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森
《教師的價值》收錄了錢夢龍先生多年的思考與實踐,有教學理念、課堂實踐、讀書感悟、訪談記錄,也有成長歷程。細讀此書,你會讀出一個“80后”老先生真實、獨特、笑對人生的生活態(tài)度。此時我安靜地坐著,閱讀錢老雋永、睿智、溫潤的文字,在這里,我不僅讀到了最好的語文教法,還讀到了最美的人生?;谧约簩φZ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感悟和體會,我對“教學細節(jié),細而不小”這一章節(ji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以此擴展,進行了研究和思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币虼耍龑W生進行文本解讀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文本解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情感,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但是,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文本解讀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誤區(qū):有的教師把文本解讀誤解為就是字詞句段的逐個講解;有的教師把文本解讀誤解為只要學生在課堂上哭成一片或者笑成一堆就是學生真正解讀文本了;還有的教師把文本解讀誤解為就是多讀幾遍課文,并套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來為自己辯解……這些都是對文本解讀的誤解。正是在這些錯誤思想影響下,文本解讀總是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我認為文本解讀要抓住細節(jié),引導學生主動質(zhì)疑與品味,才能讓文本解讀效果向更深處漫溯。下面我就結合我聽到的一節(jié)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教學,來談一談如何抓住細節(jié)進行文本解讀,以便讓文本解讀向更深處漫溯。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文本解讀往往是學生按照教師預設的內(nèi)容進行解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沒有疑問,只是學習的驗證者,而不是發(fā)現(xiàn)者。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币胱寣W生的學習行為真正發(fā)生,就需要讓學生在一個又一個疑問中進行學習。文本解讀也一樣,要想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那么就需要讓他們對文本產(chǎn)生疑問,可以是字詞句,也可以是描寫手法。學生只有在內(nèi)心產(chǎn)生了疑問,他們才能主動投入到文本的解讀之中來。這樣,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深入文本,感受文本帶來的魅力,讓文本解讀更深刻。
【教學片段一】
師:同學們,看到這篇課文題目,你們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老師,水泥道上哪來巴掌,是不是為了防滑,故意印上的?
生:巴掌怎么是金色的,是施工隊故意涂成金色的吧?
…………
教學中,學生對課文題目產(chǎn)生了疑問,而這些疑問是學生自主發(fā)生的,就會激發(fā)他們文本解讀的興趣,并渴望從文本中尋找到答案,以此讓學生自主進行文本解讀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學片段二】
生:老師,地面上有那么多落下來的法國梧桐樹葉,而為什么沒有清潔工人打掃呀?我們這兒,清潔工天還沒亮就開始打掃馬路了。
師:對呀,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何來解釋這一個問題。
生:因為是下雨之后,清潔工還沒有來得及打掃。
生:因為下雨之后,空氣是清新的,如果把這些落葉打掃了,相反還會造成空氣的污染。
生:也許清潔工人發(fā)現(xiàn)了這些法國梧桐樹葉漫溯的美,所以就像作者一樣也不忍心破壞這一美景。
生:我認為自然落葉就是秋天大自然帶給我們的享受,我們不應破壞。
…………
本來是一個人勤勞不勤勞的小小的問題,卻被學生上升到熱愛自然的高度來詮釋。這也正是教學這一篇課文的主旨所在。如果我們把學生的這些疑問給扼制了,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也許只能停留在文字層面了。
學習行為只有激發(fā)學生的矛盾認知沖突,才能讓學生更好投入到學習之中。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也一樣,只有激發(fā)學生的矛盾沖突,他們才能在解決矛盾過程中逐漸凈化自己的思想,讓文本解讀邁向更高層次。
【教學片段三】
學生讀完課文第八自然段后,老師問學生——
師:同學們,讀完這一自然段,你們還有什么想說的嗎,或者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老師,我感覺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有點啰唆。“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著,一片一片仔細地數(shù)著?!边@里是語句重復。一步一步可以代表小心走了,一片一片也就說明數(shù)得非常仔細了,在這里,任意去掉一個詞,可以說成“我小心地走著,仔細地數(shù)著”,也可以說成“我一步一步地走著,一片一片地數(shù)著”等等。
他的話還沒說完,就有許多學生點頭表示同意。學生的認知矛盾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我們?nèi)绻煤眠@一認知上的矛盾細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交流與辯解,那么就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解讀。
師:對,這篇課文的作者叫張秋生,是一位大作家,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錯誤”呢?大家交流討論一下唄。
生:我感覺這樣寫非常好,一步一步地走著,可以踩著落葉走,而加上“小心”這兩個字,就表示作者被當前的美景所陶醉,不忍心踩到一片落葉,而一片片仔細數(shù)著,就更加強調(diào)作者不想遺漏一片落葉。
生:這樣寫可以更好地表現(xiàn)出作者熱愛自然的情感。
生:這樣寫可以表現(xiàn)出作者想研究這些落葉,走進大自然,研究大自然的愿望。
…………
通過交流與討論,學生心中的矛盾也就被化解了,增強了他們文本解讀的深度,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能力。
【教學片段四】
生:老師,為什么在課文中出現(xiàn)兩次“一夜秋風一夜雨”呀,是不是有點重復了。
師:這是一種寫作方法,叫作“反復”法,它是根據(jù)所要表達內(nèi)容的需要,有意識地讓一個詞語或者一句話在文章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一種修辭手法。大家可以交流一下,作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
生:我感覺作者這樣寫是強調(diào)了這一美景出現(xiàn)的時間與條件,也就是說那是發(fā)生在下過雨后,也刮了一夜的風,如果不刮風,是沒有一地的落葉的。
生:我感覺這樣能給讀者一種首尾呼應的感覺,讀了之后給人一種韻律美??梢宰屛覀冊僖淮蜗胂蟠嗣谰?。
…………
這樣,通過抓住課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或句子,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解讀,那么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就會更深入,語文素養(yǎng)也在悄無聲息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總之,抓住細節(jié)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當然,這里的細節(jié)并不是指單一的字詞句,而是我們在組織閱讀教學中生成的一些內(nèi)容。我們只要抓住這些細節(jié),就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教學從學生的生成中細挖文本,從而讓文本解讀向更深處漫溯。
與書為伴,向名家學習。我想在《教師的價值》一書中我一定會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實現(xiàn)這種價值的路。錢老的成就是我難以企及的,只愿在廣闊的基礎教育藍天里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作者簡介:湖北大學附屬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