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課題《基于語文要素的小學單元整體教學研究》(編號:C-b/2021/02/6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雙線組元”是統(tǒng)編本教材編排的一大特點,其中語文要素是這套教材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它是實現(xiàn)知識技能向素養(yǎng)轉化的橋梁。每一個語文要素的落實,需要教師對整個單元的內容進行研讀、分析,準確把握好每個語文要素內部的序列性,以及和其他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性,根據(jù)學習規(guī)律和學習能力,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讓語文要素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有效落地,筆者以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教學為例,來談談這一單元落實語文要素的策略。
一、整體觀照教材,明晰要素能級
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編排了《大象的耳朵》《蜘蛛開店》《青蛙賣泥塘》《小毛蟲》四篇童話故事,本單元旨在借學生非常喜歡的童話故事,培養(yǎng)他們的復述能力。 那么二年級學生的“復述”能力,該達到什么程度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
標”)中第一學段要求:“聽故事,看影視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jié);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p>
任何一個語文要素,都不能孤立來看,我們要關注冊與冊之間、同一冊次之間、同一單元中同一語文要素之間的關系。
1.冊與冊之間
梳理小學12冊語文教材中有關“復述”能力的要求,整體要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完整復述(詳細復述),即完整地講故事和復述感興趣的見聞和音像作品,這一要求主要落實在一至三年級。第二階段是簡要復述,要求中年級學生能夠對敘事性作品的大意進行復述,并能在復述的基礎上感受和交流課文中人物形象和語言的生動性與優(yōu)美性。這是對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復述前要對課文內容進行刪減提煉,復述時的語言要簡練,從而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概括性的敘述。第三階段是創(chuàng)造性復述,這種復述形式是對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訓練。
復述能級的要求,不僅體現(xiàn)在單元導語中,而且細化在課后習題中,其編排方式屬于螺旋式。螺旋式排列的一大特點就是反復性,在統(tǒng)編本教材中,無論是根據(jù)圖片復述課文,還是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主要內容的訓練,都反復出現(xiàn)在每一個學段,學生在反復的練習中熟練掌握并提高自己的復述能力。
2.同一冊次之間
二年級是正式接觸復述訓練的首個年級。小學階段的學生,其言語活動的發(fā)展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一年級學生的言語活動是對入學前言語活動的延續(xù),主要以對話言語為主,其口頭言語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提示下才能比較規(guī)范、完整地表達出來。因此不要求學生能將故事完整地講出來,只需要在與老師的問答過程中正確地表達意思。從二年級開始,學生的獨白言語逐漸發(fā)展起來,學生基本不用教師的提示,就能自己組織語言表達觀點,因此在學生言語發(fā)展的過程中安排故事性教學這一任務,使學生在講故事中進一步完善口頭言語,并通過講故事鍛煉思維,提高學生內部言語的水平,同時通過集中規(guī)范的訓練使學生內化原文語言,為其書面言語的發(fā)展做準備。
因此,統(tǒng)編本教材從二年級開始,就安排了復述的訓練,且呈現(xiàn)出螺旋上升的特點,如“借助圖片講”,由最初二年級上冊的《小蝌蚪找媽媽》,課后習題中借助五幅圖片來講故事,到二年級下冊的《開滿鮮花的小路》,課文只呈現(xiàn)一幅插圖,讓學生讀懂一幅圖,有目的地選取圖片中的關鍵信息講故事,再到《蜘蛛開店》,讓學生根據(jù)示意圖來講。教材既關注到了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又體現(xiàn)了學生慢慢向中段過渡,抽象思維逐漸形成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僅是借助圖片講故事,也能看出要素之間螺旋上升的編排體系。
3.同一單元之間
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重點落實“借助提示,說說故事內容”,在課后習題中,又提供了多種形式的訓練,幫助學生利用多種方法復述課文。如《大象的耳朵》借助關鍵句,《蜘蛛開店》借助思維導圖,《小毛蟲》借助圖文結合的提示圖。同為復述,單元內部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要求,這既是對編寫思路和編排特點的遵循,又是對復述的扎實推進。
二、整體設計活動,突顯復述要求
本單元的四篇童話,課后習題都指向“復述”。為了更加有效地達成單元目標,為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和學生關鍵能力的提升服務,教師應該有梯度地設計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途徑,助推學生復述能力的發(fā)展,建構學生復述故事的經(jīng)驗,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
1.借助相似結構,有序完整講好“故事骨架”
《蜘蛛開店》和《青蛙賣泥塘》的作者都運用了童話故事中常用的反復結構來編排故事?!吨┲腴_店》中三部分結構相似,都是按照“掛招牌(換招牌)、來顧客、終織完(跑回網(wǎng))”來安排故事的;《青蛙賣泥塘》前半部分的故事中,老牛、野鴨都不滿意青蛙的泥塘,提出改進意見,青蛙按照意見,努力讓泥塘變得更好。其實,《大象的耳朵》前半部分的故事中也藏著一個反復式結構的小故事,小兔子、小羊都問大象的耳朵怎么是耷拉著的。這樣的反復結構有利于學生掌握故事框架,也便于學生利用相似結構復述故事,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教學時可調整順序,以兩篇典型結構的故事開始。
