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翠蓮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越來越發(fā)達,科學的普及也越來越重要。但是在“雙減”之前,學生由于學習的壓力,整天都埋頭在作業(yè)中,從而導致了學生對于周圍環(huán)境的觀察,以及自己去探究未知的興趣和自己動手行動的積極性都有所下降。從小往大來看,這也導致了整個中國科學的創(chuàng)新性有所下降,所以在“雙減”的政策之下,小學科學教師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提升他們探究未知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做好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學實驗,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
課堂上教師講的知識屬于書本上的知識,它僅僅是一個傳授的功能,將教師的知識傳授給了學生,而課外作業(yè)則是課堂教學的延續(xù),是教師對于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了解的手段,學生認真完成作業(yè)則有利于鞏固他們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克服困難的意志和品質與完成自己任務的責任心,而教師也能從課外作業(yè)中獲得學生學習的及時情況,從而更改自己的教學進度,使師生之間達到一種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
而如何在“雙減”政策之下,在新教材標準的指導之下,調動學生科學學習的積極性,則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在“雙減”政策之下,教師應該重構小學科學的作業(yè)設計,將前置作業(yè)、課堂作業(yè)和課后作業(yè)聯系起來,共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并且教師應該參透新教材的編寫理念,將這些理念貫穿在每一次的科學作業(yè)中,幫助學生逐步提升科學知識,讓學生與自然形成一種有益的互動。
一、前置作業(yè)
我們平時所說的作業(yè)不僅僅是課后作業(yè),作業(yè)還包括前置作業(yè)的作業(yè)設計,以及課堂教學的當堂作業(yè)設計這兩部分。前置作業(yè)主要是學生進行的自主性學習,教師主要是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所以在前置作業(yè)的設計之中,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布置一些有引導性但難度又不大的一些問題,去幫助學生思考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這樣在下一堂課開始的時候,隨著課堂的進行,學生的問題將會在課堂上得到解決,這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課堂專注能力,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探索未知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前置作業(yè)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與認知能力,它是一系列的具有啟發(fā)性、體驗性和實踐性,但又與課程內容關聯極其緊密的任務。所以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最近的學習情況來布置不同的前置作業(yè),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這一節(jié)課中有所收獲。
在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小學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電”第一課《生活中的靜電現象》中,教師就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靜電現象”來布置前置作業(y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周圍哪些事物,在哪些情況下可以產生靜電現象,而這些靜電現象與自身有什么關系,而關系又是否緊密。而這種靜電現象與我們所了解的電視機的電、電冰箱的電又有什么區(qū)別?這些問題教師都可以讓學生去思考、去觀察。而學生則會在不斷的觀察與思考中對靜電的了解不斷深入,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前置作業(yè)應該是服務于課堂教學的,高質量的前置作業(yè)應該是教師在了解到課堂標準,在深入研讀教材、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所以前置作業(yè)應該是有利于教師課堂內容的展開的。
二、課堂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是針對學生剛剛學習過的課堂內容而設計的,主要在于加深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鞏固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學習內容。課堂作業(yè)有利于及時地幫助教師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課堂作業(yè)能夠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并且也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合理的、合適的課堂作業(yè),則對于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有顯著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設置多樣化的、多方面的課堂作業(yè),而不僅僅是書面形式。
在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小學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溶解”第一課《水能溶解一些物質》中,教師可以在講解“水的能力”之后再拿出一些物品,比如說土、蟲子、小黃豆、綠豆、米飯、蔬菜等等,讓學生猜哪一些物品是能溶解的,而哪一些是不能溶解的。并且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問學生還有哪些物質也是能夠被水溶解的,比如說我們經常喝的咖啡粉、奶茶粉等,這些也是可以被溶解的。并且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些物質能夠被水溶解,而那一些物質則不能被水溶解,這些能被水溶解的物品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聯呢?這些都是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去思考的。在學生回答出這些問題之后,教師應該及時地做出解答,并且改正學生出現的問題。使一些問題在課堂上就得到解決,而不必遺留到課堂下,從而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三、課后作業(yè)
課后作業(yè)主要是教師在講完課堂內容之后,針對課堂內容所提煉出來的練習題。這些練習題的目的是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生對于課堂的一些問題和疑問。通過課后作業(yè),教師可以查漏補缺,發(fā)現學生的不足之處,再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具體問題進行解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課后作業(yè)的形式也更加多樣。在現如今的時代,課后作業(yè)主要有四種類型,分別為探究性作業(yè)、實踐性作業(yè)、家庭性作業(yè)和等級性作業(yè)。不同的作業(yè)方式有著不同的操作方法與目的,針對性地對學生的能力進行鍛煉。
1. 探究性作業(yè)
