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轉麗
對比手法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指把對立的兩個人物或事物,或者把一個人物或事物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看出高下、辨別是非。
運用對比手法,可以突出被表現(xiàn)人物或事物的本質特征,也可以有力地凸顯文章的中心,從而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寫作中,巧用對比手法行文,可使文章主旨深入人心。
如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就把濟南的冬天與北平的冬天進行比較,突出濟南的冬天無風聲;把濟南的冬天與倫敦的冬天進行比較,突出濟南的冬天沒有霧,是“響晴的”;把濟南的冬天與熱帶地區(qū)進行比較,突出濟南的冬天無毒日,實屬“寶地”,表達了作者對濟南的喜愛之情。
初中階段,同學們會經(jīng)常用到對比這種表現(xiàn)手法。下面,我們結合《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文進行分析。
《陳太丘與友期行》屬于《世說新語》中的《方正》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內(nèi)容淺顯易懂,語言擲地有聲。作者通過七歲兒童陳元方駁斥父親友人“無信”“無禮”的故事,告訴人們做人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的道理。通過兩處對比,我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如果大家能讀懂這兩處對比,就不難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一、人物形象的對比
在《陳太丘與友期行》這篇文言文中,主要人物是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和他的朋友。文中,陳元方的父親與友人相約“日中”同行,但友人“過中不至”,因此陳太丘丟下朋友離開,離開后朋友才到。當朋友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開時,“怒曰:‘非人哉!”從對友人的神態(tài)描寫“怒”和語言描寫“非人哉”中可以看出友人不守信用卻又無禮的形象特征。陳元方據(jù)理力駁,“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薄盁o信”“無禮”,僅僅四個字,就讓友人自慚形穢。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陳元方是一個聰慧過人且明白事理的人。
話不在多,貴在精練。通過分析,友人的無禮、粗野與元方的聰慧、明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
二、人物態(tài)度的對比
文中,友人得知陳元方的父親先行離開時,他“怒”曰,神情失態(tài)失禮,語言粗俗無禮。但在陳元方據(jù)理力駁后,他“慚”并“下車引之”。通過神態(tài)、動作等描寫,由“怒”到“慚”,表明友人此時已經(jīng)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因此“下車引之”,一個“引”字,表明了友人想向元方示好。僅僅七個字,我們就可以看到友人雖然不守信用、不講禮節(jié),但能知錯就改。文章通過人物前后態(tài)度的對比,讓世人警醒: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除了友人的態(tài)度能給人警醒外,陳元方的態(tài)度也讓人們明白了做人應恪守一定的原則。當友人問陳元方“尊君在不”時,陳元方彬彬有禮、落落大方,他這樣說:“待君久不至,已去?!睕]想到遭到的卻是友人對他父親言語上的無禮,即使最后友人知錯能改,他依然“入門不顧”。
面對友人惡劣的態(tài)度,陳元方堅持原則,維護了自己和父親的尊嚴,也給了客人一個深刻的教訓,這未嘗不是“方正”的最好體現(xiàn)。這個舉動告訴世人:做人要有底線,那就是堅持原則。
使用對比手法進行寫作,要選準可比點,否則,就收不到好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
選取可比點時應注意:
1.將兩個事物或人物進行對比。即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事物、不同態(tài)度、不同的人放在同一場合下進行比較,比出真假、正誤、好壞,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來。
2.將同一事物或人物的不同表現(xiàn)進行對比。即把同一事物、同一個人放在不同歷史時期、事物的不同發(fā)展階段等進行對比,體現(xiàn)出變化,呈現(xiàn)出發(fā)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