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和AMD均發(fā)布了新一代移動平臺,賦予了2022年筆記本更強大的運算動力。在CPU領域向來有“人(核心)多力量大”的說法,下面我們就來比較一下英特爾和AMD的新款移動處理器的核心數(shù)量。
在這里要表揚一下AMD,移動銳龍6000系列雖然衍生出了低功耗的U系列、高能效的HS系列以及高性能的H系列,但所有的銳龍9和銳龍7都是統(tǒng)一的8核心12線程,銳龍5則是6核心12線程,閉著眼都不怕買錯。
反觀英特爾第12代酷睿就非?;靵y了,H45系列、P28系列、U15/9系列下的處理器核心數(shù)量各有變動,而且這一代酷睿的CPU核心中還衍生出了“效能核心”(Efficient Core,E核心)與“性能核心”(Performance Core,P核心),其中只有P核心才支持超線程技術,這就讓第12代酷睿處理器家族出現(xiàn)了6核心8線程、8核心12線程、10核心12線程、10核心16線程、12核心18線程和14核心20線程6種組合,哪怕是專業(yè)用戶也容易搞混弄錯。
需要注意的是,“人(核心)多力量大”的說法并不嚴謹,因為處理器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CPU的微架構,就微架構的理論性能來看,第12代酷睿中作為P核心的Golden Cove微架構最強,其次是AMD銳龍6000采用的Zen 3+,第12代酷睿中的E核心Gracemont最弱,但源于Atom架構的E核心擁有更加節(jié)能省電的特性,主要任務也是降低第12代酷睿在中低負載下的功耗。
因此,別看銳龍9和銳龍7的核心數(shù)量只有8個,但其綜合性能依舊可以超越采用2P+8E的10核心以及部分4P+8E的12核心酷睿處理器。此外,酷睿i5-12x00H和酷睿i7-12650H分別擁有12核心16線程和10核心16核心,表面看前者的核心數(shù)量更多,但真實性能卻是i7-12650H更強,因為后者的P核心數(shù)量更多。
總的來說,決定第12代酷睿處理器檔次和性能的關鍵其實是P核心數(shù)量,P核越多性能越強,但代價就是功耗更高。因此,主打低功耗的U系列最多只能塞進2個P核,P系列中也僅有酷睿i7-1280P一款產(chǎn)品能配備6個P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