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瓊
資料顯示,接受剖宮產手術的孕婦,其切口發(fā)生脂肪液化的概率為0.3~0.4%,即1000名接受剖宮產手術的產婦,約有3~4人術后腹部切口可能發(fā)生脂肪液化。
脂肪液化指切口處脂肪細胞大量破裂,導致其中的脂肪顆粒溢出、分解,產生液狀油脂,聚積于切口的一種癥狀。脂肪液化通常發(fā)生在術后3~7日,切口處產生許多黃色液體,并無壓痛、紅腫之類癥狀,術后切口難以愈合。
1.肥胖孕婦孕期需要控制體重及血糖。研究表明,皮下脂肪厚度小于3厘米時,一般不會出現脂肪液化;當皮下脂肪厚度大于3厘米時,脂肪液化的風險顯著上升,且發(fā)生率與皮下脂肪厚度成正比。并發(fā)糖尿病患者脂肪液化風險特別高。因此,肥胖孕婦若并發(fā)妊娠期糖尿病,必須在孕期把血糖調整到正常狀態(tài)。
2.在手術過程中須做到精細操作、完全止血。將腹膜縫合完畢后,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切口,以沖掉壞死的脂肪組織,降低脂肪液化的發(fā)生率;縫合切口時應小心對齊,勿留死腔??p線緊松合適,拉線、打結時輕柔操作,防止用力過大切割脂肪形成死腔。若患者的脂肪層較厚,可實施減張縫合。此外,若評估患者術后有較高的脂肪液化風險,可于皮下置放引流片以引流滲液及壞死物,以減少發(fā)生脂肪液化的概率。至于何時將引流片拔出,可根據術后引流量加以評判。
3.術后管理。肥胖產婦術后可對切口實施加壓包扎,將鹽袋置于切口之上,腹部加壓包扎6小時,以降低滲液與滲血,加速傷口愈合。在手術48小時后,以紅外線照射腹部切口,以促進切口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消除水腫,吸收滲出物,減少發(fā)生脂肪液化的風險。要求產婦盡可能行側臥位或半臥位,以降低腹部切口張力;咳嗽或排便時勿過于用勁,采取按壓切口方式減輕切口壓力,促進切口愈合。
1.脂肪液化通常出現在有較厚腹壁、實施剖宮產手術的產婦。因此,肥胖的孕婦在孕期應從嚴管控自身體重,降低因肥胖而引發(fā)的各類妊娠并發(fā)癥,如妊娠期高血壓、血栓導致手術傷口脂肪液化等。
2.孕婦若并發(fā)糖尿病、低蛋白血癥、肥胖、貧血等疾病,計劃采取剖宮產方式分娩,應盡量于術前改善自身狀況,降低手術切口發(fā)生脂肪液化的風險。
3.剖宮產手術后應強化護理。產婦應注意察看手術切口處是否流出滲液,若察覺不正常要及時前往醫(yī)院就診,以免手術切口發(fā)生液化,且引發(fā)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