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
大班畢業(yè)生正在開展《我要上小學了》的主題活動。受疫情影響,幼兒的經驗與往屆學生略有不同。他們云參觀了小學、曾進入隔壁小學做過一次核酸、聽家中的哥哥姐姐和長輩講過小學的生活和學習。目前,小學新生的報名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孩子們大多已經基本知道自己將會上哪所小學,甚至他們已經見到了家訪的小學老師……
這樣一群孩子,究竟會對“上小學”有怎樣的期待呢?為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我們結合主題活動,開展了主題繪畫活動“未來想上一個什么樣的小學”。
(一)親密交流
午睡后,老師和孩子們坐在一起,讓孩子們聊一聊馬上要上小學的感受。
“未來你想上一個什么樣的小學?”“這個小學里你最想有什么?你想在里面做什么事情?和誰一起做呢?”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孩子們的思維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他們紛紛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其愉快和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二)幼兒繪畫
交流完畢,看到孩子們意猶未盡,老師告訴孩子們:如果你能把剛才的想法和愿望畫下來,老師可以幫忙把你們的畫交給小學的校長和老師,讓這些大人們參考你們的意見,滿足你們合理的愿望。聽罷,孩子們開始用平時嫻熟的記錄方式自由地在畫紙上繪畫自己內心的想法。繪畫過程中,孩子們邊畫邊和旁邊的小朋友聊天,有的孩子還主動向老師闡述其繪畫的細節(jié),場景顯得十分溫馨和諧。
(三)交流感受
孩子們都畫出了自己心中向往的學校。在集體交流分享環(huán)節(jié),老師用微信語音功能記錄下了每個小朋友對自己繪畫的描述。臨近放學,各班老師還將每個孩子的想法和愿望整理后分別貼在其作品上,同時將孩子們的作品通過“一起長大”平臺分享給家長,讓家長在互動中了解孩子們的想法和內心的需求。
(一)數據統(tǒng)計
本次活動共收到大一班38人、大二班35人共計73份作品。從繪畫中展現(xiàn)的元素及幼兒關注的細節(jié)兩個方面,我們做了統(tǒng)計(表1,見前頁)。
(二)偏好分析
根據以上幼兒繪畫描述的內容,同時結合繪畫活動前后與幼兒談話透露出的種種信息,我們嘗試將幼兒對未來小學的喜好、渴望和期待的偏好做如下分析。
1.未來的小學色調應該是彩色、漂亮的
孩子們希望教學樓能像城堡一樣有尖尖的屋頂,窗戶是愛心型的,墻面、桌椅和燈是彩色的……孩子們對色彩的追求,無疑代表了他們內心的一種審美體驗和安全感,這些均源于他們入小學前的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
2.未來的小學校舍肯定是寬闊、高大的
很多孩子暢想未來的小學教學樓有5層和6層,期待一定要超越幼兒園的3層,想象會有很多的小學生、更多的老師。操場一定是橢圓形的、很大很大,操場上可以同時容納很多人,可以同時開展很多球類運動。這是他們長大的標志,表明他們渴望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3.未來的小學師生也是要溫馨、平等的
在孩子們的心中,對未來的小學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而也表現(xiàn)出疑問和擔憂。比如在孩子的畫畫中,用紅色的標識標記出進出口,關注老師的強壯、高低年級學生的活動該怎么分配、男生女生是否都可以參加活動、能否和哥哥姐姐在一起玩等問題。從畫面的講述和談話中,他們都期待小學老師對學生要公正和平等、保護和關注。
4.未來的小學活動一定更加豐富、多彩
在幼兒園生活的三年時間里,孩子們在生活館、農藝館、閱讀館、造型藝術館的活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期待小學里也可以有場館,甚至有更大的閱讀館,有科技館、機器人、博物館、溜冰場、游泳館,操場上有足球賽、籃球賽、羽毛球比賽、桌球比賽等。這些豐富的活動課程,始終是孩子們的最愛,在這些活動里,永遠都要有他們的小伙伴和強壯的老師。
5.未來的小學不能沒有花朵和農場
未來的小學里要有花、有樹、有彩虹,還有一塊長滿蔬菜的菜地,這是幼兒園師生共同的自然情節(jié)。自然滋養(yǎng)著孩子們的心靈,自然中的生物與孩子們的生命同在。由此看來,在小學里創(chuàng)造這樣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孩子們來說無比的重要。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可以在這里休憩、勞作、觀察、探究、繪畫、沐浴陽光。
(三)理解兒童,把握當下
當下,幼兒園應當更加清醒、理性、科學地帶動家庭,充分利用幼兒園、家庭、社區(qū)周邊等場域現(xiàn)有的優(yōu)質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幼兒生活、運動、游戲、學習以及與小學的雙向聯(lián)動,共同滿足全體幼兒在身心、生活、社會、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的實際需求,關注幼兒的興趣和情感傾向,推動每個幼兒循序漸進地進步與發(fā)展,培養(yǎng)身心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兒童。
1.落實《指南》目標,提升學習品質
以項目活動為抓手滲透高質量領域教學,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梳理項目活動中幼兒可能收獲的關鍵經驗,同時關注提升幼兒的學習品質(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狀態(tài)等)。
2.解決幼兒面臨的實際困難
針對孩子們遇到的困難和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開展幼小聯(lián)合教研,具體可以從進餐、勞動、課堂、課間等方面展開思考,梳理教研可能解決的問題。比如,在勞動方面,幫助幼兒學會保管好自己的衣物,學習打掃教室、整理學具等;在課間10分鐘,能合理利用時間,解決生理需要,與同伴友好相處等。
3.推動個體幼兒的學習、進步和發(fā)展
評估每個幼兒在身心、生活、社會、學習四個方面準備中的具體問題,針對薄弱項目制定個別化家庭教育推動方案和有效措施,保持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動態(tài)溝通和相互聯(lián)系,共同幫助孩子解決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