探究性作業(yè)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通過課本或者其他的手段,對周圍的世界和任務進行探究,主要是由學生自主獨立地完成,學生可以通過討論的方式,也可以自己獨立進行。通過探究式作業(yè)的方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會有所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也會有所增加。當然由于學生的家庭背景、知識水平與社會交往經驗的不同,學生會對不同的科學問題有不同的思考。他們所建的小組也會因為不同的思想和思維的碰撞產生火花,從而達到資源共享的優(yōu)化組合效果。
在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小學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聲音”第四課《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中,教師可以將班級的成員分為六個小組,每一個小組分別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在探究問題的選擇上,他們可以選擇尺子的材質和尺子的長短、寬度等等,通過這些影響尺子變化的因素來探討這些因素對于尺子音高變化的影響作用。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如果加長尺子,音高會怎么樣?如果剪短尺子會怎么樣?然后教師幫助學生制定不同的研究方法,選取不同的研究材料。在教師的監(jiān)督下,學生進行實驗。在經過五次以上的實驗次數后,組長將小組統(tǒng)一意見在班上進行匯報。教師再對每一個學生的匯報進行評價。最后在每一個小組匯報完成后,教師進行正確的總結。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加深對每一個學生動手能力以及知識水平的理解,方便以后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管理。有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動手協(xié)作能力以及思維的嚴謹性。
2. 實踐性作業(yè)
聽過、看過,不如做過。實踐性作業(yè)就是讓學生動起來。通過不同的問卷、測量的各種信息、采取的各種方式對一個問題去進行總結和思考。實踐性作業(yè)有助于學生的多種感官協(xié)同活動,通過信息的采集、各種資料,去對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考。并且實踐性作業(yè)有著獨特的開放性,這也意味著學生可以在一個點上進行發(fā)散地思考,有利于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
在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材料”第一課《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問題,例如,我們周圍的材料都有什么?它們是什么樣子、什么顏色,有著什么樣的性質?學生可以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可以通過調查問卷、視頻采訪、書籍等方式收集信息,然后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和總結,從而得出答案。教師可以讓學生把他們的思考過程和調查過程總結成一份報告交上來,教師可以通過這份報告了解學生習慣于用哪種信息收集的方式以及學生的思維慣性。通過這些報告,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思維進行個性化教育。
3. 家庭性作業(yè)
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學校教育,一種是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教師布置作業(yè)的時候也可以適當讓家長參與,這樣不僅可以增強父母與孩子相互溝通的時間,也可以讓家長參與到我們的科學作業(yè)中來,使家長對于我們的小學科學有了一個重新的了解,有利于家長重視小學科學,以便于逐步提高小學科學的社會地位,增強科學的普及性。而且家長也能幫學生解決一些機械性、重復性的作業(yè)負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家長的監(jiān)督之下,學生能更加認真地完成作業(yè)。
在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小學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沉與浮”第四課《做一艘小船》中,教師布置“做一艘小船”的作業(yè),并且給學生和家長再提一些輔助性的建議,例如什么樣的船,這個船要在多少量的水上能夠漂泊等等,剩下的就留給學生和家長思考。家長不僅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為學生帶來新的思考點,而且,在家長的協(xié)助之下,一些比較危險的工具和高難度的動作都可以做出來,也有利于家長觀察到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以及孩子的個性,有利于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也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家庭的關愛。
4. 等級性作業(yè)
學生是存在差異性的,學生由于家庭環(huán)境不同、知識水平不同、智力高低不同,他們的學習能力以及對于新知識的掌握能力有高有低。如果教師按照統(tǒng)一的標準布置作業(yè),勢必會導致有些學生覺得作業(yè)過于簡單,而有些學生卻完成不了作業(yè)的情況,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進行不同的作業(yè)分配,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布置一些啟發(fā)性的作業(yè),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究;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則布置一些基礎知識的作業(yè),盡量和課堂內容緊密相關,達到鞏固的效果;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則布置一些簡單的問題,盡量要達到引入新知識的目的。當然教師也可以再布置一個作業(yè),這個作業(yè)所有學生都可以做,當作一個練習、提高、發(fā)展的自由的平臺。
在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小學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與環(huán)境”第五課《食物鏈與食物網》中,教師可以為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布置基礎的食物鏈觀察目標,讓這些學生去觀察身邊一些比較簡單的食物鏈的上下關系,如鳥吃蟲子、貓吃老鼠等等;而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則為其布置觀察較為復雜的食物網的作業(yè),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吃綠藻,或者鷹吃蛇、蛇吃野兔、野兔吃青草等等,引導學生發(fā)現生物鏈的特點;而對于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教師則可以為其布置難度較高的作業(yè),如觀察人在食物鏈中處于何種地位,每一種動物在食物鏈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嗎?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由多少食物鏈構成的呢?這些問題教師都可以讓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進行思考。
由此可知,在“雙減”的政策之下,小學科學的作業(yè)布置也應該有新的轉變,對于前置作業(yè)、課堂作業(yè)、課后作業(yè)等等,教師都應該進行精心的布置,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與時代的不同要求去進行轉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思考能力以及普及科學知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