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鉞發(fā)
內容摘要:林譯本《迦茵小傳》是晚清著名小說譯本,一經出世便引起巨大轟動,使林紓遭受了當時社會道德輿論的譴責,但是晚清小說譯本中的性別權力變化卻從中展現(xiàn)了出來。本文以林譯本《迦茵小傳》為研究對象,認為特殊的時代背景影響了晚清小說譯者對譯本中人物性別權力的詮釋,林譯本《迦茵小傳》體現(xiàn)了當時女性自主意識的崛起和對封建男權的解構,對此進行深入探究可以對晚清譯本中性別權力意識的轉變進行整體的觀照和把握,更加深入地了解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情況對晚清小說翻譯的影響以及小說譯本對社會發(fā)展的反作用力,從而補充和拓展晚清小說譯本的研究空間。
關鍵詞:晚清小說譯本 性別權力 哈葛德 《迦茵小傳》 英國通俗文學
《迦茵小傳》原文出自英國通俗文學作家哈葛德(Sir Henry Rider Haggard)之手,主要講述了迦茵的愛情悲劇故事,在近代中國主要有兩個譯本。一為半譯本,是由包天笑和楊紫麟于1901年合譯,在該版本中,譯者在文中解釋了只翻譯一半的原因:偶然在書攤上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本好的作品,于是想要翻譯出來介紹給大家一起欣賞,但可惜的是譯者只找到了上半部,下半部作品不知所蹤,所以譯本也只能如此,不可杜撰充數(shù)??蓪嶋H上是因為原小說的女主角迦茵未婚先孕,與當時國人的道德準則相背離,所以包天笑和蟠溪子采取了半譯的策略,使行文戛然而止。另一個譯本為林紓和魏易合譯的足譯本,190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林紓看過包天笑的譯文,深受小說的故事吸引,于是他找到了哈葛德的原文并將迦茵的故事完整地展現(xiàn)給讀者。包譯本和林譯本讀者接受情況差異顯著,包譯本的迦茵獲得了眾多讀者的憐惜,而林譯本沒有一味塑造和鞏固迦茵的完美形象,毫不遮掩地將真實情況翻譯了出來,由于當時國人的保守思想,林紓的全譯本剛出版就受到大量負面評價。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部足譯本對部分近代中國讀者的思想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將在晚清小說譯本翻譯情況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其中所體現(xiàn)的性別權力構建。
一.性別權力的構建特征
由于林紓未考慮當時國人的接受程度而將《迦茵小傳》所有內容都譯介出版,以致引起多數(shù)國人不滿,即便如此,林譯本《迦茵小傳》在晚清小說譯本中仍然有著獨特的地位,其體現(xiàn)了性別權力的變化,兩大表征便是女性自主思想的“崛起”和傳統(tǒng)男權意識的松動。
(一)女性自主思想的“崛起”
林紓曾將哈葛德的小說簡練概括成為一句話,他認為:“哈葛德之為書,可二十六種。言男女事,機軸只有兩法,非兩女爭一男者,則兩男爭一女?!痹诹旨偪磥恚跺纫鹦鳌穼儆凇皟膳疇幰荒姓摺?,“兩女”則是女主人公迦茵和愛瑪,“一男”則是男主人公亨利。這部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文本主要圍繞著美麗善良的農村女孩迦茵、儀表堂堂的貴族公子哥亨利以及能夠給予亨利一家經濟支持的愛瑪之間的愛恨情仇展開,迦茵在一次機緣巧合下與亨利相遇,兩人迅速墜入了愛河,然而迦茵并不能給沒落的亨利家族帶來實質性的經濟幫助,以致亨利一家十分反對二人的交往,并極力撮合對亨利萌生愛意的債主來文杰的女兒愛瑪小姐與亨利結為秦晉。亨利的母親甚至找到迦茵,說只有亨利與愛瑪結婚才能解決家族的債務問題,家里才會好過,勸告迦茵離開亨利,迦茵選擇犧牲自己的感情,成全亨利與愛瑪。之后迦茵發(fā)現(xiàn)自己懷有身孕(孩子父親是亨利),為了使亨利放棄自己,她只能違心嫁給同鄉(xiāng)土豪洛克(猥瑣齷齪,一直追求迦茵),而亨利也與愛瑪成婚。后來,迦茵又一次與亨利邂逅,二人互訴衷腸,卻被洛克看到,氣急敗壞的洛克拿出手槍要殺亨利,最后,迦茵為了挽救亨利,逃出密室,偽裝成亨利的裝束,洛克誤殺了迦茵,故事的女主角為愛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顯然,《迦茵小傳》是一部倡導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愛情小說,譯入中國后,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以中國傳統(tǒng)婚戀觀來看,成婚前,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個人沒有絲毫權力選擇自己未來的伴侶;成婚后,夫為妻綱更是不可撼動的行為準則?!