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冬
自2018年《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要求》頒布以來,我園一直參與課程游戲化建設項目,我們在學習和探索中逐步從摸索——實踐——反思——再實踐。園本化實踐的歷程讓課程更加貼近兒童的需要,更加具有生命力。
一、以觀察兒童為起點,通過觀察、課程審議讓教師轉身、轉行
我園通過觀察,實現教師觀念提升、行為轉變,讓教師將目光聚焦在兒童身上,追隨兒童的發(fā)展,以此優(yōu)化現有課程對兒童發(fā)展的適宜性,真正將“兒童為本”的理念落實到行動中。
從聚焦文本到關注兒童需要。教師課程審議的重點是從教材主題的目標、教學活動的目標、教學活動策略等細節(jié)處改動,要更關注每個教學活動的有效落實。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進,班本化的研究實施后,教師從聚焦文本到關注兒童需要,能根據兒童的話題和實施前的調查對集體活動進行增減、調換。
從集體教學現場轉向自我探索活動。深入理解課程線索的產生、發(fā)展、深化,我們的集體活動也隨孩子的自我探索而有所調整。如在“春天的種植”活動中,孩子們發(fā)現秧苗被鴿子吃了,紛紛討論怎樣保護自己的小菜地。隨后,我們增加了保衛(wèi)小菜地的研究活動:討論嘗試做稻草人。孩子們自己制訂計劃、自主選擇材料、探索捆綁的方法。教師隨兒童的操作和行動改變原定的課程線索,以現有幼兒自主生發(fā)的活動替換原定活動,“保衛(wèi)小菜地”的活動成為我們班特有課程之一。每個班級都在嘗試用合適的方法保衛(wèi)自己的小菜地。課程在幼兒的行動中產生,在幼兒的探索中發(fā)展。
固定表格模式的填寫到靈活機動的話題與活動。為了讓教師的計劃更靈活,我們改變周計劃表。表格里有一欄關于“話題”的空格,是為了便于記錄教師了解孩子的想法后提出的新問題,研究新的話題。預設的話題空格和線索空格改為教師手寫,方便教師及時添加和豐富周計劃表,讓生成的話題、開展的活動更靈活。
二、以兒童發(fā)展為目標,不斷優(yōu)化幼兒園活動中的要求與措施
(一)改變晨練形式,讓兒童成為活動的策劃人和建構人
教師不再規(guī)定鍛煉路線、玩法,開展自主晨間鍛煉,改變由教師預設游戲玩法、游戲內容、游戲材料,教師僅為幼兒提供豐富且富有層次性的低結構材料,幼兒自主選材、自由搭建、自我挑戰(zhàn),變被動訓練為主動參與。鼓勵幼兒游戲前嘗試計劃自己晨練需要的材料與路線。教師則通過拍視頻、照片記錄孩子游戲的過程,這將作為孩子的經驗回顧和游戲分享的話題,提升孩子的游戲水平。
(二)體現“活”的環(huán)境、“活”的教學,實現生活即課程理念
自然角由被欣賞、記錄的環(huán)境成為孩子們可以直接擺弄、自由創(chuàng)意的DIY游戲化操作區(qū)。這里也是小班幼兒自主照料、參與管理的地方;是中班幼兒記錄、發(fā)現驚喜的地方,更是種植的游戲區(qū)域。孩子們將小角落裝飾成種植區(qū)域,成為自己的小花園。自然角也是大班幼兒設計、創(chuàng)作,實驗游戲的地方。教師打破班級固有格局,鼓勵兒童根據自己的活動需要,大膽靈活地進行區(qū)域調整和劃分。游戲時,幼兒自己設計擺放的方案和圖紙,根據區(qū)域的功能將裝飾品擺放得錯落有致,在擺放過程中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教師提供大量低結構材料供幼兒設計自己的花園,讓自然角成為可操作區(qū)域。
課程追隨幼兒的生活和經驗。凡是幼兒需要的、感興趣的,尤其是在其生活、學習過程中產生和發(fā)現的,又是他們急于想知道或解決的問題,教師應及時地納入課程和活動中來。例如“小農場”里的蘿卜已經成熟,孩子們躍躍欲試地去收獲大蘿卜。蘿卜收獲后可以干什么?怎么做?教師和孩子圍繞話題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有洗蘿卜、給蘿卜剝皮、切蘿卜、吃蘿卜。結合季節(jié)和孩子日常經驗,大家一起腌蘿卜、晾蘿卜?!帮L車農場蘿卜季”活動是一種實踐、一種參與,也是一種體驗。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的真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開放的集體教學活動形式重視兒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經驗分享,使兒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從兒童活動需要出發(fā),建立有效的、適宜的互動環(huán)境
