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若琦
近年來,個人信息泄露、網絡詐騙等時有發(fā)生。在此,通過幾個案例給大家以警示。
收集單身人員信息,賣給婚介機構
王某、楊某、羅某某三個年輕女孩,都沒有正當職業(yè)。聽說出售個人信息可以獲利,三人便動起心思。
自2015年開始,她們在一些婚戀網站以聊天方式騙取他人聯系方式后,將收集帶有被害人手機號碼、微信號碼等內容的單身人員信息數據整理后提供給俞某(另案處理),分別獲得報酬38616元、19939元、9392元。
自2015年11月開始,俞某向上海某婚姻介紹所負責人徐某某出售公民信息53900余條,徐某某由此獲取簽單總額142699元。自2016年開始,俞某又向另一婚姻介紹所負責人白某某出售單身人員信息21461條,白某某獲取簽單總額433500元。
案發(fā)后,王某等5名涉案人員分別投案。去年底,法院審理此案,認為王某、楊某、羅某某非法向他人出售、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jié)嚴重,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白某某、徐某某為合法經營活動而非法購買公民個人信息,情節(jié)嚴重,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最近,法院分別判處王某有期徒刑6個月,緩刑1年,并處罰金4萬元;判處楊某拘役5個月,緩刑10個月,并處罰金2萬元;判處羅某某拘役5個月,緩刑10個月,并處罰金1萬元;判處白某某拘役5個月,緩刑10個月,并處罰金4.5萬元;判處徐某某拘役4個月,緩刑8個月,并處罰金2萬元。
為泄私憤,網上辱罵、恐嚇他人
55歲的劉某某,是某鎮(zhèn)村民。與他人發(fā)生糾紛后,對當地干部處理的結果不滿,由此心存怨恨。
為發(fā)泄私憤,自2018年起,劉某某在微博上注冊兩個用戶名,反復發(fā)布經過其拼接的附有文字的照片、文章等虛假信息,對他不滿的部分干部進行辱罵、恐嚇及抹黑。其中,由他發(fā)布的兩篇文章瀏覽量較大,分別達5966次、6215次。
劉某某還通過微信群聊、朋友圈以及抖音、快手等平臺,反復發(fā)布經過其拼接的附有文字的圖片及視頻,散布虛假信息。上述虛假信息的總瀏覽量達到兩萬余次,社會影響惡劣。
案發(fā)后,劉某某逃至浙江瑞安,于2019年9月被當地警方抓獲。
今年4月,法院審理了此案。法院認為,劉某某為發(fā)泄個人情緒,多次利用信息網絡辱罵、恐嚇他人,情節(jié)惡劣,構成尋釁滋事罪。近日,法院判處劉某某有期徒刑1年零3個月。
設計網絡“刷單”騙局,騙取多人錢財
賀某是一名高中生,平時喜歡打游戲,通過社交軟件結識了比他大3歲的務工男子徐某。兩人在交流中,發(fā)現可以利用“刷單返利”的方式牟利,于2019年11月、12月份,伙同于某(另案處理)等人通過網上刷單返利實施電信詐騙。
幾人加入或組建了多個微信群,賀某負責發(fā)布虛假的刷單返利廣告,誘騙被害人添加好友。于某負責制作用于刷單詐騙的鏈接、網站及付款二維碼,由賀某發(fā)送給被害人。徐某等人偽裝成退款財務對被害人進行后續(xù)詐騙。據統計,賀某參與詐騙8起,其中30893元既遂,1000元未遂,獲利6405元;徐某參與詐騙1起,數額3600元,獲利1096元。
前段時間,法院對此案進行了審理,以詐騙罪判處賀某有期徒刑3年,并處罰金1.5萬元;判處徐某有期徒刑7個月,并處罰金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