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朝莊 吳圣剛 陳吉華
摘 要:萬古金礦位于揚子準地臺南緣之江南地軸中部,賦存在新元古界冷家溪群中,受北西西向構造控制。Ⅷ號礦脈是萬古金礦的主礦脈之一,在總結萬古金礦Ⅷ號礦脈地質特征、礦石特征的基礎上,分析了其成礦富集規(guī)律,并指出找礦方向。
關鍵詞:地質特征;礦脈;萬古金礦;平江
中圖分類號:P618.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5603(2022)03-11-05
Study o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Prospect of Ⅷ Ore Vein of the Wangu Gold Deposit in Pingjiang County, Hunan Province
Xi Chaozhuang Wu Shenggang Chen Jihua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2. Hunan Huangjindong mining Co. LTD, Pingjiang Hunan 410400; 3. Hunan gold mining Co. LTD, Changsha Hunan 410007)
Abstract: The Wangu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Jiangnan Earth axis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and occurs in the Neoproterozoic Lengjianxi Group, controlled by the NWW trending structure. Ⅷ vein is one of the main vein of the Wangu gold deposi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geological and ore characteristics of Ⅷ vein of the Wangu gold deposit, the regularities of mineralization and enrichment are analyzed, and the prospecting direction is pointed out.
Keyword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re vein; Wangu gold deposit; Pingjiang
萬古金礦床位于湖南省平江縣,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揚子板塊與華夏板塊接觸之江南造山帶,此處有“湖南金腰帶”之稱。有學者分別對萬古金礦開展地質地球化學[1-2]、同位素地球化學[3-6]、年代學[7-9]、礦床成因[10-11]等研究,但有關該礦床的成礦物質來源、成礦流體性質和成礦時代仍有爭議。本研究以萬古金礦Ⅷ號礦脈為研究對象,在總結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礎上,總結萬古金礦區(qū)域地質背景、礦區(qū)地質特征、礦床地質特征,歸納總結研究區(qū)成礦規(guī)律,指出找礦方向,以期為該區(qū)金礦找礦工作提供參考。
1 區(qū)域地質概況
萬古金礦床位于揚子板塊南端的江南地軸中部,處于幕阜山斷裂的東側邊緣。區(qū)域地層主要為新元古界冷家溪群和白堊系戴家坪組。冷家溪群由一套區(qū)域變質的板巖、砂質板巖、凝灰質板巖及變質砂巖等組成;白堊系戴家坪組主要由紅色砂礫巖組成,與下伏冷家溪群不整合接觸。區(qū)域構造可分為北東向、北西(西)向和近東西向三組構造,其中北西(西)向斷裂破碎帶比較發(fā)育,規(guī)模一般不大,走向延伸最長約2 km,與金礦化關系密切,是重要的容礦構造。區(qū)域巖漿巖從北向南分布有幕阜山巖體、望湘巖體、金井巖體及連云山巖體,礦區(qū)相鄰的金井巖體,巖性主要為白云母花崗巖和二云母花崗巖,面積超過100 km2。區(qū)域礦產有大洞金礦、黃金洞金礦、七寶山銅多金屬礦床等,主要分布在長沙—平江斷陷盆地范圍內。
2 礦區(qū)地質
2.1 地層
萬古金礦床與成礦關系密切地層為冷家溪群坪原組(Ptp)。坪原組在萬古礦區(qū)可分為一、二、三段,在Ⅷ脈分布第二段中的第二亞段~第四亞段。
第二亞段(Ptp2-2):可劃分為上部和下部,巖性為含粉砂質板巖及板巖、砂質板巖和變質砂巖,其中上部巖層從西往東厚度逐漸增大,厚度范圍為500~>1000 m。
