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旭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凡為官者,都希望在任期結(jié)束接受上級考核時,獲得一個好評價、好分數(shù)。但在明朝洪武年間,卻有兩個官員因“好評”而被朱元璋黜降、追責,葬送了大好前程。
一個是山東日照知縣馬亮。馬亮在任上時,正事沒干多少,但他對上級經(jīng)常派下來的督運貢品的任務(wù)必定親力親為,盡心盡力。這自然令上級十分滿意,于是給他寫評語時,在“無課農(nóng)興學之績”后面加了一句,特別強調(diào)他“長于督運”,將其重點推薦到朱元璋案頭。誰知朱元璋在看到評語后不喜反怒:“農(nóng)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放著分內(nèi)的事不干卻長于督運,不就是擅長送貢品投機取巧這點本事嗎?”朱元璋旋即大筆一揮:“宜黜降之!”
不過比起山西平遙主簿成樂,這位馬縣令還算是幸運的了。也是這年,成樂的任期到了,州府對他的考核評價是“能恢辦商稅”,說白了就是收商稅很在行,把過去沒收上的稅也收了,增加了國庫收入。誰知又是這句好評惹禍上身。朱元璋看完奏折后,氣不打一處來:“收稅原本有定額,朕本來就要輕徭薄賦,你竟然還以多收來邀功!殊不知稅收上去了,百姓卻受苦了,這不是拆我的臺嗎?”皇帝一生氣,后果很嚴重。朱元璋下令“吏部移文以訊”,一番深挖后,果然拔出蘿卜帶出泥,把成樂勾連給他打好評的官員一起貪腐的案件扒了出來,最后全部投入監(jiān)獄問罪。
得了“好評”,卻毀了前程,這實在不是朱元璋故意找他們的茬,而是他們的所作所為背離了肩負的職責與使命,所謂的優(yōu)點與好評,根本經(jīng)不起一番認真的追問。因此,馬亮和成樂的結(jié)局完全是咎由自取。
判定一個官員從政動機是否純正,在于他是否真心實意為民干實事、做好事,而這也是判斷一個官員好壞的標準。
好評無捷徑,為民是根本。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