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xiàn)代教育體系的持續(xù)改革與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創(chuàng)新出了一系列高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其中問題教學法具有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等特點,在初中物理教學課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問題教學法以問題為核心,通過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物理邏輯思維,養(yǎng)成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從而顯著提高了學習效率.本文即圍繞問題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堂中的應用展開探究.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初中物理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2)23-0077-03
收稿日期:2022-05-15
作者簡介:徐創(chuàng)立(1975.9-),男,江蘇省南通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物理教學研究.[FQ)]
初中物理學科具備較強的專業(yè)性和實踐性,且是廣大學生首次接觸,因而存在一定的教學難度.從實際教學反饋來看,采用傳統(tǒng)“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容易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對物理的興趣,更不利于學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識.基于這一現(xiàn)狀,一些教師開始引入問題教學法,通過針對性地為學生設置問題,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chǎn)生強大的求知欲、激發(fā)自主探究的意識,從而幫助學生高效地學好物理這門學科.
1 問題教學法的概念和意義
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主線,以提出問題為手段,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反饋實現(xiàn)對課本知識的精準呈現(xiàn)與深入解讀.問題教學法很好地契合了新課標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同時構建了一個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利于物理學科知識的傳授和物理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用問題教學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并且加深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意識、競爭意識、團結協(xié)作意識等,具有顯著的教學成效.
2 問題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堂的應用策略
2.1 實施問題導入
對教師而言,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是迅速拉近師生關系、集中學生注意力的重要時機,有助于教師順利開展教學計劃以及學生高效學習.在初中物理課堂中應用問題教學法,教師首先要聚焦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圍繞是否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以及是否能達到預期學習目標這一需求進行問題導入.具體來說,就是以教學內容為依據(jù),提出與之相應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而學生對于教師設置的問題嘗試自主思考、敢于提出質疑,其學習成效必然遠超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舉例來說,在講到“壓強”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設置如下問題:“假設我有一根釘子和一個帶尖的木棍,然后拿錘子用力砸釘子和木棍,發(fā)現(xiàn)將釘子釘進木板花了很短的時間,而木棍釘進木板用了較長的時間,大家思考下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有學生回答釘子是鐵做的,有學生回答釘子尖端比木棍細…待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接著引導“是否能運用物理現(xiàn)象進行科學解釋?”學生聽后開始與其他人進行討論,但一段時間后也沒得出結果,于是安靜下來以尋求教師的講解.此時教師順利引入壓強的概念,在最恰當?shù)臅r機解答了學生的困惑,完成了物理知識的引入,也吸引了學生更積極認真地投入新課學習.再比如,講到“電流與電壓、電阻間的關聯(lián)”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事先準備電路設施,利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進行提問,即調整電阻來引導學生思考電壓和電流會出現(xiàn)怎樣的變化,然后讓學生帶著提問進行探討和學習,最后以物理實驗的方式驗證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課本上的解釋.可見,問題導入能夠顯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通過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以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邏輯思維,為后續(xù)深入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2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一般來說,教師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主要依靠課堂教學這一途徑,而為了啟發(fā)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就要借助“問題”這一中介.有鑒于此,教師應當根據(jù)教學目標來設置問題,讓學生在分析和思考過程中鍛煉思維能力,徹底改變以往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提高物理學習成效.舉例來說,在講到“牛頓第一定律”這一知識點時,很多學生無法理解“在不借助外力的條件下,處于運動狀態(tài)的物體將如何運動?”此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假設你坐在一輛勻速直線行駛的車上,你豎直向上扔出一顆石塊,該石塊下落時是回到自己手中還是落在身后?”或者“假設你在乘公交車,車輛啟動時和突然間剎車時你的身體會發(fā)生怎樣的傾斜?”類似這樣的問題不僅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且能夠有效活躍學生思維.學生可以在課后親自體驗,從而對所學知識進行驗證和質疑,進而真正理解事物內在價值.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繼續(xù)引導:“這樣做是否合理?”讓學生在質疑和探索中深層次地發(fā)現(xiàn)和進步,這也是培養(yǎng)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再比如,講到“浮力”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情境:“將木塊置于水中會漂浮在水面上,而將鐵塊放入水中則立即沉底,大家思考這是為什么?”學生一般會直接聯(lián)想到重量因素,此時教師繼續(xù)提問:“如果和重量有關,那為什么用鋼鐵鑄造的重達萬噸的航母能夠浮在海面上?”這兩個問題以遞進的方式誘導學生深入思考,突破原有思維認知上的桎梏,從而準確把握影響浮力大小的各種變量,學習效率顯著提升.