《蜘蛛開店》的復述要求是借助示意圖講故事。示意圖就是該故事的“骨架”。教學時要讓學生邊讀邊找:蜘蛛先后開了哪些店?來了哪些顧客?結果如何?有了這樣的信息梳理,學生在自讀時就抓住了關鍵信息,教師相機板書,并用關鍵信息按照課后習題畫出示意圖,這樣學生講述故事時就不會遺漏重要情節(jié),故事的“骨架”便會完整有序。
《青蛙賣泥塘》的故事結構和《蜘蛛開店》相似,教學時同樣是讓學生邊讀邊抓住主要信息:青蛙賣泥塘,分別來了誰?提出了什么建議?青蛙又是怎么做的?帶著這樣的大問題讀書,學生很快就能理出故事的框架,這是對上篇課文復述能力的鞏固。本篇的復述重點在“說說青蛙做了哪些事,為何又不賣泥塘了”,應引導學生關注青蛙,把青蛙改造泥塘的做法講清楚。這個復述訓練點,是本篇獨特的育人價值所在。
《大象的耳朵》在故事敘述中又有變化,不是單純講其他動物指出大象耳朵有毛病,而是把大象改變想法作為重點。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開頭省略的內容,運用復述還原“小鹿、小馬、小老鼠”與大象的對話。隨后追問:“為什么作者不這樣寫?”讓學生明白,故事的重點在后邊,找出大象的話,說說“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變的”。全文復述的支架在大象的語言,從對話到自言自語,最后大象的“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醒悟,故事的框架已經(jīng)在學生心中立了起來。學生只要記住大象說的話和為什么會說這樣的話,借助板書,就能講好這個故事的“骨架”。
《小毛蟲》是以小毛蟲的一生變化來架構故事的,學生邊讀邊理清小毛蟲一生的變化,并關注小毛蟲的兩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該做的事”“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學生自讀時抓住這樣的關鍵信息,故事的“骨架”就長在學生心中了,這個故事就會講得有序。
2.關注變化之處,遷移表達發(fā)展“語言能力”
再讀《大象的耳朵》和《青蛙賣泥塘》,會發(fā)現(xiàn)相似的結構中也藏著語言表達的變化,這樣的語言變化之處,可以設計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掌握語言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遷移模仿,助力學生復述能力的養(yǎng)成,從而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
《大象的耳朵》中,作者詳細寫了小兔子和小羊的語言,而其他小動物的疑問放在一段中略寫而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學習活動:如果你是其中的一種小動物,見到大象,你會怎么問呢?學生就要遷移運用前文的表達,和大象進行對話。在這樣的語言實踐中,課文語言就內化成學生的語言了,學生的復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青蛙賣泥塘》中,作者詳細寫了老牛和野鴨的語言,而后面來的小鳥、蝴蝶、小兔、小猴、小狐貍的建議,都只是略寫,青蛙的改造也是一筆帶過。教師也可以設計如下學習活動:如果你是其中的一種小動物,你會對青蛙說什么呢?在這樣的活動設計中,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表達密碼,從而進行遷移表達,就會用自己的話來講這個故事,復述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3.借助精細品讀,有聲有色講好“故事血肉”
每篇課文通過第一課時的教學,在學生能夠完整有序地講好“骨架”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可以借助第二課時的精細品讀,給學生一些復述的抓手和策略。
(1)關注提示語和標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提示語、抓住標點符號體會主人公內心,并讀出相應的語氣,讓復述更加生動。比如:大象“又頭痛又心煩”,可以出示“煩”的古文字,講清字源,理解“心煩”,再引導學生讀好,進而講好這部分內容。大象的第一處話中帶有問號,青蛙的“吆喝”是感嘆號,后面的吆喝詞中還有省略號和問號,讓學生調動已有經(jīng)驗,在讀好的基礎上講好相應的語氣。
(2)重視角色體驗。故事中有些語言沒有提示語,此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文本,與主人公對話,體驗其情感,為生動講故事奠定基礎。比如,蜘蛛“好寂寞好無聊”的時候決定開店,“寂寞”是生字,引導學生關注字形和意思,并回憶自己感到“寂寞”的時刻,帶著這樣的體驗讀好、講好開頭這部分內容;在蜘蛛開店的過程中,每賣一次物品,它的心情分別怎樣,可以結合微信表情包,讓學生走進文本,細細體會,這樣學生講蜘蛛每一次開店時,都能帶著角色體驗,繪聲繪色地進行講述;青蛙的“大聲吆喝”,可以結合自己生活中聽到的商家吆喝聲,然后讓學生帶上動作和表情來講;小毛蟲見到“大大小小的昆蟲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飛的飛”,可它“既不會唱,也不會跑,更不會飛”,如果是你,你的心情怎么樣呢?學生帶著這樣的體會就能講好《小毛蟲》的開頭部分。
三、巧用分層評價,促進能力發(fā)展
學生在復述時,教師可以結合前面的教學,給出相應的評價標準(見表1)。
其中,“完整”和“有序”是每個學生都要達到的底線目標,針對的是每篇課文第一課時的目標達成;“生動”是彈性目標,針對的是第二課時的目標達成。教師可以在學生講述故事時,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并說明理由。這樣,復述的要求和目標,在生生互評、師生互評中不斷內化,既促進了學生復述能力的養(yǎng)成,又照顧到了不同層級學生的發(fā)展,讓每個學生的復述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
同時,復述不是枯燥的訓練,要能夠創(chuàng)設真實的活動情境來展開。在多樣的活動中、多主體的評價中,學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內化為素養(yǎng)?!?/p>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新北區(qū)薛家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