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祥祥
推動新課程的核心在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通過將初中數學教學和生活化教學有效融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達成這一目標。
一、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一)引導學生更好地融合生活與數學
數學是一門涉及范圍十分廣泛的學科,其中諸多知識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也能夠發(fā)揮很大的作用。但基于現下實際情況分析,多數教師在教學期間使用方式較為刻板,導致學生難以更靈活地掌握知識,也難以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但通過生活化手段的應用,不僅可以解決上述問題,還能夠強化生活與數學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很多細節(jié)都和數學有關系,如此一來,學生便可以更好地了解數學知識的深層含義,同時可以將數學應用于生活中,可以提高學生用課堂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優(yōu)化學生知識消化能力
初中階段的數學對鍛煉學生的邏輯能力效果明顯,但倘若學生無法有效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會導致學生難以消化課堂中學習的內容,對學生吸收知識存在不良影響,不利于推動新課程標準的落實。通過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融入生活化策略的方式,不僅能避免上述問題的產生,還能夠深化數學內容的含義,如此一來,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學知識。由此,校方和教師需要重視在教學中積極通過生活化手段提升數學教學整體質量。
二、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應用措施
(一)重難點問題生活化
數學學習期間,學生會遇到許多難點問題,對一些重點問題的理解有時也無法深入,這會影響數學學習的整體效果。對于此類狀況,教師在實際教學期間可通過生活化教學的方式將上述問題生活化,以提升課堂整體教學效率。以二元一次方程相關知識學習為例,生活中許多問題均涉及此方面的知識,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課本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問題相關聯,指導學生利用數學思維分析、思考實際問題,并將之有效解決。如以“捐贈物資”為背景,設計習題:“為支援公共衛(wèi)生工作,某食品廠打算派送一批物資,已知本次物資以飲用水與方便面為主,1箱飲用水與2箱方便面共計110元,2箱飲用水與3箱方便面共計180元。提問:(1)列出題中等量關系;(2)1箱飲用水與1箱方便面價值多少?”通過問題(1)學生能夠準確找出“1箱飲用水+2箱方便面=110元;2箱飲水用+3箱方便面=180元”等量關系,聯系已學知識設未知數“1箱飲用水x元,一箱方便面y元”,并順利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經計算可知:2x+4y=220,y=40,x=30。在此基礎上教師對題目進行調整,適當增加題目難度,學生也能夠準確找到等量關系并列出方程進行解答。在此過程中學生數學思維得到發(fā)展,能夠從簡單或復雜的實際問題準確找到相應的數學模型,并利用數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數學知識得以有效內化與利用。同時,基于實際問題解決,學生對數學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利于其數學學習興趣的提高。
(二)充分發(fā)掘課本內容
初中數學是一門較為復雜的學科,涉及知識點較多,教師想要更有效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理應重視備課,將課本內容的深層含義更進一步地挖掘出來,以更好地推動生活化教學的開展和落實。數學和現實生活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想要將兩者有效融合在一起,還需要教師有效挖掘,仔細研究課本內容,將生活問題和課本中的知識加以結合,整理生活數學的案例,強化對生活元素的應用。
備課期間,教師應重視思考如何通過生活化手段強化課堂的趣味性,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有效分解課本內容,再將其和生活“小事”結合在一起,這對于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以幫助教師升華課堂教學內容,這對于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以及課堂教學水平也有積極影響,可以更好地推動生活化教學的落實。
(三)科學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
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以往應用的教學手段和方式通常為教師直接講授,教師在課堂中充當的是知識傳輸者的角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了解較為被動,不利于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久而久之,甚至會產生厭倦心理,對學生記憶和消化數學知識均存在不良影響。近年來,社會發(fā)展腳步不斷加快,我國國民生活質量大幅提高,多種科學技術以及設備等層出不窮,教師倘若不與時俱進,不優(yōu)化和更新自身教學方式和模式,教學效率會很低,課堂中的有效學習時間越來越少,進而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
由此,教師理應了解上述情況,緊跟時代潮流,更新自身思想,探尋和應用更多新穎、有趣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引導學生更高效地學習。如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法來達到上述目的。這一方法的應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激發(fā)數學學習興趣,對其更好地了解和更快地捕捉生活中的數學均有積極作用。利用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日常的生活場景中,同時引導其捕捉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在玩樂中深刻記憶和高效地學習知識。
