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存
考點概述
“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閱讀的重點,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基礎(chǔ)上的分析綜合能力。這種歸納概括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的綜合判斷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個論點立論的根據(jù)、某個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某種發(fā)展導(dǎo)致的結(jié)果等。考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捕捉材料信息
理解全文,掃清障礙,是歸納概括的前提和基礎(chǔ)。我們要遵循“局部——整體——局部”的閱讀原則,認真地研讀材料,在準確理解詞意、句意、段意的基礎(chǔ)上,梳理各句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依據(jù)情理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對文中信息進行提煉和綜合,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材料。同時對作者選取的材料、記敘的角度、敘述的語氣、相關(guān)的議論抒情等,都做到心中有數(shù)。
2.把握文章要素
高考文言文閱讀的材料一般選用的是記敘性文本,對于這類文本,考生首先要弄清寫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人物關(guān)系怎么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怎么樣,然后進一步思考人物活動和事件表現(xiàn)出的思想、意義。對于文言文來說,由于文化背景和行文特點的隔膜和差異,考生弄清其中的人和事并非易事。如古人稱謂復(fù)雜,同一個人物在一篇文章中可能有多種稱呼,如不了解稱謂,很可能把一個人當(dāng)成兩個人或多個人,以致把內(nèi)容理解偏了。有的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也會選取議論性文本,對此,考生首先要明確文章的論點,并理清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用了什么論據(jù)和方法。一般來說,議論性文言文的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論點、論據(jù)也比較顯豁,考生只要疏通了文意,歸納內(nèi)容、概括中心并不難。
3.分析內(nèi)容的細微之處
歸納概括時,考生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題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釋、文章出處、作者境況等信息,結(jié)合學(xué)過的有關(guān)知識作綜合分析,從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尤其是在解答客觀題時,考生要注意選項中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仔細判斷各選項中的有關(guān)細節(jié),看是否存在諸如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前后倒置,事件雜糅、層次混亂、強加因果,內(nèi)容上的歸納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錯誤。
考題連線
(2022年全國新高考卷Ⅰ文言文閱讀)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百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壁w王曰:“寡人不能?!泵蠂L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壁w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毖嗤踉唬骸拔釟q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shù)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痔煜轮畬⒂写笞円??!蓖踉唬骸按笞兛傻寐労酰俊痹唬骸把嗖痪任?,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蹦藶橹鸨巳f,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鼻赝醮罂?,割地請講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
【解讀】
文段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中的“秦將伐魏”,此章事發(fā)于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孟嘗君田文去齊相魏。秦準備派大軍攻魏,魏昭王因形勢危急,連夜召見孟嘗君,向他問計。孟嘗君提出必須尋求諸侯的救援,于是魏王派他出使趙、燕二國。孟嘗君用唇齒相依的道理游說趙、燕的國君,說魏國如落入秦國之手,趙、燕二國失去屏蔽,將會出門見敵,對他們極其不利。
孟嘗君不愧是老練的政治家,趙、燕的國君都被他說動,出兵救魏,秦軍于是撤走。
【考題】
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xù)下來,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
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
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lián)合他國合力攻打燕國,將會對燕國十分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
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xiàn),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nèi)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只牛畹亟o魏國,魏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回,封賞孟嘗君。
解析:根據(jù)原文“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選項中的孟嘗君“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的表述不正確。
答案:A
2.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
解析:梳理文段相關(guān)內(nèi)容,概括出“假設(shè)”和“比較”兩種策略,并結(jié)合文意來說明即可。
答案:(1)去趙借兵采用的是假設(shè)策略,讓趙王意識到假如趙不救魏,趙就會面臨嚴重威脅。(2)去燕借兵采用的是比較策略,通過比較讓燕王認識到“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比出燕都南門望見四國之軍對燕更有利。
文本鑒賞
越王勾踐即位三年而欲伐吳。范蠡進諫曰:“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jié)事?!蓖踉唬骸盀槿撸魏??”對曰:“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jié)事者與地。王不問,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人事不起,弗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勝而驕,不勞而矜其功,天時不作而先為人客,人事不起而創(chuàng)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將妨于國家,靡王躬身?!蓖醺ヂ?。
范蠡進諫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天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無是貳言也,吾已斷之矣!”果興師而伐吳,戰(zhàn)于五湖,不勝,棲于會稽。
王召范蠡而問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為之奈何?”范蠡對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jié)事者與地。”王曰:“與人奈何?”對曰:“卑辭尊禮,玩好女樂,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與之市?!蓖踉唬骸爸Z?!绷畲蠓蚍N守于國,與范蠡入宦于吳。
三年,而吳人遣之歸。及至于國,王問于范蠡曰:“節(jié)事奈何?”對曰:“節(jié)事者與地。唯地能包萬物以為一,其事不失。生萬物,容畜禽獸,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惡皆成,以養(yǎng)其生。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自若以處,以度天下,待其來者而正之,因時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開辟,府倉實,民眾殷。無曠其眾,以為亂梯。時將有反,事將有間,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無間,時無反,則撫民保教以須之。”
王曰:“不穀之國家,蠡之國家也,蠡其圖之!”對曰:“四封之內(nèi),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王曰:“諾。”令大夫種為之。
(節(jié)選自《國語·越語下》)
【訓(xùn)練】
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范蠡具有政治眼光。越王勾踐繼位后,范蠡從保持國家強盛、國家轉(zhuǎn)危為安、處理國家政事等方面勸諫,勾踐不從。
B.范蠡反對挑起不義戰(zhàn)爭。他認為好勇斗狠是違反道德的行為,攻戰(zhàn)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戰(zhàn)爭是一種最后的手段。
C.范蠡很有謀略,能屈能伸。越國戰(zhàn)敗,他陪越王忍辱負重,赴吳為奴;回國后,又順應(yīng)自然,建議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
D.范蠡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在越國復(fù)國后,他推薦文種治理國家,認為那些治理國家內(nèi)政之事,他比不上文種。
2.勾踐為什么“令大夫種守于國,與范蠡入宦于吳”?請簡要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