理,再透過 AI 大數據來幫忙,不需要依賴既有經驗,就可以推薦給劉備一個全人類都沒有經歷過的方案,而且可以實現。
以上是三分天下的范例,面對劉備給的目標,孔明發(fā)揮其溯因推理,幫忙找出可實現的方案。
后來,有一天孔明自己面臨了困難:司馬懿要來打孔明,當時孔明在西城,而西城的前線是街亭。于是孔明就派馬謖去防守街亭,由于馬謖沒有聽副將王平的建言,因而馬謖兵敗于街亭 ( 馬謖失街亭 ),因此司馬懿的兵就來到西城。于是孔明遇到一個難題,他想要一個美好的結果:找到一個方案,來突破司馬懿的圍城。這是孔明所想要的果,然后就開始追溯可行的方案 ( 因 )。由于孔明的果因性推理能力超強,立即開始動腦筋,擬定幾個可能方案。第一個方案:能不能守在城內呢?第二個方案:能不能出去跟敵人打呢?第三個方案:能不能半夜逃掉呢?并將各方案列舉出來。接下來,就要靠大數據了,要做什么呢?就是要大膽假設,小心求反證。透過大數據檢驗他的溯因推理,去蕪存菁,縮小溯因推理的空間范圍。例如:守在城內,糧食不夠,這是現實條件,所以第一個方案被否證了,立即刪除掉 ( 圖 7)。
接下來,考慮第二個方案:出去跟敵人打。然而探索大數據而發(fā)現:司馬懿有 15 萬兵力,但是孔明只剩6 千個兵。因為他的兵力大多隨馬謖去前線街亭,但馬謖卻兵敗于街亭。西城的孔明只剩下一點點兵,不能跟敵人打,所以這個方案也被否證了,立即刪除。再來換第三個方案:半夜逃走。但是因四面都被圍了,也被否證了,所以也立即刪除。這個時候,再來再創(chuàng)新、再假設,大膽地假設:擬一個空城計 ( 圖 8)。
然后,再來探索大數據,試圖找出事證、理由來把它否定掉。結果發(fā)現找不到足以否證的理由,就繼續(xù)探索下去。這逐漸成為一個可實現的計劃,然而孔明本身也沒有經驗。沒關系的,依循孔明的溯因性思維,加上AI 大數據,則所有的年輕人的創(chuàng)新方案,并不需要依賴既有經驗。
為什么 ? 因為 AI 提供給您經驗。它有超強高達 IQ值 300 的超級經驗,可以幫您做檢驗、去蕪存菁。于是就能繼續(xù)走下去了,逐步探索出一條可行方案。有了AI 大數據的助力,繼續(xù)探索下去,于是信心就越來越強,更激發(fā)出人人的創(chuàng)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