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孩子自控力、認知力欠缺而私下參與的大額消費、打賞等非理性行為讓不少家長苦惱不已。那么,這些行為的法律效力如何呢?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下面,通過幾則案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相關法律知識。
1.未經(jīng)父母同意,孩子擅購貴重物品的行為無效
案例:12歲的冬冬是一個“手游迷”,在多次央求父母給自己買手機未能如愿的情況下,冬冬便拿著自己積攢的壓歲錢到某手機店購買了一部價值5200元的智能手機。事后,冬冬父親找到該手機店要求退貨,但該手機店卻以售出商品沒有任何質量問題,且商品已被拆封會影響二次出售為由予以拒絕。為此,冬冬父親將該手機店訴至法院,要求確認冬冬的消費行為無效。最后經(jīng)法官調解,原告將所購手機退貨,被告全額返還原告5200元購機款。
說法:未成年人不可擅自購買貴重物品?!睹穹ǖ洹返谑艞l規(guī)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jīng)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标P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行為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作出了進一步釋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人民法院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lián)的程度,本人的智力、精神健康狀況能否理解其行為并預見相應的后果,以及標的、數(shù)量、價款或者報酬等方面認定?!边@就是說,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通常只能實施一些與本人生活或學習相關、本人智力能夠理解并預見其相應的后果以及行為標的數(shù)額不大的民事行為。如果其實施的民事行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則應當確認為無效民事行為,沒有法律效力。因此,未成年人購買貴重物品只能由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代為購買。同樣,未經(jīng)父母同意,未成年人也不可將自己的貴重物品出售或贈送他人。本案中,冬冬對購買商品行為所產(chǎn)生的后果,如售后維修、更換等難以做出相應的預見,且購買價款明顯過高,顯然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且事后亦未得到其法定監(jiān)護人的追認,故冬冬父親訴求退貨退款的理由正當,法院給予支持。
2.孩子私簽大額合同,法律效力待定
案例:10歲的大山特別喜歡編程,可總覺得家里電腦配置過低,不能滿足使用需要,于是他自行在附近的數(shù)碼店訂購了一臺價值7600元的電腦。五天后,數(shù)碼店的老板打電話通知大山父母,說其兒子訂購的電腦已到,希望他們盡快付款取貨。對此,大山父母只是表示沉默,既沒有說買,也沒有說不買。數(shù)碼店負責人遂將其告上了法庭,要求大山父母付清貨款并承擔違約責任。法院審理后,認定該訂購合同自始無效。
說法:近年來,“熊孩子”私下訂購大額商品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對此《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五條規(guī)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jīng)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后有效。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睋?jù)此規(guī)定,未成年人進行的交易行為效力可以分為三種情形:第一,未成年人進行的純獲利益的交易行為(比如接受贈予),應當認定為有效。第二,未成年人進行的與其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的交易行為,應當認定為有效。第三,未成年人進行的其他交易行為,法律效力待定,如果其法定代理人追認,應當認定為有效;如果其法定代理人不予追認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經(jīng)相對人催告后一個月內未作表示,應當認定交易行為無效。本案中,大山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而他訂購大額商品的行為顯然與其年齡不相適應,應當由其法定代理人來決定是否同意或者追認,現(xiàn)大山父母以沉默方式表示拒絕追認,則推定該交易行為自始無效。
3.孩子重金打賞主播的行為,并非一律無效
案例:宋女士意外發(fā)現(xiàn)自己的支付寶在短短10天內向一個賬戶轉賬近10萬元。經(jīng)追問,其11歲的兒子亮亮稱這些錢都被他購買“Q幣”打賞給女主播了。宋女士立即聯(lián)系平臺要求返還款項,未果。于是,宋女士將該平臺訴至法院。法院審理后認為,亮亮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與平臺形成的網(wǎng)絡購物合同無效,但其監(jiān)護人未能履行監(jiān)護責任,亦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綜上,法院判決被告返還原告購幣款6.9萬元。
說法:時下,孩子參與網(wǎng)絡付費游戲和網(wǎng)絡直播的行為越來越多,隨之產(chǎn)生了諸多“充值糾紛”“打賞糾紛”。根據(jù)《民法典》及其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對充值和打賞的款項能否追回,應當結合具體個案中未成年人年齡、智力及支出數(shù)額等因素綜合判定。不滿八周歲未成年人的付款行為屬于無效行為,參與網(wǎng)絡游戲所支出的費用,平臺應當全部返還。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充值或打賞的金額如果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則該付款行為屬于有效的民事行為,其法定代理人不能要求返還。充值或打賞的金額如果存在與未成年人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部分,則該付款行為屬于效力待定的行為,應當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jīng)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才能發(fā)生法律效力;如果其法定代理人不同意或不予追認,則該付款行為無效,平臺應將取得的財產(chǎn)予以返還。本案中,亮亮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據(jù)實際情況來看,其與被告形成的網(wǎng)購合同雖屬無效,但其監(jiān)護人未能履行監(jiān)護責任,且未能妥善保管自己的手機及支付寶密碼,亦需為自己的監(jiān)護失責承擔相應的責任。本案提醒家長,雖然要求返還孩子打賞款項于法有據(jù),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應妥善保管個人身份證件及銀行卡、微信、支付寶等支付密碼,及時查看短信提醒,謹防因孩子一時貪玩而導致不必要的財產(chǎn)損失。
(山東? ?張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