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美玲
押題理由
成長,是青年永恒的話題。在近年的高考作文題中,有關“成長”的話題時有出現。2021年高考作文“可為與有為”“追求理想”,2022年高考作文“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都對“成長”體現得非常鮮明。“我是誰”“走向何方”“愛和思想”“世界探索”“生命的使命”,都是“成長”的題中之義,也都要求考生從一個很具體很小的視角切入,深刻觀照自我成長。
命題趨勢
1.成長路上的個體省察。從個體經驗出發(fā),對成長過程中的變化、變化的原因及其意義進行省察,提升對生命和人生的認識,為成長新階段的開啟做好準備。
2.關聯社會的深入追問。在個體成長的道路上,深入的自我反思離不開對社會現實的觀察與追問。
3.立體多元的思辨空間。考生可以分析理性探究在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的實際效用,喚醒生活經驗和學習積累。
金題預測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1:花兒為什么謝了呢?我的熱烈的愛把它緊壓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謝了。琴弦為什么斷了呢?因為我強彈了一個它不能承受的音節(jié),因此琴弦斷了。
——〔印度〕泰戈爾
材料2:一切重壓與負擔,人都可以承受,它會使人坦蕩而充實地活著?!步菘恕趁滋m·昆德拉
學校文學社擬出一期社刊,其中“大家談”欄目本期的討論主題為“承受”。欄目主編向你約稿,請你結合上面兩則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理解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這是一道思辨性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文題設置的任務是給以“承受”為主題的“大家談”欄目供稿,“結合上面兩則材料”談“理解與思考”,其實就是要求考生以“承受”為主題寫對兩位名家觀點的思考與認識。
文題材料是兩則有一定哲理性的名人名言,泰戈爾以花謝弦斷為例,從反面闡述了萬物承受有限的客觀事實;米蘭·昆德拉則認為人可以承受一切重壓與負擔,且強調了一切重壓與負擔對于“活著”的意義。兩人的觀點雖然相左,但是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相對的意義。也就是說,考生要思考兩人說話的具體語境和目的——泰戈爾站在施壓者的角度強調事物承受有限,目的在于啟發(fā)我們要尊重客體“承受有限”的客觀事實,以善待萬物;米蘭·昆德拉站在承壓者的角度認定人可以承受一切重壓與負擔,是為了鼓勵人們樂觀地面對重壓與負擔,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難??梢哉f,兩個看似矛盾的觀點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們要運用矛盾對立與統(tǒng)一的辯證思維來進行思考。
具體寫作時,考生可以從承壓者的角度談“承受無限,潛力無窮”,可以從施壓者的角度談“承受有限,合理施壓”,還可以綜合談“承受的限度”。無論選擇哪一個角度,作文都要以結合兩則材料、辯證分析兩種觀點為前提,而不能只圍繞一則材料的觀點來寫。
延伸訓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一項有關中學生壓力的問卷調查表明:約80%被調查同學的壓力來自對成績的憂慮。友誼的獲得與失去,也是學生在學校壓力的來源之一。一些學生為了保持不錯的排名,只顧努力學習,與周圍的親友逐漸關系疏遠。約60%被調查同學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力,“父母不理解”高頻出現。還有40%被調查同學的壓力來自自己。自己的期望太多、太高,完不成會強烈自責,甚至自我否定很久,經常參與“比較”,會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還有大約30%被調查同學感受到來自互聯網的壓力。便捷的網絡媒體讓學生接觸到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和思潮,令部分同學對未來產生恐慌,思想出現混亂。
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認識與感悟,并提出合理建議。
要求:結合材料,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文題所供材料集中呈現了中學生的三種壓力來源:學業(yè)、人際關系(同學和父母)、互聯網。文題要求考生表達對這些“壓力”的“認識和感悟”,并提出了明確的任務要求——提出合理建議。通過分析材料,我們可以知道中學生面臨的合理和不合理的壓力并存,學業(yè)壓力是主要的。一般來說,壓力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就積極的一方面來說,可以刺激行動,提高效率,指明方向,增進思考,磨煉意志,提升能力;而消極的以一方面則是過重的壓力會損害中學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可以建議教育管理部門加強干預,立足于培養(yǎng)人,尊重學生的教育主體性地位;建議家長對孩子多一些理解與溝通,多一些信任與賞識,少一些懷疑與否定;建議學生合理確定目標,全面理性認識自我,在藝術、體育活動中釋放壓力,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增強學習的計劃性和自主性,拓寬視野與胸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