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 王芬林
摘 要:本文從群眾文化作品在網絡共享中引發(fā)的版權保護問題切入,厘清群眾文化作品的網絡共享與版權保護之間的關系,探析作品在網絡共享與版權保護之間的矛盾,并據此提出應對群眾文化作品網絡共享與版權保護之間矛盾的三個對策和四個具體措施,進而使群眾文化作品實現(xiàn)社會共享與版權保護的平衡。
關鍵詞:群眾文化作品;網絡共享;版權保護;共享知識協(xié)議
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yè)外,自主參與、自主開發(fā)、自我娛樂的社會性文化。傳統(tǒng)的群眾文化活動,大多是在文化活動場所開展的線下活動。隨著大數(shù)據、數(shù)字化、5G等新技術的發(fā)展,信息共享方式也產生了變革,使群眾文化活動在移動應用、網絡直播、社交媒體等新業(yè)態(tài)上的傳播得到了長足發(fā)展,但隨之而來的作品在網絡平臺傳播版權問題也愈發(fā)突出,侵權以及被侵權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如何處理好作品權利人、傳播者、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平衡關系,實現(xiàn)作品創(chuàng)作和公共服務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將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等公益性公共服務在新媒體傳播時代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群眾文化活動網絡共享與版權保護的關系
(一)群眾文化活動性質
群眾文化活動是由政府主導的,服務主體為群眾,群眾性、公益性是其本質特征。群眾性文化活動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吨腥A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強調,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以此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權益。
(二)群眾文化作品在網絡共享中所涉及的知識產權
群眾文化活動經過數(shù)字記錄變成數(shù)字化作品后,可進行集中存儲和網絡傳播,再根據其公益服務特點為全社會所共享,以發(fā)揮更大影響力。網絡傳播中呈現(xiàn)的群眾文化作品形式多樣,有數(shù)字化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內容也非常豐富,包括各種展覽、文藝活動以及公益性講座、培訓班等。
隨著新技術的發(fā)展,群眾文化活動以直錄播、長視頻、短視頻、綜藝節(jié)目等多種形式來生產作品,再借助新媒體在互聯(lián)網多家平臺上進行實時且廣泛的高效傳播,使活動影響范圍不斷被拓展,隨之產生的作品版權保護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作為文學藝術作品的群眾文化作品,按照版權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其在網絡共享中享有相應的知識產權。不僅著作人的權利要得到尊重,其作品也享有表演權、改編權等權利,除此之外還包括傳播過程中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三)群眾文化作品版權屬性及其被保護意義
版權,亦稱“著作權”,是指著作者按照法律規(guī)定對自己的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等所享有的專有權利。版權的專有性意味著,對于每個群眾文化作品而言,除非版權權利人同意或法律規(guī)定之外,其他任何人不得占有或濫用這個作品。作為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群眾文化作品版權,其意義在于保護人們的智力勞動生產的精神和物質成果。另外,保護知識產權是優(yōu)化科技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內在保障[1],是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重要驅動力。
二、群眾文化作品的網絡共享與版權保護的相關法規(guī)
數(shù)字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信息化及網絡共享的同步發(fā)展,也產生了新的版權問題,加速了版權法律的調整。作為群眾文化活動傳播的信息資源內容的主體,群眾文化作品在網絡共享中會不可避免地牽涉到相關的法規(guī)和約定,并受法規(guī)和協(xié)議相關條文所約束。以下僅介紹三部主要的相關法規(guī)。
(一)《民法典》
《民法典》明確了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權利人“專有的權利”,具有強烈的排他性。這種專有的權利還體現(xiàn)在一系列客體上,其中首要的就是作品。這表明群眾文化作品知識產權也屬于相關權利人專屬權利。《民法典》在損害賠償章節(jié)特別明確了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為群眾文化作品在網絡共享中的版權保護責任認定提供了相應的法律依據。