第三亞段(Ptp2-3):中南部和西部巖性分別為變質砂巖夾砂質板巖、變質雜砂巖及砂質板巖互層,或為砂質板巖,且從南部到西部厚度逐漸變薄,厚度范圍為20~150 m。
第四亞段(Ptp2-4):巖性以含粗砂質板巖、粉砂質板巖和條帶狀含粉砂質板巖為主,其中,由石英、絹云母組成條帶,寬3~10 mm,可見團粒狀黃鐵礦。Ⅳ、Ⅶ、Ⅷ、Ⅸ號等礦脈產出于該段,表明此巖性段為礦區(qū)的重要賦礦層位,厚度約200~575 m。
2.2 構造
研究區(qū)主要為斷裂構造,分別為北西(西)向、北東向、近東西向。北西(西)向斷裂為礦區(qū)發(fā)育的一組構造,有F1、F16、F25、F26(圖1),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北東向斷裂,其中12條斷裂基本查明,呈等間距分布,在本礦段內有F9、F10分布,斷層走向范圍為20~30°,傾向SE,傾角范圍為42~56°,斷層帶寬范圍為0.6~4.0 m,以碎裂巖與構造角礫巖為主,部分有斷層泥。
2.3 圍巖蝕變
以硅化、毒砂化與黃鐵礦化為主,次為絹云母化,前三者與金成礦密切相關。
3 礦床地質特征
3.1 礦脈地質特征
萬古金礦共探獲二十余條金礦脈,沿北西、近東西走向,向北東傾伏,傾角范圍為20~86°,產狀隨走向和延深變化大,礦脈走向長160~1 830 m,厚0.25~16.10 m,主要分布在冷家溪群坪原組第二段中。
Ⅷ號礦脈位于礦區(qū)東部旗形嶺—王家塅一帶,出露標高104~163 m,工程控制最低標高-400 m(ZK56 804),控制長度520 m(圖2),控制斷裂破碎帶最大斜長376 m,礦脈大致走向近東西,局部變化較明顯,傾向以北北東為主,其中194~202線傾向北北西,傾角范圍為41~55°,向東漸陡,向深部漸緩。礦脈厚0.48~14.11 m,蝕變帶最寬可達20 m。礦脈以破碎巖型、構造角礫巖型為主,石英脈型、糜棱巖型次之,具有硅化、毒砂化、黃鐵礦化等圍巖蝕變特征,在礦脈產狀改變、厚度變厚位置Au品位增高。該礦脈地表金礦化較連續(xù),結合深部工程圈定主礦體一個,小礦體兩個,地表含礦系數0.73。
3.2 礦體地質特征
萬古金礦Ⅷ號礦脈3個礦體(Ⅷ-1、Ⅷ-2、Ⅷ-3),礦體組成以含金石英脈和含金破碎板巖為主,其次為構造角礫巖與斷層泥。礦體空間展布形態(tài)主要受控于斷層破碎帶,部分賦存于斷裂帶頂板或底板破碎巖石中。
Ⅷ-1礦體地表有探槽剝土等18個工程揭露,深部有YDⅧ-1沿脈坑道和14個鉆孔工程揭露控制,圈定為一個較大的礦體,礦體長520 m,出露標高為108~155 m,深部控制最低標高為10 m,控制礦體的最大斜長為220 m。該礦體較連續(xù),礦化較穩(wěn)定。礦體由含金石英脈、構造角礫巖、斷層破碎帶、糜棱巖等組成,其中以含金石英脈、富集粉狀黃鐵礦的構造角礫巖礦石中Au品位較高。Au品位范圍為3.18×10-6~17.12×10-6、平均品位5.15×10-6,礦體在淺中部和194~202線之間的中深部較穩(wěn)定,礦體厚度為0.4~3.8 m,平均1.7 m。礦體多為脈狀、似層狀和透鏡體狀,并存在膨大收縮、礦化分段富集現象。
Ⅷ-2礦體為Ⅷ-1礦體下部平行分布的小礦體,呈透鏡狀,可圈出礦體長50m,斜長130 m,由含礦構造角礫巖夾石英脈等組成,礦體厚度0~1.41 m,平均0.91 m,Au品位1.48×10-6~8.85×10-6,平均品位6.28×10-6。
Ⅷ-3礦體為Ⅷ-1礦體上部平行分布的小礦體,呈透鏡狀,可圈出礦體長50 m,斜長70 m,由含礦構造角礫巖夾石英脈等組成,礦體厚度0.75 m,Au品位3.28×10-6。
3.3 礦石特征
礦石礦物主要為金屬礦物和脈石礦物。金屬礦物以自然金、毒砂、黃鐵礦為主,方鉛礦、輝銻礦等次之;脈石礦物以石英、長石、云母為主,綠泥石及粘土礦物次之。
自然金,金黃色、金屬光澤,粒徑0.01~1.00 mm,具不規(guī)則狀,多為粒狀、片狀、樹枝狀和長條狀等。其在各類礦石中具存在,以包體金、晶隙金、裂隙金分別賦存在石英間隙、晶洞中、礦化板巖裂隙及礦物包體內。
微細粒金為最重要金屬類型之一,賦存于硫化物晶隙、晶體、蝕變破碎板巖裂隙內,金粒徑<0.01 mm;微細粒金主要賦存于毒砂、黃鐵礦晶體中,其次是蝕變礦化板巖裂隙中和硫化物中。
毒砂是本區(qū)主要載金礦物之一,鋼灰色、金屬光澤,形態(tài)呈針狀、柱狀、碎屑粒狀,粒徑為0.05~0.50 mm。多與黃鐵礦、鐵閃鋅礦等伴生賦存于礦石中,產于構造破碎帶與兩側巖層中。
黃鐵礦,淺黃銅色、金屬光澤,為立方體、他形粒狀,粒徑范圍為0.005~>1.00 mm,和石英、毒砂伴生。
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絹云母等,石英鏡下觀察呈不等粒狀、他形、半自形粒狀等,粒徑范圍為0.01~5.00 mm。
3.4 礦石類型
(1)含金石英脈型
