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夢影
摘 要:黃梅戲是安徽省最具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廣泛流傳于安慶、桐城、懷寧等地區(qū)。2006年5月,安徽黃梅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今天,流行音樂以及其他種類的音樂文化給我國傳統(tǒng)戲曲音樂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地方戲曲生存環(huán)境不容樂觀,保護與傳承地方戲曲文化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黃梅戲的傳承與發(fā)展問題上,最重要的是與時俱進,借助網絡傳播平臺加大黃梅戲的推廣力度、完善評審制度,以提高黃梅戲演職與教學人員的專業(yè)能力,增強文化傳承意識。黃梅戲在當代傳承要以人民喜愛的方式推廣,以人民容易接受的方式教學,讓人民群眾了解黃梅戲、愛上黃梅戲。
關鍵詞:黃梅戲;傳承與發(fā)展;戲曲教學
一、黃梅戲概述
黃梅戲作為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劇種,不僅是安慶的名片,也是安徽的文化符號之一。無論是從表演形式還是音樂特點來看,黃梅戲都無疑是極具藝術魅力的。
(一)黃梅戲的起源與發(fā)展
關于黃梅戲的起源,目前有多種推論,其中得到認可最廣的推論是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縣的采茶調。湖北黃梅縣與安徽宿松縣一帶因緊鄰長江,經常遭受水災,災民們就在逃難時把本地的采茶調帶到了安徽邊境,安徽當地農村的村民在引入這些曲調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借鑒其他戲曲元素,同時汲取了流行于安慶地區(qū)的一些民間歌舞的演出形式,并在安慶民歌中得到音樂和唱腔的養(yǎng)分,逐步發(fā)展成為黃梅戲。正如著名黃梅戲演員王少舫老先生所說:“黃梅戲是吃百家奶長大的。”
黃梅戲早期(約從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所演繹的內容大多為男女情愛和女子命運,因而曾一度被官方定為“淫戲”,禁止在安慶城里演出。黃梅戲在城內長期遭到禁演,以丁永泉為代表的黃梅戲藝人在黃梅戲愛好者的幫助下“二進宜城”,經歷無數風雨滄桑依然堅守,使得黃梅戲禁而不止、愈唱愈響。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yè)化,并從農村草臺走上了城市舞臺。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黃梅戲和京劇這兩個彼此獨立的劇種被迫同臺演出,史稱“京黃合演”。這段“聯姻”的經歷使黃梅戲漸趨成熟,在演出的內容與舞臺表演形式上都有了很大變化。此時,琚光華的“雙喜班”也把黃梅戲唱到了上海,好聽易懂的黃梅戲隨即受到上海市民的熱捧。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進攻上海,在上海演出的黃梅戲藝人紛紛逃回安慶城,黃梅戲也隨之沒落。新中國成立后,經濟建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黃梅戲也在此背景下迅速地恢復和發(fā)展。為了適應新的時代需求,黃梅戲工作者巧妙地對戲曲內容進行了改編,打造出許多健康向上的作品主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黃梅戲特有劇目《天仙配》《女駙馬》被相繼搬上銀幕,聞名海內外,而《樹上的鳥兒成雙對》《誰料皇榜中狀元》也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唱段。國內黃梅戲電影的上映給港臺電影界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一段時間內,以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為代表,香港電影界出現大量的“黃梅調”電影。這些“黃梅調”電影不僅推動了黃梅戲在港澳臺和海外的傳播,也為香港電影在國內的傳播與推廣提供了媒介。此后,全國掀起了黃梅戲熱潮,一時間“黃梅之花遍地開”。近年來,黃梅戲的傳承發(fā)展也同其他傳統(tǒng)劇種一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這一背景下,黃梅戲人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也嘗試進行一些改革和創(chuàng)新。如新編黃梅戲《徽州女人》,曾赴多地進行表演,引起了較為熱烈的反響。又如黃梅戲代表人物之一的吳瓊,她選擇將黃梅戲藝術與西方音樂劇融合,推出了黃梅音樂劇《貴婦還鄉(xiāng)》,也受到相當一部分年輕人的推崇。
黃梅戲的表演形式在長期的發(fā)展中發(fā)生了很多變化,最初是以“自嘆”的形式演出(一人演),隨后演員人數逐漸增多,產生二小戲(兩人演)、三小戲(三人演),小戲被搬上舞臺后進一步發(fā)展成為有完整故事情節(jié)的正本大戲,隨即形成“三打七唱”的表演形式,即由三個人打鑼鼓、七個演員演出,便組成一個完整的戲班子。隨著燈光舞美的逐漸完善以及電子音樂的廣泛運用,黃梅戲的演員人數和伴奏音樂均可隨劇目的需要而變化,表演形式更加靈活和多樣化。
(二)黃梅戲的音樂特點
黃梅戲的音域一般不寬,多級進、少跳進,樂曲質樸流暢,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易學易唱、通俗優(yōu)美,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黃梅戲音樂的唱腔主要分為主腔、花腔和三腔(即“彩腔”“仙腔”“陰司腔”)三種形式。主腔屬于戲曲演唱結構形式中的板腔體,以對稱的上下句作為唱腔的基本單位,有男、女腔之分,且男、女腔在對唱時需要轉調演唱;花腔調式豐富、色彩明朗,音調活潑歡快,情節(jié)簡單,表情達意樸實無華,唱詞結構多襯字、襯詞,旋律朗朗上口,節(jié)奏有民間舞蹈的律動感,蘊含濃郁的黃梅戲風格和韻味;三腔的特色是男女對唱均不轉調,且都帶有自己的附加聲腔,四個樂句對稱但不等長。三腔多為專用唱腔,彩腔在早期的黃梅戲演出中用來向觀眾討彩,烘托氣氛,仙腔為神、道出場時專用,陰司腔又叫“還魂腔”,多在鬼魂出場時使用,或演唱人物病重將死,用以抒情。