(二)《著作權法》
《著作權法》第二十四條,列出了13種合理使用行為。[2]對于群眾文化作品三種常見的合理使用的主要情況:一是在新聞報道中,在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大眾傳媒中作為新聞宣傳用途,需要反映群眾文化活動中出現(xiàn)的作品,或者其片段;二是政府部門包括文化管理部門在其業(yè)務范圍內使用的作品,如舉辦群星獎活動,在群星獎的宣傳或者其他展演中使用各地群眾文化作品;三是一些機構和個人免費表演他人的群眾文化作品。這些情形,按照《著作權法》規(guī)定,均屬于合理使用的范疇,對群眾文化作品網絡共享,也提供一定的法理支撐。
(三)《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在信息網絡上傳播文藝作品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另外,《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出臺,從法規(guī)上界定了版權權利人、網絡服務商以及作品使用者三者的不同權利。這對于群眾文化作品來說,能夠充分運用線上傳播的及時性、便捷性和自主性,突破線下傳播的空間限制,在網絡空間迅速、高效地取得更大的影響效應。對于群眾文化作品的合理使用,按照該條例,主要是在政府公務、學校教學和發(fā)表評論時引用作品部分內容,但也要尊重作品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
三、群眾文化作品網絡共享與版權保護之間的沖突
(一)群眾文化作品的公益性與版權保護的限制性的沖突
群眾文化作品大多是由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如文化館、文化站等,或者是由這些機構工作人員創(chuàng)作的公共文化產品。其目的在于讓更多人去了解和欣賞群眾文化作品,以豐富公眾的文化生活。即使是通過網絡傳播,其公益本質屬性也沒有改變??紤]到版權保護實際上是帶有限制性的條款,對網絡傳播中的版權總體上帶有特定的法律或行政許可,無形中與群眾文化作品公益的開放性目標構成一定的矛盾和沖突。
(二)群眾文化作品網絡傳播共享與版權保護專有性的沖突
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為信息共享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作為公共文化產品,群眾文化活動產生的作品只有更多網絡平臺參與傳播,才能產生更廣泛的影響。群眾文化作品的網絡傳播也符合所有網絡信息共享性的特征,而作品版權體現(xiàn)為一種財產權,具有排他性質。他人即便在網絡上使用這些群眾文化作品,按原則需得到權利人的許可,否則容易構成侵權。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信息碎片化更加嚴重,公眾關注度不斷增強,任何一個涉及作品的版權糾紛都會被媒體和個人無形放大,加劇了群眾文化作品網絡共享和版權專有性的沖突和矛盾。
四、應對群眾文化作品網絡共享與版權保護沖突的
對策思路
針對群眾文化作品網絡共享與知識產權保護之間存在的矛盾,解決問題的路徑既要依法依規(guī)保護作品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又不能阻礙作品的網絡傳播特別是讓公眾共享的通道,要實現(xiàn)共享與保護之間的平衡。
(一)提倡合理使用,擴大版權授權范圍
化解群眾文化作品網絡共享與作品版權之間的矛盾,可遵循使用者和著作權人利益平衡的原則,可以運用擴大版權合理使用范圍、合理使用與法定許可相結合舉措。[3]合理使用是對版權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自我調整、自我完善,鼓勵優(yōu)秀作品的創(chuàng)作、傳播,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也要讓公眾獲得和使用。[4]群眾文化作品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為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帶有普及和宣傳性質,與一般完全個人創(chuàng)作的文學藝術品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盡管其享有知識產權,但為了在網絡上擴大宣傳效應,只要在合理使用范疇,標明作品相關版權信息,不對作品進行歪曲和濫用,就可以允許在更大范圍內傳播。版權的法定許可制度是用來限制版權人權利的制度。《著作權法》中也有相關條款,允許不經著作權人許可,直接使用著作權人已經發(fā)表的作品,但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相應的報酬。這也是合理使用的范疇。
(二)實行版權行業(yè)集體管理
實行版權行業(yè)集體管理是在復雜網絡世界中規(guī)范群眾文化作品的一個有效途徑。群眾文化作品在互聯(lián)網中體量上占比較小,著作權人相對其他行業(yè)聲音較弱,處于弱勢地位。因此,要維護自己版權,可借鑒國內外一些版權維護的成功先例,包括音樂作品行業(yè)版權管理的經驗,采取版權行業(yè)集體管理的模式,成立專門的集體管理機構。集體管理一方面有利于版權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形成組織力量,以應對侵權行為并維護著作權人權利。[5]
