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婷
內容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移風易俗”并未徹底改觀農村的喪葬儀式面貌,以湖北竹山縣為代表的農村依舊存在一種喧鬧的喪葬儀式。論文通過分析竹山縣喧鬧喪葬儀式的具體表現(xiàn),探討了形成這一現(xiàn)象的文化成因:宗教意識的影響、孝道觀念的影響、生死觀念的變化和社交思維的融入,揭示了農村喧鬧喪葬儀式蘊含的文化與社會意義。
關鍵詞:農村喪葬儀式 喧鬧 文化成因
喪葬儀式是安葬、哀悼死者舉辦的系列活動。傳統(tǒng)喪葬儀式帶有濃郁的封建迷信色彩,存在過度消耗人力、財力和土地資源的傾向。新中國成立后的移風易俗一定程度上簡化了喪葬儀式,但在今天,中國大部分農村仍保留有許多喪葬儀式舊俗。本文嘗試以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為例,通過分析喧鬧的喪葬習俗表現(xiàn),來探究其文化成因。
一.喪葬儀式簡介
中國的喪葬習俗經過了漫長的歷史發(fā)展,形成了多種殮葬習俗它包含眾多復雜的程序,其中,既有安靜的屬纊等習俗,也有喧鬧的報喪、守靈等儀式。后來,雖經歷多朝更迭,但喪葬習俗大體沒變,在民間更是一脈相傳。
竹山縣的喪葬儀式主要包括送終、下榻、收斂、停靈、出殯、定期祭奠六大環(huán)節(jié)。在這一地區(qū),人死之后,生者之所以要為其舉辦喪葬儀式,主要是使亡者能安心地去往另一個世界,同時表達生者對亡者的一種尊敬。因此,喪葬儀式多半要按期、按禮舉行,以求亡者與生者的安心。
從中國漫長的文化歷史發(fā)展來看,人們對喪葬儀式的舉行一直非常重視,主要源于兩種觀念的主導:一是靈魂不滅和祖先崇拜觀念。靈魂不滅觀念主要認為人的肉體死去但靈魂不會消亡,會影響到后代生存,由此產生了祖先崇拜觀念。二是儒家歷來倡導的倫理孝道觀念統(tǒng)治著人們的思想,使人將養(yǎng)生送死等量齊觀,甚至重死的程度超過了養(yǎng)生。在這兩種觀念的影響下,大張旗鼓舉辦喪葬儀式在中國久盛不衰[1]。
二.喧鬧喪葬儀式的具體表現(xiàn)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倡導“移風易俗”的喪葬改革。其一,推行火葬,以緩解土地資源緊缺問題。其二,文明喪葬,以節(jié)省開支,減少矛盾。然而,中國大部分農村思想還相對保守落后,對火葬至今仍比較難以接受,即便接受了火葬,也保留有土葬的形式,與之相關的喪葬儀式也照常舉辦,且相對復雜繁瑣,異常喧鬧。
在竹山縣,喧鬧的喪葬儀式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方面。
(一)鳴鼓報喪
報喪指的是人去世后通過某種方式使親友知曉消息,即使親友在亡故現(xiàn)場,已經知道消息,但治喪者依舊需要行使報喪儀式。
在竹山縣,亡者彌留之際,親屬需要聚集在一起,跪地焚燒紙錢,送亡者最后一程,以表達對亡者的尊敬與悼念。等到亡者斷氣后,孝家便開始在家中持續(xù)不斷地鳴鼓報喪,當然,對于在外地的親友,現(xiàn)在需要電話告知。喪葬儀式的喧鬧從此刻就開始了。
(二)守靈諸事
守靈是漢族的民間習俗,在竹山縣盛行。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亡者去世后的三天內,親屬應回家守靈,即日夜守在靈床、靈柩或靈位旁,直到遺體大殮下葬為止。在過去,守靈者多為亡者的子女,他們需跪坐在靈堂內,每隔一小時要燒吊紙錢,整個過程十分安靜。現(xiàn)如今,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舉辦喪葬儀式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守靈期間也演變出了一系列的喧鬧活動。
1.法事祭奠
亡者入殮后,一般會設靈堂于家中。在停靈階段,主家會請和尚或道士來念經或做道場。與此同時,會請一支專業(yè)喪事樂隊奏樂,輔助和尚或道士完成法事。那時,和尚或道士口中會不停地念《太上道說解冤拔罪妙經》《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破地獄》《十王懺》等經書,手中會不停地敲打響器。喪事樂隊則會用嗩吶、笙、鈸、鑼、碰鐘、木魚、小鼓等中國傳統(tǒng)的吹奏和擊打樂器奏樂伴奏,樂隊的奏樂伴聲會隨著和尚或道士做法事的需要而時高時低。停靈儀式一般持續(xù)三日,特殊亡者會停靈七天至半月。期間,法事不停,樂隊演奏也不斷。和尚或道士的念經聲、樂隊的演奏聲交匯在一起,形成一處喧鬧。