2.3 引入合作探究
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充分體現(xiàn)不同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因此需要借助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特別是對于物理這門以實驗為主且具備一定抽象性的學科,要求學生擁有不錯的動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探究意識,更加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合作探究,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對初中物理教師而言,應當基于教材內容與學生個體差異,合理分組并主動創(chuàng)造小組合作學習的機會,發(fā)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高效地學習物理知識.舉例來說,在講到“測量物質密度”這一知識點時,教師提出問題:“如何鑒別涂漆銅塊和鋁塊?”大部分同學都表示可通過重量進行鑒別,此時教師讓某個學生親自測量,發(fā)現(xiàn)銅塊與鋁塊質量相差無幾,學生對此感到困惑.教師接著進行點撥:“是否與物質的體積有關系?”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驗證這一猜想,并相互交流意見,最終得出一致性結論“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其質量不一定相等,相同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有密切聯(lián)系,體積越大質量越大,體積越小質量越小”.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不進行過多干預,讓學生自行解決“如何測量?要用到哪些材料?需要測量哪些變量?”等問題,自行設計驗證猜想的實踐方法和步驟,并接受其他小組的質疑和咨詢.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圓滿回答了教師的提問,更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深刻掌握了所要學習的物理知識.2.4 把握學生學情
問題教學法的應用其落腳點必須作用于學生本身,這就要求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明確學生學習需求,以此為基礎設置最適宜學生探索的問題,避免所提出的問題超出學生認知范疇.在初中物理課堂上,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溝通,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情況以及思維偏好,從而提出有助于學生高效學習物理知識的問題.舉例來說,在學習物體運動這部分知識時,例題“甲乙兩人各乘一臺升降機,甲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乙也在勻速上升,乙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而甲在勻速下降,則他們相對于地面是上升還是下降?”像這樣的問題涉及了運動物理知識點,且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便于學生動手進行驗證和分析,最終人人都能夠得出正確答案.可見,在把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實施問題教學法,有助于消除學生思想上的障礙,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物理的信心,更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未來的成長發(fā)展意義重大.2.5
分析失敗原因,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問題探究時,不可能每一次都能獲得成功,存在部分問題學生即使反復探究,也找不到問題答案,獲得正常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缺乏教師正確的引導,學生很可能會喪失問題探究的動力,甚至喪失物理學習信心,認為物理學習難度過大,自己不具備物理學習的能力.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發(fā)揮好引導作用,使學生意識到失敗是成功之母,促使學生擺正心態(tài),認真分析問題探究失敗的原因,重拾物理學習信心.
例如,在學習“滑輪”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時,教師布置學習探究任務,由學生論證滑輪并不省力,但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在進行實驗論證的過程中,學生反復探究,也得不到與課本上定理相符合的結論,學生學習積極性難以會有所降低,這時教師應及時提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討論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思考其中的問題,并深入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不再單純依靠教師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或者從教師口中獲得問題答案,有利于解放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2.6 聯(lián)系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問題
傳統(tǒng)的物理教學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更關注于自己是否講得清,講得多,學生所接觸的都是簡化了的定理與物理模型,或者是理想化的物理現(xiàn)象,導致學生在遇到復雜的綜合實踐問題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入與生產(chǎn)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實例,創(chuàng)設生產(chǎn)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并培養(yǎng)學生從中獲取到關鍵的要素,提取其中涉及的物理對象和物理模型.生產(chǎn)生活中有許多與物理學科相關聯(lián)的實際案例,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jīng)驗入手,也可以應用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內容到課堂教學中,如熱門科技話題,并據(jù)此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使學生意識到物理學科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真正的實現(xiàn)學有所用,學有所得,這樣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物理知識的探究學習中.例如,大貨車的冷卻系統(tǒng)為什么主要物質是水,天氣冷的時候為什么教室的玻璃上會出現(xiàn)霜,農(nóng)民曬谷子的時候為什么要攤開,跳遠時為什么需要一段長距離的助跑,鐵塊放在水中會下沉,但是用鐵制成的船卻可以飄浮在水面上.這些物理問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密切,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心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
學習起源于思考,思考起源于疑問,作為初中物理教學中備受青睞的現(xiàn)代教育方法,問題教學法的有效應用必須從“實施問題導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入合作探究、把握學生學情”這四個維度入手,有針對性、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思考以及實踐,從而利用好課堂教學的寶貴時間,讓學生靈活高效地掌握物理知識,培養(yǎng)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1]
榮慶蓮.淺談初中物理問題教學法[J].新課程(中學),2017(07):63.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