黃梅戲音樂的語言具有明顯的地方性,舞臺演出中常用的念白和唱詞為“安慶官話”,安慶官話又可分為大白和小白。大白又叫“韻白”,一般用于較為正式的正本古裝大戲中;小白又叫“方言”,使用當地日常生活語言,常用于生活小戲和現代正本大戲中,頗具直白質樸、生動親切之美。黃梅戲的唱詞有其特有的規(guī)律,一般使用七字句或十字句,通常每句唱詞還會疊加很多襯字、襯詞,七字句的基本結構為“2+2+3”,十字句為“3+3+4”,句數可為奇數句,只需通過反復即可以偶數句結束。
黃梅戲的伴奏音樂早期是以鑼鼓為主的打擊樂,俗稱“三打七唱”,即由三個人打鑼鼓,七個演員演唱。新中國成立初期,受到其他劇種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以高胡為主奏樂器,加入其他民族樂器(如二胡、揚琴、琵琶等)的小型伴奏樂隊。后來,黃梅戲伴奏音樂深受西洋音樂的影響,形成打擊樂、管弦樂并重,具有交響化特征的中西混合樂隊,大大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當下,科技發(fā)展迅速,電子音樂成為黃梅戲舞臺表演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特有的唱腔、通俗的語言和獨特的伴奏完美融合,塑造出明快抒情、韻味豐厚、純樸清新、細膩動人的黃梅戲音樂。黃梅戲也以其風趣生動、幽默俏皮的舞臺表演,贏得了國內外眾多觀眾的贊賞。
二、傳承與發(fā)展黃梅戲的當代意義
黃梅戲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融合眾家之所長,成長為全國知名戲曲劇種。作為一門綜合性文化藝術,黃梅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審美價值。
(一)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發(fā)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指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之后,我國也逐漸加大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力度,分別在2005年與2011年相繼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指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各地應當按照國務院相關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中華文化燦爛輝煌,能被錄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都是文化精品。黃梅戲作為已被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地方戲曲,同京劇一樣是國家的瑰寶,理應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保護。
(二)促進精神文化的建設
黃梅戲作為一門綜合性文化藝術,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黃梅戲劇目常以社會生活為背景,通過主要人物所遭遇的各種磨難來凸顯其鮮明的思想品格,大多數劇目都蘊含著社會所推崇的倫理道德。如黃梅戲劇目《天仙配》,其中有一個情節(jié)介紹了男主人公董永賣身葬父,展現了我國傳統(tǒng)美德之一的“孝道”。將黃梅戲引入民眾日常生活中,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利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民眾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黃梅戲能達到今日的輝煌,是無數黃梅戲藝人與黃梅戲工作者勇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結果。黃梅戲在早期曾一度被視為“淫戲”而慘遭禁演,藝人們在此種艱苦的大環(huán)境下,并沒有屈從,而是與之抗爭,勇于奮斗,硬是將被打壓的黃梅小戲搬上了舞臺,并不斷發(fā)揚光大,如今一躍成為我國“五大劇種”之一。將黃梅戲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可以培養(yǎng)人們勇于奮斗的精神品質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對培育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人格有著現實意義。
(三)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
黃梅戲在提高群眾審美能力上有以下三方面的價值:
其一,黃梅戲的語言既有鄉(xiāng)音直白質樸、生動親切之美,又蘊含著文學氣息。從詩詞、歌賦、楹聯、酒令,到俗語、謎語、諺語、歇后語,均可見于黃梅戲的語言之中。人們在欣賞黃梅戲時常有身臨其境之感,能與之產生共鳴,真真切切地領悟到黃梅戲的藝術魅力,也能在長久的熏陶中增強自身的文化積累。
其二,黃梅戲素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給觀眾帶來暢快淋漓的視聽盛宴。其唱腔優(yōu)美流暢、韻味濃厚、細膩動人,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其服飾妝容真實質樸、清秀淡雅、美麗脫俗;其行當種類眾多,各具特色。黃梅戲從內容到形式無不散發(fā)出獨具一格的藝術魅力,歌頌真善美,抨擊假惡丑,這些都體現出黃梅戲的審美價值。