我園由小學校舍改造,因受原小學房屋結構的影響,園舍戶外場地齊整、寬敞,但班級室內面積偏小,教師要在有限的條件下為幼兒創(chuàng)設與拓展自由、開放的游戲空間。
教師利用走廊、戶外等開放的環(huán)境,調整和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中班教室靠近操場,室內玩不開,教師就帶領幼兒去室外游戲。戶外有大型的積木供幼兒游戲使用,開闊的環(huán)境使幼兒的游戲更自主、自由。角色游戲也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到戶外,大班教師利用西走廊的空間進行活動,幼兒自己布置游戲環(huán)境、制訂規(guī)則、收集游戲材料。
孩子收集一些可以用來游戲的材料,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材料收集后,教師和孩子一起整理、分類,有序地擺放這些材料,這樣的收集過程可以使孩子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打破區(qū)域之間的劃分,幼兒將美工區(qū)、操作區(qū)的游戲和角色區(qū)巧妙結合,從而實現角色游戲區(qū)域發(fā)展多智能的目標。我們還創(chuàng)設“兒童游戲倉庫”,豐富全園孩子的游戲材料,以補充班級游戲材料的資源。
四、以家園協(xié)助為支持,推動家長主動參與課程建設之中
家長是幼兒園游戲化課程建設的可靠幫手與人力資源。我園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讓課題內容更寬更廣。
新生家長大調查?;ネㄇ溃卣褂變簣@教育資源。通過利用家長資源,讓課程開展更生動。入園后,我們將家長的興趣愛好及職業(yè)與課程結合。有的家長是導游,我們可以請他為孩子講解南京的文化與景點;有的家長是高鐵司機,我們在“好鄰居”主題活動時邀請他來講解高鐵的知識;有的家長是軍人,我們邀請他來園開展“小小兵”活動。
家長圖書漂流活動。書也是一個媒介,在圖書漂流活動中,幼兒園精挑細選,保證了書籍的專業(yè)性和適讀性。同時家長也分享值得推薦的書,“圖書漂流活動”給家長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臺。每周一“漂”,讓孩子體會親子閱讀的快樂,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家長“助教日”。讓家長也參與到幼兒園的特色化課程中來,豐富一日活動。家長根據自己的特長、專長,志愿報名,走進幼兒園,和教師一起組織游戲活動,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幫助。
家長“朗讀者”。將幼兒園童書館的繪本資源延伸到家庭,我們定期邀請家長作為“朗讀者”走進校園,進行朗讀,讓閱讀變成“悅”讀。
五、按教學經驗分層培訓,提高教師課程游戲化實施水平
“經驗型”教師定期發(fā)布班級活動視頻、游戲照片,同伴間依據觀察進行分析、對話,分享與傳遞實踐經驗?!疤魬?zhàn)型”青年教師進行專項研究,以《綜合教育課程》為藍本,“小步”遞進地開展課程班本化實施研究。同時,他們利用幼兒園提供的各種專業(yè)和非專業(yè)的書籍,打造成“走廊教研記錄角”。這里是一個閱讀的地方,也是記錄教研小組交流成果的專項研究天地。
總之,幼兒園課程建設在反思、調整、實踐,再反思、再實踐中不斷前行。教師從孩子的需要和興趣點出發(fā),立足生活化、游戲化,延展和提高兒童的經驗和能力。我們將追隨兒童,讓游戲精神浸潤兒童的心靈,讓課程實施追隨兒童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