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雯
泰戈爾認為盛放的花承受過度的愛,便會凋謝;繃緊的琴弦被強彈,便會斷掉,這是事物不可承受之重。米蘭·昆德拉則認為重壓讓生命坦蕩而充實,這是生命可以承受之重。我認為,萬物承受皆有度,唯有合理承受,方可強大。
承受上限不可越,逞強不代表強大!
再勇敢的梅花也承受不住極地的酷寒,再頑強的野草也承受不住沙漠的干旱,再堅硬的巖石也承受不住狂風的侵蝕,再強大的人也承受不住超負荷工作。還記得那則舉重場上的事故嗎?選手本著挑戰(zhàn)自我的想法,將舉重量加到了90公斤,但這“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狠狠地擊打了這位不顧承受限度的挑戰(zhàn)者。幾秒內,選手吐血倒地,送往醫(yī)院檢查后才知身體內多處器官破裂,再無緣舉重事業(yè)。本是舉重精英,只因超限承受,落得個無緣舉重的境地。
承受下限不可觸,“躺平”不可能強大!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想擁有彩虹人生,我們必定要承受風雨。溫室里的花草總是長不壯,動物園里的老虎總是不敵猛獸,舒適圈里的人們也終究不能獨當一面?,F實生活中許多青少年不就是在該承受學習重壓的時候選擇“擺爛”“躺平”,最終撐不起夢想的天空?在該承受責任、重壓的年齡躲在父母的蔭庇下享樂,最終筑不起自身的價值,甚至無法獨立生存?“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追逐夢想的我們,一定不要觸碰承受的下限,因為你所承受的下限就是生命的拐角!
承受得當,方可強大。
米蘭·昆德拉說:“一切重壓與負擔,人都可以承受,它會使人坦蕩而充實地活著。”我認為,他所說的重壓與負擔必定是能力范圍內的。夾縫里的野草承受住巖石的重壓,就可傲立于陽光之下;如果完全被石頭壓住,就永無出頭之日。比如蘇炳添,他把起跑腳換成左腳,“最基本的東西都沒有了,就好像重新學習跑步一樣”。但他堅持每天練習起跑幾百次,即使走路也是練習起跑的樣子,連睡覺也在思考如何跑得更完美。倘若他不承壓,就會被別人打敗;倘或他過度承壓,就會被自己打敗。無論哪一種,都不會成就今日的“亞洲飛人”,這就是承受的藝術。
我們應當學習承受的藝術,不逞強,不“躺平”,合理承受,讓生命更強大!
【湖北黃岡市黃梅縣第一中學高三(12)班】
點評
作文緊扣“合理承受,方可強大”這一中心論點,以“總——分——總”的結構展開論證,層次清晰,結構嚴謹。文中論據豐富,各類論據信手拈來,體現了考生深厚的積累。文中論證手法多樣,綜合運用了引用論證、排比論證、舉例論證等手法,論證充分而有力。最難得的是考生巧妙地劃定承受的上限和下限,將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讓說理更為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