逗鬂h書·女誡》中就有言“婦不事夫,則義理墮闕”,女性的社會角色就是對男性的絕對服從,以及根據(jù)男性的意愿而繁衍后代,男權中心主義思想貫穿在男尊女卑、等級森嚴的中國傳統(tǒng)封建社會準則和家庭秩序里。處于權力底層的女性,形成“失語”狀態(tài),話語權被剝奪殆盡。林譯本《迦茵小傳》體現(xiàn)了具有鮮明西方文化特點的騎士文化色彩,原文作者哈葛德生活的維多利亞時代是歷史上第一個正視男權制及其統(tǒng)治下的婦女狀況的時代,其保護與尊重婦女的騎士精神體現(xiàn)了英國早期的大男子主義到20世紀初女權思潮頂峰期的過渡。男性地位不再高高在上,女性的地位也不會低到塵埃,在譯文中,林紓對迦茵始終抱以贊美的態(tài)度,對其為愛奉獻,自主選擇的品格進行了高度贊揚,認為迦茵不僅有令人傾倒的容貌,還有對愛情的堅守、果斷的性格和柔軟細膩的內心。林譯本采用多種描寫相互交織的手法,塑造了有別于當時傳統(tǒng)中國女性的形象,相當程度上影響了近代中國人的愛情觀和婚姻觀。
(二)傳統(tǒng)男權意識的解構
林譯本《迦茵小傳》在一定程度上也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男權意識,亨利和愛瑪之間的感情糾葛,在原文看來是經濟問題對純潔情感的一系列影響,而林紓的譯文重點被轉移到對男權意識的關注,認為利用女方家庭的錢財來重振家業(yè)會對男性的自尊造成傷害,“陽剛之氣納入了軍事、愛國的品德,理想的男性被定義為勇敢、獨立而淵博之人,如獵人、探險者和拓荒者等?!边@是對于理想男性全新的定義。在譯本中,男性主人公亨利是軟弱的,他沒有力量去抗衡所謂的家族勢力,即便他深愛著迦茵,卻對現(xiàn)實妥協(xié),迎娶艾瑪?shù)男袨樾婺行粤α康钠飘a。所有的行為基于自身的主動性,在譯本中,男性主人公的很多行為都十分被動,并沒有體現(xiàn)出對整個故事結構的主導作用,所有關鍵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由迦茵所推動,由此進一步削弱了男性的力量,從而解構了男性位于社會中心的傳統(tǒng)性別觀。也就是說,亨利在愛情的刺激下也沒有辦法去爭取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看似“孝順”的男性主人公遵循了傳統(tǒng)社會準則,但在本質上卻失去了獨立的生存空間,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為愛付出生命的女主人公,她們反而在“為自我”的層面上占據(jù)了主動地位。這些新的男性形象出現(xiàn)在林紓翻譯的一眾小說中,包括探險類、歷史軍事類和愛情類小說譯本,《迦茵小傳》是這一系列譯本中的典型代表。
二.男女權力意識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一)小說地位顛覆帶來的啟蒙功能
1902年,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正面肯定了小說在文學傳統(tǒng)中的地位和作用,小說不再是娛樂性質的消遣之物,而成為一種與現(xiàn)實和民眾息息相關的文學體裁。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小說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逐漸顛覆文學傳統(tǒng),不再處于文學邊緣位置,而承擔起啟蒙民智的重任。在外敵入侵的動蕩局勢中,知識分子的重心轉移到被普羅大眾廣泛接受的通俗易懂、趣味性強的小說文本上,他們不僅自己創(chuàng)作小說,還廣泛翻譯域外小說。日本學者樽本照雄曾進行了一項統(tǒng)計研究,他發(fā)現(xiàn):“1840年至1919年之間的翻譯小說約2567種(其中包括一部分短篇小說)?!睙o數(shù)域外小說自1898年起涌入中國,在二十余年的時間里,翻譯小說的數(shù)量甚至一度超越創(chuàng)作小說,在中國翻譯文學史上影響極其深遠,因為小說譯本被賦予了特殊的歷史與社會意義,為自由平等思想的異質文化輸入提供了有效渠道,所有翻譯成為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有思想的進步人士深感封建意識對國人思想的荼毒,落后的道德觀念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社會的發(fā)展,迫切需要先進人文思想來喚醒麻木的國人。因此,林紓的翻譯注入了試圖改變社會的宏愿,憂國憂民的他親歷晚清一系列歷史大變革,迫切想要通過翻譯西方文學作品,宣傳引介先進的文化理念,進而起到教化國民的作用。歷史賦予了翻譯小說獨一無二的發(fā)展空間,所以林譯版的《迦茵小傳》隱含著譯者有意識的思想傾向,他著重想要傳達出的是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思想和以及新時代女性可以自由選擇愛情和婚姻的獨立思想,這樣的價值觀念正好符合當時進步知識分子的期待,順應了社會進步發(fā)展的需要。