(三)采納共享知識協(xié)議
為了促進共享和創(chuàng)造,知識共享中國大陸項目針對網站、音樂、電影、文學等作品,提出另外一種網絡共享的思路,使公眾能更易獲得這些作品。在其提供的六種主要的知識共享許可協(xié)議中,必須都要署名,以確定著作權人基本人身權。但在使用方面,協(xié)議規(guī)定了非商業(yè)使用到相同方式分享(在原作品基礎上新創(chuàng)作的作品)的原則,還有禁止演繹聲明。在群眾文化作品網絡共享中使用知識共享許可協(xié)議,也不意味著放棄著作權,而是將部分權利授予公共領域內的使用者,從一定意義上兼顧了群眾文化作品在網絡共享與版權的保護和使用之間的平衡。個人、社會組織和機構在傳播和使用這些作品時,也要受知識共享許可協(xié)議約束,同時不得違反相關法規(guī)。
五、應對群眾文化作品網絡共享與版權保護沖突的
具體措施
(一)通過約定授權擴大授權范圍
為取得更大的公共文化服務效果,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可以考慮通過以下三種辦法獲取作品使用許可。一是直接與有關版權人簽訂授權許可合同,擴大授權權利范圍及使用范圍,獲得全部數(shù)字化和網絡傳播的權利。目前群眾文化活動作品共享主要涉及8項權利,分別是信息網絡傳播權、放映權、廣播權、復制權、翻譯權、表演權、匯編權、展覽權。在擴大授權許可使用范圍及主體中,許可主體可以由合同簽訂單位擴大至行業(yè)或建立合作的相關單位。二是通過版權集體管理組織取得許可。通過和版權集體管理組織簽訂合同,取得大量作品的授權許可。三是通過行業(yè)之間合作取得許可。統(tǒng)籌公共文化服務惠民項目,合作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如文化館行業(yè)與圖書館行業(yè)可達成“智慧圖書館”等惠民項目合作,協(xié)作推進約定授權工作。
(二)在授權使用費標準方面尋求政策傾斜
鑒于群眾文化活動作品共享的公益性和非營利性,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在制定數(shù)字作品著作權使用付費標準時,可根據情況分類處理,將公益性與商業(yè)經營者區(qū)別對待,給予政策傾斜。這并不違背著作權法平衡權利人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初衷。
(三)強化技術手段進行版權保護
隨著無線、網絡等技術的發(fā)展,侵權行為更易發(fā)生,且在形式上更隱蔽,認定上更復雜,需要不斷強化技術保障。為此,要不斷完善數(shù)字水印技術、訪問控制技術、軟件加密技術等措施,以必要的技術手段提高共享作品的版權保護能力,確保這部分資源真正用在了授權范圍。
(四)采用合理措施規(guī)避侵權風險
群眾文化活動作品在網絡共享服務時,公共文化機構可以在網絡傳播平臺上設置侵權投訴渠道,也可采取與技術手段相適應的主動過濾措施,維護權利人的利益,也避免自身陷入侵權的風險。在網絡傳播平臺上發(fā)布版權聲明是一種常用手段,一般版權聲明內容包括權利歸屬、作品使用準許方式、責任追究等方面。另外,《民法典》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于權利人發(fā)送通知的內容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權利人要利用好合格通知的有關規(guī)定,按照“通知—刪除”規(guī)則,及時刪除相關內容,避免侵權。
六、結 語
群眾文化作品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本質目的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具有公益屬性,同時也屬于創(chuàng)作產品,具有獨立的著作權。為此,在網絡共享時需堅持公益性原則、利益平衡原則、實用性原則。在新媒體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群眾文化活動在新媒體端的傳播越來越廣泛,影響也越來越大,因此,研究并厘清群眾文化作品的版權特性,對解決其知識產權問題,促進其健康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fā)展中心)
參考文獻
[1] 陶鑫良.保護知識產權是優(yōu)化科技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內在保障[N].中國知識產權報,2012-08-03.
[2] 張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R].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1.
[3] 袁飛,李瓏,汪華方.數(shù)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J].情報資料工作,2007(6).
[4] 趙景磊.探析“合理使用”范圍擴大化改革趨勢[J].法制與經濟,2018(12).
[5] 蔡婕.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共享和版權保護的失衡及其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