具體而言,教師可通過時事新聞、燈謎等激發(fā)學生興趣,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軸對稱”一課的過程中,便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和觀察一些名勝景觀的圖片,并要求學生猜測圖片中的建筑位于哪些地區(qū),叫什么名字,是否為軸對稱圖形。隨著問題的產生,學生便會產生研討興趣,在學習過本章節(jié)基礎知識以后,再要求學生回想生活中還有哪些軸對稱的例子。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團結、友愛的關系,樹立起團隊意識,而且達到了數學生活化的目的,同時對于加深學生的知識印象也有積極影響,有效彌補了以往刻板教學模式造成的缺陷,對推動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再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從問題到方程”一課時,便可以基于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具體而言:(1)某蛋糕店做蛋糕需要使用白糖400g,現店員有一個裝有1個5g砝碼、2個10g砝碼、2個50g砝碼、1個100g砝碼的砝碼盒,還有一架天平,如何通過稱重獲取蛋糕需要的白糖?(2)倘若10g砝碼丟失一個,其他條件不變,如何稱量這些白糖?
(四)增加研究性內容的比重
受陳舊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進行的課堂教學一般會過分注重課本內容的講授,引申內容較少,對生活化教學的開展較為不利,研究性內容相對較少,也不利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便可以通過生活化手段,增加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內容的比重,由此提高學生研究和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以及探究意識的形成,使其可以獨立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最后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具體來講,教師可先設計多個生活化且?guī)в醒芯啃砸饬x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討和分析,基于小組內部研討,強化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優(yōu)化課堂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在愉悅輕松的環(huán)境中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識。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反比例函數”一課時,便可以設計以下有利于學生團隊合作研究的探究性主題活動,如以函數式的形式將下列變量間的關系描述出來。
(1)長方形的面積為5300cm2,其長(x)會隨著寬(y)的變化發(fā)生改變;
(2)A企業(yè)為B工廠提供資金援助30萬元,該廠的年均還款額(e)(萬元)會隨著還款年限(f)的變化發(fā)生變化;
(3)養(yǎng)魚池容積是45000m3,往池內加水,加滿水的時間(j)(小時)會隨著水流速度(k)的變化發(fā)生變化。
隨后提出問題:上述函數式之間是否存在類似特點?你是否可以列舉相似的例子?如此一來,學生在研討期間可以加深自身學習印象,且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習有效性,一舉兩得。
(五)重視課后生活化教學
諸多專業(yè)人員指出,倘若數學教學可以更進一步地貼近生活、融入生活,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會大幅提升。所以,教師不僅要重視將生活化融入課堂教學,對課后教學的生活化也要關注,進而更深入地幫助學生加深學習印象,優(yōu)化自身整體能力。如教師在講授“等腰梯形”一課時,可以優(yōu)先引導學生了解等腰梯形的概念,隨后要求學生在教室中尋找身邊的等腰梯形,課后再提出一些實際問題,如“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等腰梯形?大小如何?為什么它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與普通梯形的差異有哪些?如何更科學地應用等腰梯形?”等。
可要求學生采用上網搜索、詢問父母朋友共同探討等方式。采取這種課后任務布置的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記憶和消化所學知識,對于其拉近和家庭、朋友間的距離均有積極影響。同時,學生圍繞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思考、資料搜索、詢問他人,也可以掌握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優(yōu)化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都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對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使學生課后學習更高效均具有積極意義。教師利用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的設計以及為學生布置豐富的課后作業(yè)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其進行自主學習,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有效性,對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也有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