其三,黃梅戲的基本功以及各種表演技巧在實際練習中有著一定的程式,講究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學習者在學習黃梅戲的念白、進行形體訓練時,個人的行為舉止、風度氣質以及素質涵養(yǎng)都會受到影響,能達到形神兼?zhèn)洹韧饧嫘薜男Ч?,使人精神飽滿、神采奕奕。學習黃梅戲不僅能美化個人的體態(tài),而且能培養(yǎng)審美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是極其有益的。
三、黃梅戲的當代傳承與發(fā)展策略
在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需求普遍得到滿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隨之一步步提高,有很多娛樂活動可供人們選擇。相比之下,人們對黃梅戲這類傳統(tǒng)地方戲曲接觸甚少,出現觀眾老齡化、黃梅戲后繼無人的現狀,黃梅戲逐漸被邊緣化,發(fā)展前景不容樂觀。因此,加大黃梅戲的傳播與發(fā)展力度,既是響應國家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號召,也是增強國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借助網絡傳播平臺以加大黃梅戲的推廣力度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互聯網已成為人們最主要的溝通工具,也是獲取外界信息的關鍵來源之一,只要打開上網設備便可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信息。黃梅戲藝術工作者以及其他相關人員應合理利用這些網絡傳播平臺,錄制播放一些關于日常練習、分享黃梅戲表演經驗、講述黃梅戲音樂文化韻味等方面的短視頻,數量上的豐富能夠讓普通民眾有更多的機會看到這些視頻,質量上制作精良也能夠讓群眾為黃梅戲文化所驚嘆;各大運營商更應肩負起文化傳播的責任,多舉辦相關活動,推出黃梅戲文化專欄,給個人用戶更多曝光的機會,盡可能確保精心制作的視頻不被埋沒;一些線下的演出活動也可同時開展網絡直播,讓不同地域的觀眾能同時沉浸在黃梅戲的熏陶中,以獲得體驗感。除上述列出的幾條建議以外,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為黃梅戲的傳承與推廣做出努力。
(二)完善評審制度以提高黃梅戲演職與教學人員的專業(yè)能力
許多黃梅戲劇團成員或教育工作者都屬于國家公職人員,這其中既有認真負責、兢兢業(yè)業(yè)的演員和教師,也不乏只想捧著“鐵飯碗”渾水摸魚的從業(yè)者。國家相關機構應不斷完善職稱評價標準,加大職稱評審的監(jiān)管力度,及時淘汰能力不足、故步自封、無所作為的人員。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黃梅戲演職與教學人員的專業(yè)能力,提高教學水準,以更好推進黃梅戲的傳承與發(fā)展。
(三)增強文化傳承意識以加大黃梅戲的受眾廣度
從黃梅戲的生存現狀來看,其受眾大多局限在中老年群體。受到大環(huán)境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青少年大都難以適應節(jié)奏緩慢、唱腔悠長的黃梅戲音樂,而且黃梅戲程式化的表演形式、虛擬化的表演場景等都不符合當代青少年的審美標準,所以青少年會感到索然無味,提不起興趣,也沒有耐心去觀賞黃梅戲。青少年的主要生長環(huán)境是校園,因此,教師對于學生的意識引導起到關鍵作用。學校應建立健全黃梅戲文化建設標準,從課堂上的直接灌輸、課下相關活動的積極組織,到校園鈴聲、背景音樂的潛意識熏陶等方面都需高度重視,增強青少年文化傳承意識以加大黃梅戲的受眾廣度。
四、結 語
如今全國上下都在強調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黃梅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自身獨特的文化價值不容忽視,保護、傳承與發(fā)展黃梅戲音樂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一過程不僅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社會精神文化的建設,還能促進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黃梅戲的發(fā)展現狀并不樂觀,黃梅戲的傳承與發(fā)展問題亟待解決。地方政府和有關機構應重新審視制定相關政策,完善活動開展流程。在黃梅戲的傳承與發(fā)展問題上最重要的是應與時俱進,借助網絡傳播平臺以加大黃梅戲的推廣力度,完善評審制度以加深黃梅戲演職與教學人員的專業(yè)深度,增強文化傳承意識以拓寬黃梅戲的受眾廣度,以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廣,以人民容易接受的方式教學,讓人民群眾了解黃梅戲、愛上黃梅戲,從而熱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 韋京東.淺談黃梅戲流派:憶王少舫老師,看黃梅戲發(fā)展[J].黃梅戲藝術,2006(1):10-11.
[2] 王兆乾.黃梅戲音樂[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57:22-57.
[3] 安徽省藝術研究所.黃梅戲通論[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34-49.
[4] 王文章,陳飛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8(2):81-89.
[5] 禹昊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理標志保護模式的優(yōu)點及實踐[J].大眾文藝,201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