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塔爾?沙地克
摘要:犢牛傳染性腹瀉是一種以腹瀉為主要臨床特征的常見傳染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大多和飼養(yǎng)管理不當、微生物侵襲有密切聯(lián)系。由于犢牛腹瀉疾病的致病原因多種多樣,發(fā)病率極高,也是造成犢牛死亡的直接原因,給農戶帶來很大經濟損失,不容忽視。該文圍繞犢牛傳染性腹瀉的防治進行了詳細討論,在進行對癥治療時一定要明確致病原,然后采取針對性措施治療。
關鍵詞:牛犢;傳染性腹瀉;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23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2.03.022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arrhea in Calves
PATART-Sadik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tation of Aydinghu Town,Gaochang District,Turpan City,Turpan Xinjiang 838000,China)
Abstract:Animal Husband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diarrhea in calves is very high,and it is also the direct cause of calf death. In this paper,the control strategy of infectious diarrhea in calves was discussed in detail in order to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Keywords:calf,infectious diarrhea,treatment
0引言
傳染性腹瀉是牛養(yǎng)殖中常見的一種傳染病,尤其對犢牛有很大影響。感染傳染性腹瀉的犢牛在體內會經歷酸中毒、脫水、電解質失衡,多種因素的組合會造成犢牛的死亡。
1癥狀
因不同病菌的影響,犢牛傳染性腹瀉的臨床癥狀也各不相同,實際治療方法也存在細微的差別。要根據(jù)犢牛實際的臨床癥狀,找出引起該病的病原菌,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加写竽c埃希菌病時,臨床癥狀以白色或黃色糞便為主,發(fā)病時間為1~7 d,最常見的是犢牛糞便中帶血及脫落黏膜,在7~28 d內大部分犢牛會死亡;若受沙門氏菌感染,臨床癥狀以下肢發(fā)黃、出血、黏膜脫落為主[1];感染冠狀病毒后,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犢牛的糞便呈黃色水樣狀,發(fā)病時間為7~21 d;受隱抱子蟲影響時,臨床癥狀主要是犢牛的糞便呈褐色水樣狀,發(fā)病時間為7 d。
2成因探討
2.1犢牛體質較差
由于懷孕母牛沒有足夠的營養(yǎng)支持而引起營養(yǎng)不足,初乳哺育時間較長,哺乳次數(shù)較少,犢牛缺乏足夠的營養(yǎng),產生的母源抗體不足,從而造成犢牛的整體免疫力下降,以及犢牛的消化功能不完善,都會引起傳染性腹瀉。
2.2養(yǎng)殖管理不當
在母牛和犢牛的飼養(yǎng)中,如果喂養(yǎng)不合理,可能會引起傳染性腹瀉,從而影響犢牛的生長。比如牛舍的衛(wèi)生狀況、通風狀況、溫度變化、活動場所的泥土等,都會造成犢牛傳染性腹瀉。妊娠期間母牛的飼養(yǎng)管理非常重要,如果營養(yǎng)不能及時補充,很可能導致犢牛的生長發(fā)育出現(xiàn)問題。這種情況下的犢牛,一般體質和抵抗力都比較弱,容易發(fā)生腹瀉。此外,母牛的營養(yǎng)水平低也是影響產奶質量的一個重要原因,優(yōu)質牛奶是犢牛獲得自身所需抗體和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牛奶質量差,犢牛的身體抵抗力就會下降,腹瀉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2.3病原體的侵染
牛場消毒不及時或消毒效果不到位,可能會引起某些傳染性較強的微生物繁殖蔓延,如沙門氏菌、冠狀病毒等,也會引起犢牛傳染性腹瀉。
3治療
3.1及時補充體液
及時補充體液是治療犢牛傳染性腹瀉的重要方法。由于腹瀉,犢牛體內水分大量流失。當體重下降5%~6%時,就會失水過度。如果液體損失達到10%,精神狀態(tài)就會嚴重沉郁,其主要癥狀為眼瞼及皮膚下陷。如果體液丟失超過整體體重的14%,犢牛將面臨死亡。要針對犢牛體液流失的實際情況,及時及早補水,可從根本上改善效果,緩解犢牛發(fā)病癥狀。臨床上以滴灌和口服補水的補液方式為主,在腹瀉初期多采用簡單且可行的口服補水方式,到了后期,腹瀉癥狀加重,犢牛肌肉無力,前額倦怠、全身無力、吸吮能力下降、精力喪失,甚至昏迷。實際上,如果單獨用口服方式很難補水的狀態(tài)下,就需向犢牛靜脈注等滲液,每次補給量控制在2~4 L以內,可有效緩解犢牛傳染性腹瀉,促進犢??焖倏祻停瑢⒉≡鷱氐着懦?。口服補液時,需注意添加溫水配制,且不能混合牛奶,一般吮奶后經過2~3 h再進行補液。犢牛出現(xiàn)輕度傳染性腹瀉時,應以調節(jié)腸胃功能為主,健脾消炎,保護犢牛的消化系統(tǒng)。這時可以減少哺乳,補喂一些生理鹽水或溫水,避免犢牛脫水和繼發(fā)性感染。然后,將6g的胃蛋白酶、乳酶生和20 g的葡萄糖粉混合投喂,3次/d。如果犢牛出現(xiàn)了傳染性腹瀉癥狀,需要服用抗菌消炎的藥物,同時要及時服用解毒的藥物,以幫助犢牛盡快補充體液和電解質,并靜脈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可有效地減輕犢牛的身體損耗。