此類礦石多與含礦構造角礫巖相間出現,以三種形式產出:一是塊狀石英脈,呈大透鏡狀、似層狀,具毒砂、黃鐵礦化,Au品位4.9×10-6~66.5×10-6,部分礦石可見自然金;二是條帶狀石英脈,在石英脈中間夾板巖屑和硫化礦物形成條帶狀構造,Au品位3.5×10-6~12.7×10-6;三是石英細脈,夾雜于構造角礫巖中,Au品位2.2×10-6~7.3×10-6。含金石英脈礦石是礦體的主要礦石類型。
(2)含金破碎(含)粉砂質板型和蝕變板巖角礫巖型
礦體中常見此類礦石,它包括礦化(含)粉砂質板巖、破碎(含)粉砂質板巖、破碎變質細(雜)砂巖、蝕變板巖角礫巖及斷層糜棱巖等,主要產于礦體的頂部、底部。該類礦石金品位一般0.5~5×10-6。
4 礦化富集規(guī)律及找礦前景
4.1 礦化富集規(guī)律
Ⅷ號脈賦存在Pt p2-4巖性層位,并受北西(西)向構造控制,產于北西向層間斷裂帶中,金的富集與斷裂構造的形態(tài)、產狀、圍巖蝕變類型等密切相關。
(1)通過地層成礦元素含量分析,區(qū)域內冷家溪群巖石中Au平均值約為4.7×10-9,遠遠超過地殼Au含量(1.0×10-9);在Ⅷ號脈研究范圍內,冷家溪群巖石中Au平均值為15.0×10-9,遠高于區(qū)域內冷家溪群巖石中Au含量。結果揭示冷家溪群坪原組可能為金的礦源層。
(2)研究區(qū)構造控礦明顯,其中,NWW向構造與礦脈走向較一致,礦脈帶走向長超過1 800 m,礦脈帶主要集中在NE向構造F20與F23之間;礦脈傾向NE、NNE,產狀呈舒緩波狀、傾角中等,偶見傾角變陡、變緩;礦(化)體常伴有膨大縮小現象。
(3)金井巖體與萬古金礦尚無明確關系,但有專家學者研究認為金井巖體為燕山期花崗巖,其強烈的巖漿活動導致深部成礦物質Au、Ab、As、S在成礦流體帶動下活化、萃取、遷移,最終富集成礦。
(4)金礦化與硅化、毒砂化、黃鐵礦化密切相關,當硅化、毒砂化、黃鐵礦化逐漸增強,金礦體品位越高、厚度越厚;礦脈帶的淺部、或近地表礦體厚度越大時金品位越高,可能與次生富集作用有關;金的礦化不均勻,與礦體厚度大小無明顯相關關系。
4.2 找礦前景分析
(1)Ⅷ號脈為層間斷裂破碎帶含石英脈型、含金破碎板巖型金礦床,礦脈受北西(西)向構造控制,深邊部可沿北西(西)向斷裂進行地質找礦工作,其中含金石英脈可作為直接找礦標志。
(2)Ⅷ號脈在局部厚度較大、礦化較均勻,在圖1中ZK 56803、ZK 56804和深部生產探礦顯示,該礦體在-400 m礦體厚度、品位穩(wěn)定,埋深延長超過500 m,并且礦體沿傾向延伸遠超過走向延伸,礦層極可能向北東向延伸較大,因此找礦方向應以北東向為重點。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柳德榮, 吳延之, 劉石年.平江萬古金礦床地球化學研究[J]. 湖南地質, 1994, 13(2): 83-90.
[2]毛景文,李紅艷,徐玨,等. 湖南萬古地區(qū)金礦地質與成因[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7, 1-133.
[3]毛景文,李延河,李紅艷,等.湖南萬古金礦床地幔流體成礦的氦同位素證據[J].地質論評, 1997, 43(6): 646-649.
[4]彭和求,賈寶華,唐曉珊.湘東北望湘巖體的熱年代學與幕阜山隆升[J].地質科技情報, 2004, 23(1): 11-15.
[5]沈關文,張良,孫思辰,等.江南造山帶萬古金礦床含金硫化物組構與金沉淀機制[J].巖石學報, 2022, 38(1): 91-108.
[6]文志林,鄧騰,董國軍,等.湘東北萬古金礦床控礦構造特征與控礦規(guī)律研究[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16, 40(2): 281-294.
[7]許德如,王力,李鵬春,等.湘東北地區(qū)連云山花崗巖的成因及地球動力學暗示[J].巖石學報, 2009, 25(5): 1056-1078.
[8]肖擁軍,陳廣浩.湘東北大洞-萬古地區(qū)金礦床成礦構造成礦定位機制的初步研究[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04, 28(1): 38-44.
[9]肖擁軍,陳廣浩.湘東北萬古地區(qū)金礦床成礦構造特征的初步研究[J].地質與勘探, 2007, 43(3): 42-45.
[10]袁蘭陵,季瑋.湖南萬古金礦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因探討[J].華南地質與礦產, 2008, 3: 22-28+67.
[11]鄒僑.萬古地區(qū)金礦深部找礦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18, 10: 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