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紅 劉燕 王萍
幽門螺桿菌(簡稱Hp)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qū)域內(nèi)。其是一系列胃部疾病的罪魁禍首,包括急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胃部的惡性腫瘤,如胃癌和胃淋巴瘤。
原本,人胃中的環(huán)境是強酸性的,大多數(shù)細菌無法存活,并且胃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形成一層保護性的黏液層,保護胃黏膜不受破壞。但幽門螺桿菌是個“另類”,它的特殊運動結(jié)構(gòu)使得它可以通過損傷的胃黏膜表面穿過黏液層到達胃黏膜,并分泌一系列的酶減少胃酸分泌來改善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經(jīng)過對周圍環(huán)境的改造,幽門螺桿菌最終像可惡的“幽靈”一樣在胃中安逸地生存下來。我國是世界上感染幽門螺桿菌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感染率高達59%,將近7億人感染,身邊幾乎每2人就有1個人感染Hp。
生活中,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口-口傳播,比如共用餐具、水杯等;或者糞-口,即隨患者糞便傳播等。因此,人們聚餐時,如果不分開使用餐具或不用公筷,有可能會通過口-口傳播感染幽門螺桿菌。不僅如此,經(jīng)口喂食、親吻、打噴嚏等都可能感染和傳播幽門螺桿菌。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呢?目前,臨床檢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通過胃鏡檢查之后獲取胃黏膜組織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或黏膜組織學檢測、Hp細菌培養(yǎng)等,這類方法依賴于內(nèi)鏡檢查,好處在于不僅能判斷有無Hp感染,還能判斷胃黏膜的整體狀態(tài),檢查有無潰瘍、萎縮、息肉、腫瘤等疾病。
2.碳13或碳14的尿素呼氣試驗,是用來判斷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的簡潔快速方法之一,無痛苦且準確度較高。在進行呼氣試驗檢查前應注意:一般需空腹4小時以上;2周內(nèi)未服用過PPI類藥物;1月內(nèi)未服用過抗生素、鉍劑和有抗菌作用的中藥等。
3.糞便抗原檢測和血幽門螺桿菌抗體檢測。需注意的是,血Hp抗體陽性不能提示現(xiàn)癥感染,只能提示感染過。
雖然感染幽門螺桿菌后會引發(fā)胃炎,并且有癌變風險,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治療。比如:14歲以下兒童及70歲以上老人,若感染Hp但沒癥狀,通常不推薦治療,以免影響胃腸道微生物或增大胃食管反流風險。但若檢查發(fā)現(xiàn)已有潰瘍或較嚴重胃部炎癥,建議治療,并綜合考慮身體狀況。另外,發(fā)現(xiàn)Hp呈陽性,且有消化性潰瘍或胃黏膜相關(guān)淋巴組織淋巴瘤的人,強烈推薦治療。而有慢性胃炎、胃癌家族史及胃癌術(shù)后的人,一旦發(fā)現(xiàn)推薦治療。
目前,臨床治療主要推薦的是四聯(lián)方案,治療10~14天,H p有效根除率可達到80%~90%。即便初次治療失敗,也可通過換藥進行補救,獲得根除機會。治療后有可能再次感染,但概率不高。數(shù)據(jù)顯示,治療后每年約5%的患者再感染,隨著相隔時間的增長,再感染概率也會有所提高。若復發(fā)感染,及時規(guī)范治療即可。
生活中,想要有效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需做到以下幾點:(1)分餐、用公勺、不相互夾菜,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2)幽門螺桿菌能附著在用過的碗筷上,特別是使用較久、已有溝壑劃痕的竹木筷子。所以餐具使用后必須盡快徹底清洗,過一段時間,可用開水煮一煮筷子,能達到很好的殺菌效果。清洗后,將筷子頭向上,放在筷子籠中,自然風干,不要用抹布擦拭。竹木筷使用半年或1年后最好更換。(3)盡量減少在外就餐,飯前便后洗手,蔬菜、瓜果要洗凈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食物。(4)不喝生冷水,不吃太燙的東西,特別是火鍋、燒烤以及酒、咖啡及辛辣食物,它們會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從而為幽門螺桿菌的入侵創(chuàng)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