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榮 曾祥榮
長期以來,因材施教這一教學理念,都是學校教育不懈追求的目標。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們可以將完整的教學過程細化,從備課到講課,從作業(yè)到測試,從診斷到評講,從反思到對標,做到全方面的精準,實現(xiàn)深層次的高效。
一、精準備課
(一)備課要“親其生”。教師備課時要有課堂換位思維,真正站在學生的立場進行教學分析與設計。精準備課要立足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找準學生興奮點,定位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這樣才能備到點子上。
(二)把教材當成教學的臺階。精準備課的首要任務,是根據(jù)教學實際,挖掘并選擇教材中的課堂素材。因此,教師不必拘泥于教材本身,而要敢于超越,敢于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本質上是一個教學的載體,教師應該把教材作為教學的臺階,幫助學生登上知識的高峰。
(三)備師生問題的生成。老師的課堂提問,是課堂的聯(lián)絡線。少了問題意識,課堂的雙向生命力自然會消亡。備課時,教師要把問題設置在課堂的三個關鍵之處,也就是知識的重點之處、知識的轉折之處和學生學習障礙之處。而備課最難之處在于對于學生課堂中可能提出的問題做出預判和尋找解決方案。
二、精準講課
(一)關注學生課堂的心理狀態(tài)。一節(jié)40分鐘的課,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包含開始前5分鐘內的波谷、其后15分鐘的興奮波峰、5分鐘的調節(jié)波谷、10分鐘的回歸次波峰以及下課前最后五分鐘的波谷。而“最優(yōu)時域”是指課堂上學生認知思維進入波峰階段的興奮時區(qū)和次波峰階段的回歸時區(qū)。教師可利用這種特征,用好課前三分鐘,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并在“最優(yōu)時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進而達到精準講課的效果。
(二)按黃金分割原則分配課堂時間。老師可用黃金分割比例分配課堂時間,一節(jié)課40分鐘,教師要留15分鐘左右時間給學生用來進行課堂上的思考、練習、討論、總結。如果老師課上講得太多,學生容易對課堂產生疲倦甚至是抵觸情緒。
(三)和學生一起去尋找知識源頭。課堂上教師要敢于“授權”,不要事必躬親、一人包攬,避免長時間的抽象講解。精準講課,重在誘導。教師在理清教材思路的基礎上應巧妙設問,提升學生聽課的專注度。在課堂上,優(yōu)秀教師需要和學生一起追尋找知識的源頭。
三、精準測試
各種模擬卷和名校信息卷的“拿來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養(yǎng)成教師的惰性和依賴。一個高水平的出題者,一定是熟悉課標、把握教材、對標高考、了解學情,尤其是深入研究教學的難點、重點。唯有如此出題,才能精準測試出學生的真實水平。此外,試卷要重視雙基的考查,要注重面向全體并照顧中下游學生。試卷中各種難度的題目,經過長期的實踐,證明10%的難題加20%的中等題加70%的基礎題,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比例。
四、精準反思
所謂反思,不僅僅是單純的“想”,而是一種貫穿教學生涯的長期狀態(tài)。反思是不斷改進、提升自己教育品質的行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空間是無限的,經驗是相對且有時效局限的,但發(fā)展是絕對而是長期終身的。教師要時常進行針對性的反思,積極求變,讓自己不斷走向成熟和優(yōu)秀。
五、精準對標
(一)對標學生。在橫向與縱向的尺度上,我們既要幫助學生跟自己的起點對標,了解自己的進步與不足之處,有著清晰的認知與充足的信心;另一方面,對于水平特質較為接近的學生,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對標與聯(lián)系,了解各自的長短之處,我們也可以較好地幫助他們互相促進,形成良性循環(huán),推動共同進步。
(二)對標考試方法。教師在備課與作業(yè)設計時,要自覺對標考試要求,讓考試要求內化為學生的自覺習慣,讓學生在考場時也有在課堂訓練的熟練感,在考場應試時能夠得心應手。
(三)對標增分點。要實現(xiàn)這些目標,要求我們要有對學生整體學情,特別是考試數(shù)據(jù)的精準診斷。這需要長期全面的動態(tài)追蹤,這樣才能全面準確把握每位學生的增分點。在此基礎上,增分點的難度要做到準確適中,才能使增分點產生最大的效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