(二)傳統(tǒng)等級觀念面臨危機
傳統(tǒng)性別權力意識隨著西方進步思想的沖擊而搖搖欲墜,作為男性知識分子代表之一的林紓,他的譯本也體現(xiàn)了男性由民族危亡所產生的性別焦慮。晚清社會正處于一個歷史大變革時期,是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過渡的歷史轉型期,社會動蕩,儒家傳統(tǒng)的綱常倫紀受到西學的嚴峻挑戰(zhàn),西方自由平等的價值觀逐漸滲透入尊卑有序的等級觀念中,移風易俗的社會運動不斷沖擊和改變著中國人傳統(tǒng)的文化心理結構,國人思想也隨之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以至傳統(tǒng)意識面臨深刻的危機。一方面,女性的社會力量逐漸壯大。在整個社會秩序被打亂后,女性發(fā)現(xiàn)自己也能承擔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能夠成為救亡圖存的重要力量(不僅數(shù)量龐大,而且還是獨立意義上的),因此她們可以逐漸在物質上乃至精神上擺脫對男性的依附狀態(tài),意識到男性將不再處于社會權力意識的中心,女性一樣可以獨立自主地發(fā)展,曾經束縛于性別圈套中的女性開始沖出男性控制的重圍。另一方面,晚清男性產生了史無前例的性別焦慮。他們親眼目睹了大清帝國從之前的大國淪落為任人欺辱的弱國,衰敗頹廢的社會氛圍影響了根深蒂固的性別權力意識,男性精英階層蒙上了一層憂慮的陰影,西方自由思想的輸入進一步加重了這樣的身份焦慮,從而削弱了男權中心主義思想。盡管當時的社會狀況不足以使女性得到真正的解放,但延續(xù)千年的性別等級秩序在翻譯小說中開始崩塌,為女性和男性權力意識的變化創(chuàng)造了歷史條件。
三.晚清譯本性別權力意識變化研究的意義
研究晚清小說譯本中性別權力意識的變化有助于剖析社會政治經濟情況對晚清小說翻譯的影響以及小說譯本對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反作用。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失敗后,清末政府的政治情況、經濟狀態(tài)和思想意識都面臨著深刻的危機,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也在炮火聲中飄搖不定,整個中國社會陷入混亂和謀求發(fā)展的變革時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西方大量文學作品傳入中國,這為社會上涌現(xiàn)出的知識分子提供了全新的舞臺,他們在社會思潮的活躍運動以及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復雜多元中選擇了翻譯的方式為邊緣意識發(fā)聲,為進步思想筑起堡壘,并在自身的翻譯實踐中融入政治意向和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價值觀念,以期望實現(xiàn)救亡圖存、奮發(fā)富強的政治抱負。因此特殊的時代背景為近代翻譯提供了契機,而具有特殊的政治傾向和歷史意義的小說譯本也對時代產生了相應的反作用,為時代的發(fā)展進步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涤袨樵鴮懙溃?“譯才并世數(shù)嚴林,百部虞初救世心?!背浞挚隙肆肿g小說的社會價值。其次,有利于讀者了解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理解我國思想變遷史。中國近代讀者一直被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影響,沒有對比,就不會產生差異,沒有差異,就不會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而也就不會謀求改變。