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彬毓
視力障礙學生由于先天性的缺陷,在小學英語的學習過程中面臨一定的困難。因此,需要應用缺陷補償教學,進而在學生的其他感官調(diào)動下實現(xiàn)感性認知教學。
一、視障學生在小學英語學習中的困難
由于有視力障礙的缺陷,因此這部分學生對世界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以在更加廣闊的范圍當中學習、活動與感知?;趯嶋H來講,在教學當中,視障學生只能夠基于聽覺對英語詞匯或語句的發(fā)音進行模仿,而無法在口型變化下矯正發(fā)音。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當中,有關單詞發(fā)音的學習往往會出現(xiàn)混淆的現(xiàn)象,如在關于基礎詞匯“dad”的教學當中,由于學生無法觀察到教師的口型,因此難以保證正確的發(fā)音。
在小學英語教學當中有關于各種動物詞匯的教學,如若對普通學生進行教學,教師只需要講解相關的動物并借助圖片就能夠完成。但是這樣的課程對于視障學生來講是困難的。他們對動物表象的感知相對較弱,難以了解教師口中所描繪的動物的樣子,因此對相關詞匯的學習也成為相對較難的教學點。并且對視障學生來講,由于單詞的記憶存在相應的難度,不同于普通學生的字母學習,需要記憶更多的盲點,因此往往會對部分較為困難單詞的記憶效果相對較差。
盲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英語三年級下冊當中的部分單詞教學,如常見且較為簡單的father,grandmother等詞匯的學習中,這些詞匯只需要簡單地將其中的各個字母進行記憶后,按照既定規(guī)律進行拼寫就能夠牢記。但這樣簡單的詞匯對于視障學生來講,只能夠依靠教材上形同的圓點進行記憶,無形當中增加了學習困難。在“Where is my car?”的單元教學當中,存在某一物體所在位置的動態(tài)單詞教學。由于視障學生無法像正常學生一樣基于觀察動作領悟到這樣的單詞的學習,進而在諸如此類詞匯的學習過程當中難免會造成難以理解的現(xiàn)象。
二、缺陷補償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在英語教學中,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講,結(jié)合實踐調(diào)查,基于眼、耳、口等多種感官結(jié)合形成的認知功能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視障學生對新事物的認知相對困難?;谶@種情況,可引導學生應用其他感官進行學習,這樣能進一步調(diào)動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積極性。
(一)利用聽覺,補償視覺缺陷
視力障礙學生進入特殊教育環(huán)境當中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就是依靠聽覺進行學習。在課堂上專注聆聽,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獲取相應的知識。由于視力方面的缺失,視障學生能夠避免環(huán)境信息的污染與干擾,進而在較為安靜的環(huán)境當中激發(fā)自身的聽覺動能。大多數(shù)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記憶力更好?;谛睦韺W當中的補償學說,盲人的聽覺應用效果遠遠超出常人的聽覺感知能力,因此,可以相應地應用到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當中。尤其是針對英語學科來講,在實際教學當中涉及大量的聽力閱讀等相關內(nèi)容,因此需要教師積極構(gòu)建更加良好的聽覺引導教學環(huán)境,進而彌補學生的視力障礙缺陷。例如,在三年級下冊關于家庭成員的單元教學當中,對mother,father,grandmother,grandfather等詞匯進行教學時,首先可以以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礎,提前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以獲取不同家長的語音片段內(nèi)容。在教學過程當中,基于不同家庭成員播放對應的音頻內(nèi)容,讓學生對應識別自己家人的聲音,進而對應回答相應表示家人的單詞,充分利用學生的聽覺動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設模型,刺激學生感官
視力障礙會影響學生的基礎認知,導致在教學過程當中對各種不同詞義下的詞匯認知相對較難,豐富的圖片教學方式對于普通學生而言可能會產(chǎn)生相對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對于視障學生則難以產(chǎn)生實用性。學生對教材當中的詞匯往往是基于盲文的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充分借助這一表現(xiàn)構(gòu)建關于觸覺的缺陷補償教學方式。例如,在Unit 3 Look at that monkey!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教材中出現(xiàn)的動物制作相應的教學模型,如大象、猴子以及兔子等,按照不同的動物形態(tài)與體型制作對等比例的模型,帶領每一個視障學生用手觸摸相應的模型,進而在真實的觸感當中體會各種動物的實際體型與構(gòu)造,獲得更加充分的知識理解。
對于視障學生來講,在小學英語知識學習進程當中同樣需要相關教師積極結(jié)合學生的其他感官開展教學,進而促使學生在其他感官學習過程當中形成更高效的學習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