3.2對犢牛進行藥物干預
對犢牛來說,治療傳染性腹瀉,可以使用頭孢菌素、青霉素、喹硫平等藥物,但需明確以下方面。治療病毒性腹瀉必須避免使用抗生素,要采用疫苗接種。如果應用抗生素治療寄生性腹瀉效果不明顯,就必須使用抗寄生蟲類藥物。若犢牛傳染性腹瀉是由細菌引起的,抗生素雖可殺死細菌,但也會產生很多毒素,甚至犢牛出現(xiàn)了中毒癥狀,病情卻沒有緩解[2]。與此同時,還需要確保疫苗注射的適時性和科學性,對妊娠母牛需注射大腸桿菌疫苗,緩解犢牛腹瀉的問題。飼養(yǎng)員需要給犢牛在出生后服用抗生素,這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腹瀉的發(fā)生率。
3.3對犢牛傳染性腹瀉的防治
根據(jù)犢牛的實際情況,在補水階段,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可滿足犢牛所需的基本能量。保持犢牛生長期間適當?shù)捏w溫是犢牛在惡劣環(huán)境中成長的一個重要基礎。犢牛腹瀉具有高度傳染性,必須為患病犢牛的生長創(chuàng)造溫暖、干燥的環(huán)境,采取必要的措施隔離飼養(yǎng),保證治療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為了有效排除犢牛生長環(huán)境中的病原菌,必須每天對犢牛生長環(huán)境進行消毒,為治療活動的開展提供便利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原體的發(fā)生和擴散。
4科學預防
4.1確保喂養(yǎng)和管理的科學性
在喂養(yǎng)時,尤其要對母牛提供合理的飼料,科學地控制進食,只有保證母牛吸收足夠的營養(yǎng),才能使母牛在犢牛出生后分泌足夠的乳汁,保證犢牛的健康成長。犢牛出生后1h內,飼養(yǎng)員需對犢牛及時喂食初乳,保證其吸收足夠的蛋白質和維他命。1周左右,要使犢牛獲得特定免疫抗體[3]。犢牛剛出生時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還沒有發(fā)育完成,因此,為了增加犢牛的體力,提高犢牛的免疫功能,需要合理使用初乳。一般代用奶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不低于20%~22%,當犢牛生長時,可使用代用奶取代部分牛乳按特殊的稀釋方法飼喂。犢牛養(yǎng)殖提倡定期喂奶,保證乳量適中,同時要觀察犢牛糞便和精神狀況。此外要照料好犢牛,要注意天氣變化,避免寒風、濕氣等造成腹瀉,不要在生長期間飲用臟水,這會減少不適當?shù)淖o理造成的腹瀉。假如犢牛精神狀態(tài)不佳,需要集體治療時,也需采取隔離手段。
4.2保持圈舍清潔
必須每天清洗牛舍的地面,對于清理牛糞,飼養(yǎng)員首先要清洗犢牛,并用熱肥皂水或淡鹽水清洗牛舍。起爆裝置需要定期消毒。牛場生產前,需要對牛舍等環(huán)境進行消毒,牛舍用水沖刷1周左右,再用水沖刷。對生長期犢牛的發(fā)病過程給予足夠的重視,能有效防止犢牛傳染性腹瀉的發(fā)生。要保證犢牛生長環(huán)境的衛(wèi)生和清潔,使其能在溫暖干燥通風良好的環(huán)境中生長,保證每天都能接受足夠的光照。牛棚的地面要經常用清水清洗,飼養(yǎng)員要在母牛分娩前1周左右使用堿水清洗牛棚的地面。要及時清理母牛產犢期間所產生的糞便,并使用溫肥皂水或淡鹽水清洗肛門。
5結束語
傳染性腹瀉是牛犢生長過程中的常見疾病,對犢牛生命造成很大危害,甚至導致死亡。為保證奶牛場的科學飼養(yǎng)與管理,提出了科學的飼養(yǎng)策略,保持環(huán)境衛(wèi)生和清潔,在現(xiàn)實治療階段,應重點關注犢牛傳染性腹瀉的癥狀,了解引起該病的直接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有效控制犢牛傳染性腹瀉的死亡率和發(fā)生率,提高犢牛存活率。
參考文獻
[1]馬小靜,李夢瑩,張淮瑜,等.共表達牛病毒性腹瀉病毒E0基因和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gD基因的重組質粒DNA構建及其對小鼠的免疫效應[J].畜牧獸醫(yī)學報,2021,52(1):154-165.
[2]李欣宇,葉鋒,鐘旗,等.新疆2家牛場引進安格斯牛的牛病毒性腹瀉、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和布魯氏菌病檢測[J].中國動物檢疫,2020,37(8):17-20.
[3]郝雪斌,牛秀嶺,張海成,等.牛病毒性腹瀉、牛傳染性鼻氣管炎二聯(lián)滅活疫苗免疫持續(xù)期研究[J].獸醫(yī)導刊,2021(11):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