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
20世紀70年代末,考古學家在以色列北部一個1.2萬年前的村莊里,發(fā)現(xiàn)了一名婦女和一只小狗的遺骸,前者把手放在了后者的胸前。
這一發(fā)現(xiàn)是人類和犬科動物關系(也許是最強的情感聯(lián)系)的最早證據之一。
近日,一項針對幼狼的研究表明,它們確實能夠像狗一樣對人類產生依戀,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將人類視為舒適和保護的來源。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Monique Udell說,這些發(fā)現(xiàn)為“狼可能擁有一些曾經被認為是狗獨有的特征”的觀點提供了支持。但其他專家表示,這項研究設計得并不好,因此沒有說服力。
該研究利用了一種被稱為“陌生情境”測試的實驗,后者最初是為了研究人類嬰兒和母親之間的依戀關系而設計的。更多的互動意味著更緊密的聯(lián)系。而狼無法參加這樣的實驗。
為此,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行為生態(tài)學家克里Christina Hansen Wheat和同事人工飼養(yǎng)了10只10天大的灰狼,并對其進行了無微不至的照顧。當23周大時,一位看護者把它們一只一只領進一個空蕩蕩的房間。之后幾分鐘里,看護者進出房間,有時把狼單獨留下,有時把它留給完全陌生的人。
研究小組同時對12只23周大的阿拉斯加哈士奇犬重復了這個實驗,它們在幼年時就以相同的方式飼養(yǎng)。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科學家發(fā)現(xiàn)狼和狗之間幾乎沒有區(qū)別。當看護者進入房間時,兩個物種在5分制“問候行為”上都得到4.6分——“問候行為”是指渴望與人類相處的愿望。當陌生人進入房間時,狗的“問候行為”下降到4.2分,狼的“問候行為”則下降到3.5分。
平均而言,兩種動物都能區(qū)分認識的人和陌生人。這種區(qū)別被團隊視為依戀的標志。在實驗過程中,狗和狼與看護者的身體接觸也比陌生人多。
狗在測試中幾乎沒有踱步,而狼至少有一部分時間在踱步。踱步是壓力的表現(xiàn),即使是人工飼養(yǎng)的狼,在人前也會緊張。然而,當陌生人離開、看護者回來時,狼幾乎完全停止了踱步。
Wheat表示,這在狼身上是前所未有的?!斑@可能是一個跡象,表明這些動物將飼養(yǎng)它們的人類視為‘社會緩沖區(qū),即安慰和支持之源?!彼茰y,實驗可能意味著其他野生動物也可以與人類形成牢固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