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陽
寶寶長到3歲左右,無論男孩女孩,都會進入一個被稱為“詛咒敏感期”的特殊階段,表現(xiàn)為爆粗口:不時冒出一兩句粗話、狠話,令父母猝不及防……
她知道“小三兒”是殺傷力最強的詞,每次都能把對方惹毛,所以經(jīng)常用來罵人
周六一早,3歲的強強和爸爸一起在小區(qū)里排隊做核酸檢測,因為隊排得很長,強強越來越不耐煩。他推推前面一位阿姨,嘴里不干不凈:“大屁股,快走快走!”
阿姨沒有聽清強強的粗話,笑著回答:“小朋友別著急,要保持一米安全距離?!?/p>
強強不知道多長是一米,更不懂什么是安全距離,他只知道上午10點播放的動畫片馬上就要開始了,于是更來氣了:“大屁股,巴拉巴拉,快點走,巴拉巴拉。”
這次阿姨聽清楚了,她不明白“巴拉巴拉”是什么意思,但知道一定是粗話。
強強爸趕緊上前制止兒子,向阿姨道歉。只有他知道,“巴拉巴拉”是拉大便的意思。
做完核酸檢測回到家,一進門強強就被爸爸放倒在換鞋凳上,屁股上挨了重重的兩巴掌。
“才3歲就學會罵人了,說,跟誰學的?”爸爸怒不可遏。
審了半天,爸爸才弄明白,“巴拉巴拉”是一個兒童服裝品牌,諧音“扒拉扒拉”。強強問媽媽是什么意思,媽媽隨口說:“巴拉巴拉就是拉巴巴?!睆姀姶笙?,牢牢地記在心里,發(fā)脾氣的時候就用來泄憤,感覺十分痛快。
別以為只有男孩才喜歡爆粗口,4歲女孩婷婷最近也喜歡惡言惡語,讓媽媽十分煩惱。
婷婷在衛(wèi)生間方便,爸爸認為孩子年齡小,就大大咧咧地闖了進去。婷婷兩眼一瞪:“滾出去!”爸爸居然被鎮(zhèn)住,老老實實退了出去。
爸媽多次教育婷婷不能罵人,否則就沒人喜歡她了。婷婷口頭答應不再罵人,但似乎已養(yǎng)成了爆粗口的惡習,經(jīng)常語出驚人。
最惡劣的一次是,某天下午,婷婷想吃冰激凌,媽媽不同意,說上午吃過一個了,吃多了容易生病。婷婷小嘴一噘:“媽媽是小三兒!打你!”
媽媽氣壞了,逼問婷婷從哪兒知道“小三兒”這個詞。婷婷被嚇壞了,一邊抽泣一邊說,是跟電視劇里的阿姨學的。她知道“小三兒”是殺傷力最強的詞,每次用都能把對方惹毛,所以經(jīng)常用來罵人。
媽媽大驚失色:“你都用它來罵過誰?”
婷婷扳著小指頭,不慌不忙地數(shù):“榮榮、月月、幼兒園打飯的阿姨、公交車上踩我裙子的姐姐……”
媽媽忙問:“她們有沒有打你?”
婷婷搖頭,不無得意地說:“但是大人們都很生氣?!?/p>
媽媽被激怒了,拉過婷婷,照屁股上打了兩巴掌:“小小年齡就不學好,長大了準是個禍害!沒個女孩子的樣子,丟死人啦!”
3歲左右的寶寶為什么喜歡爆粗口?是品行不端還是單純模仿?讓我們從寶寶爆粗口的內在動機說起。
屢教不改是寶寶爆粗口的重要特征,因為寶寶發(fā)現(xiàn),自己不爆粗口會被忽視
心理學研究顯示,寶寶在2歲左右會經(jīng)歷一個語言發(fā)展的敏感期。此時的寶寶已經(jīng)能夠使用復雜的句子,有的寶寶(大多是女孩)能夠使用表示不同時態(tài)的詞匯,如“原來”“然后”“結果”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到了3歲左右,寶寶大多能表達完整且準確的意思,并且發(fā)現(xiàn)語言是有力量的,而最有力量的語言,無疑是臟話。所以,寶寶在3歲左右爆粗口幾乎是必然現(xiàn)象。
3歲左右的寶寶,是非觀念是薄弱的,他們只是發(fā)現(xiàn)語言能夠對別人造成影響,卻不知道這種影響力的善惡,更不知道這種影響力能達到什么強度,于是盡可能地爆粗口,檢驗這樣做能讓人的情緒產生怎樣的波動。心理學家將這個階段稱為“詛咒敏感期”,也有人干脆稱之為“臟話敏感期”。
有些寶寶為了引起家長的關注,會做些出格的事,其中就包括爆粗口。對寶寶來說,寧可被家長責罵,也不愿被家長忽視;而且,相對于打碎花瓶之類后果嚴重的惡行,爆粗口的代價小、對家長刺激反而更強烈,當然寶寶會樂此不疲。所以,屢教不改是寶寶爆粗口的重要特征,因為寶寶發(fā)現(xiàn),自己不爆粗口會被忽視。
寶寶是非觀念薄弱,只關心利益結果。如果爆粗口讓他得利,他馬上就會故技重施,進而養(yǎng)成爆粗口的惡習,家長再糾正起來就困難了
無論寶寶多么無辜,爆粗口也是不能容忍的惡習,必須予以糾正,否則寶寶會被別人評價為不懂禮貌、不友好,甚至品行不端,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當聽到寶寶爆粗口時,家長應該這樣做:
第一,別讓寶寶覺得說臟話有趣。
聽到寶寶爆粗口,有些家長會覺得有趣,忍不住吃吃地笑。這樣,就會使寶寶產生錯覺,認為這是一種能得到家長贊賞的行為。于是,寶寶會一再說臟話,希望繼續(xù)獲得這種愉快的體驗。如果父母聽到寶寶爆粗口就大怒,或覺得十分尷尬,寶寶也會因成功引起了家長的注意,而繼續(xù)他的爆粗口游戲。
所以,最好的應對方式是給寶寶一個冷冰冰的面孔。讓他明白,你對他爆粗口沒有興趣,也很反感,這樣寶寶就不會嘗試用爆粗口來吸引你的注意了。
第二,教寶寶一個新的表達方法。
如果寶寶爆粗口僅僅是在嘗試一個新詞或新句子(比如“你死定了”),看看它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或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來表達自己,那么,家長可以用另外一個有趣的新詞,比如用童話或者神話故事里提到的咒語來吸引寶寶(比如“我要給你點顏色看看”);也可用一些聽起來很愚蠢但不是臟話的詞匯,來幫助寶寶表達自己(比如“你要為你的行為付出代價”),轉移寶寶對那些不雅字眼的注意力。
第三,給寶寶設定一個界限。
發(fā)現(xiàn)寶寶爆粗口,家長有必要給他設定一個界限。如果寶寶是在模仿別人爆粗口,不要給他解釋臟話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能說,而要冷靜又明確地告訴他“你不能用這樣的詞”;如果寶寶胡亂把一些粗話連在一起罵人,要明確地告訴他,沒人懂他的意思,這樣可以減弱寶寶爆粗口的積極性。
第四,別讓寶寶的把戲得逞。
年齡稍大的寶寶,會用爆粗口來要挾家長,逼迫家長答應自己的某個小要求。此時,家長不能讓寶寶的小陰謀得逞。寶寶是非觀念薄弱,只關心利益結果。如果爆粗口讓他得利,他馬上就會故技重施,進而養(yǎng)成爆粗口的惡習,家長再糾正起來就困難了。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