晚清小說譯本中的性別權力意識呈現(xiàn)使得中國近代讀者有機會了解到西方世界中男女性別社會地位的情況,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鼓勵所有人都盡力去追求自身的幸福??梢园l(fā)現(xiàn),晚清小說譯本對于改變當時沒落的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文化有著重要意義,無數(shù)讀者的思想和觀念受到沖擊,不斷反思自身思想觀念的不足,不斷謀求發(fā)展進步,最終實現(xiàn)強國愿景,所以當時的翻譯是“體現(xiàn)和推動社會的力量”它們不僅對近代中國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更關鍵的是其所起到的社會、思想和歷史價值。林譯本《迦茵小傳》中充分描述了迦茵與亨利之間的愛恨糾葛,二者同樣遭遇了來自家庭封建勢力的打壓,甚至迦茵還承擔著社會輿論對其的傷害,但迦茵作為譯本贊頌的對象,她始終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守護著純真的愛情,最后,用自己的死換取愛人的生還,用寶貴的生命堅守著自由的戀愛理念,可以說,迦茵的一切行為都基于自主的選擇。因此,該譯本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年輕人的思想,為其輸入了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愛情至上、男女平等的理念,進而進一步激發(fā)國民反帝反封建思想的覺醒。
林譯本《迦茵小傳》在文本中體現(xiàn)了男女性別權力意識的變化,改變了男性強勢、女性弱勢的刻板形象,謳歌了迦茵對自由愛情的追求,體現(xiàn)出女性的力量的崛起以及男權中心意識的松動。這樣的情況首先得益于小說地位轉變所帶來的啟蒙功能,并由當時的新舊交替、中西融合的社會思想文化及意識形態(tài)所決定。研究發(fā)現(xiàn),晚清小說譯本的盛行有利于提高年輕人獨立思考的能力,促進思想解放,進而影響整個社會進程的發(fā)展。另外,性別權力意識變化的研究也有助于剖析社會發(fā)展情況與晚清小說翻譯之間的辯證關系,更進一步了解我國思想變遷史以及中國晚清乃至近代小說翻譯情況,為進一步深入探究提供一個新視角。
參考文獻
[1]王秉欽:《20世紀中國翻譯思想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2]蘇艷:《從林紓譯<迦茵小傳>看清末中國男權意識的固守與松動》[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22):26-32.
[3]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4]王旸:《簾卷西風:林琴南別傳》[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第1頁。
[5]謝天振:《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6]哈葛德.迦茵小傳[M].林紓,魏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7]鄒振環(huán).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8.
[8]寅半生.讀《迦因小傳》兩個譯本書后[A].阿英.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C].北京:中華書局,1960.
[9]韓洪舉.林譯《迦茵小傳》的文學價值及其影響[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5(1):70-74.
[10]蘇艷.林紓所譯《迦茵小傳》中父權意識的顯現(xiàn)與解構[J].赤峰學院報,2014(10):36-38.
[11]黃寧.權力差異下的清末民初小說翻譯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7(05):72-74.
[12]熊建閩.林紓中西比照的文化參與意識及其文化用心[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7(01):77-82.
[13]孔慧怡.晚清翻譯小說中的婦女形象[J].中國比較文學,1998(02):71-87.
(作者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漢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