2.報廟封殮
和尚或道士在做法事的過程中,需帶領亡者的子孫報廟。一處是城隍廟,一處是家廟。亡者子孫端著放有貢品、紙錢等的托盤,跟在和尚或道士后面,去向閻王或祖上替亡者報到。當報廟結束之后,將會實施封殮,孝子孝孫們站在棺材周圍再見亡者最后一面。此時,亡者親友往往會呼天搶地,嚎啕大哭。和尚或道士的念經聲、樂隊的演奏聲、亡者親友的哭喊聲交織在一起,格外喧鬧。
3.守靈鬧夜
在停放靈柩等待下葬的這段時間內,為了應對冷清的局面,尤其是應對夜晚的漫長與冷寂,孝家往往會組織唱夜鑼鼓歌。期間,孝家組織的守靈人不僅要續(xù)長明燈、續(xù)香火、燒紙錢、換供品,而且每隔一小時要做一次法事,這意味著每一小時都會形成一次喧鬧,在寂靜的夜晚顯得格外突兀。
4.開祭出殯
在出殯的前一晚會進行開祭活動,開祭活動一般分三個步驟:第一步,準備好祭文、挽聯(lián)、服裝,擺放好香案和祭品。第二步,鳴鞭提示開祭活動正式開始,請禮生依次宣讀《就位詞》《開幕詞》《開幕贊》,引孝子行禮,孝子行禮畢,讀祭文。第三步,集體祭禮,名曰“送神”。整個開祭活動通宵進行,一整晚,靈堂都十分喧鬧。
(三)吊唁形式
出門在外的子女“始聞親喪”時,一般都要穿上喪服、喪鞋,帶上喪冠,回家奔喪吊唁。而聞訊趕去祭拜亡者、安慰亡者家屬的親友準備去吊唁時,往往需要提前準備好紙錢,即吊紙。
在竹山縣,遠親近友在收到亡故消息后,便會相互邀約,鑼鼓喇叭相隨,成群結隊去孝家吊唁。如果有吊唁者帶有供饗饃,則必須頂著供饗饃跟隨孝子圍繞棺材轉三圈,嗩吶樂隊奏樂,孝家女眷和吊唁家女眷都要趴在棺材上痛哭??奁暫妥鄻仿暬旌弦惶?,又是一處喧鬧。
(四)送葬儀式
送葬是指借助人力或者車馬將亡者靈柩送到下葬的地方,這是送亡者去另一個世界的新生路途。按舊時慣制,這一禮儀由擇日、哭喪、啟靈、引路、送行及路祭等環(huán)節(jié)組成,具體情況如下。
1.出殯
出殯的時間并非隨意而定,往往以天蒙蒙黑的寅時或者卯時為主。在鑼鼓喇叭聲中,八名壯漢捧著靈柩出門,在完成撒壓喪飯、架板凳、棺材落馬等儀式后,炸響“起身炮”正式出喪。此時,亡者的親人要上前攔住棺材,不斷呼喊亡者,表達不舍之情。鞭炮聲、鑼鼓聲、呼喊聲齊發(fā),十分喧鬧。
2.送葬
送葬的一路奏鑼鼓,鳴鞭炮,花圈、孝帳伴隨亡者靈柩左右,孝子抱靈牌跟隨在棺后,眾人緊隨孝子后面。在竹山的有些地方,甚至會請腰鼓隊或舞龍隊充排面,整個送葬隊伍既風光,又喧鬧。待到棺落墓地之后,子女繞墓憑吊,為亡者燒紙錢,并哭泣,場面十分喧鬧。
(四)燒“七期”
頭七,指的是亡者死后的第七天。古人認為亡者魂魄在死后的第七天會回家,因此,家人在頭七的前一天應為亡者準備飯菜。
在竹山縣,亡者葬后三日,親友紛紛來到墓地為其燒紙,放鞭炮,禱告亡魂早升“天界”。亡者死后百天要“燒百日”,子女除孝;滿一年需“燒周年”;三年內的重要節(jié)日也有特定的講究;三年“孝滿”,所有哀悼儀式全部取消,親人脫白換紅,恢復日常的生活習慣,不再有任何禁忌。只是每年的清明節(jié)、大年三十,子女需上墳燒紙錢,放鞭炮。
綜觀以竹山縣為代表的很多農村地區(qū)的喪葬儀式,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喧鬧”是抹不去的一個突出印記。而這種喧鬧的喪葬習俗是有著深刻的文化成因的。
三.喧鬧儀式的文化成因
(一)宗教意識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后,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信仰。到了宋代,受佛教影響,民間佛家喪儀開始流行,治喪請和尚念經蔚然成風,連傳統(tǒng)喪禮中最忌諱的“設樂”也越來越盛行。
“設樂”源于佛教中的助念。佛教認為人命終或為病痛所苦,或因家屬悲泣干擾,或戀念世俗,無心念佛,臨終最后一念,煩惱會隨之而去,此時需要為其助念,增加善緣。助念運用法器也是為使亡者聞之心地清凈。所以,葬前停靈期間,凡設奠、吊喪,便樂鼓齊鳴;靈柩下葬,則有樂鼓伴運,響聲震天。
當代農村,仍有不少人信仰佛教,特別是年長者,因此,治喪過程依然受佛教影響很大,喪禮上奏樂鼓吹習俗的傳承也是自然而然的。而佛教又有“轉世”“六道輪回”之說。“輪回”說認為,人死是必然的,但神魂不滅。人死后不滅的靈魂,將在天、人、畜生、餓鬼、天堂中輪回,“隨復受形”,而來生的形象與命運則是由“善惡報應”的準繩支配,“今生行善,來生受報”“今生作惡,來生必受殃”。這種“輪回轉世”的人生觀對信賴祖先靈魂永存陰間,能禍福子孫的我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重大的沖擊,很大程度上修正了傳統(tǒng)的靈魂觀念,使建立在“靈魂不滅”和“孝道至上”的傳統(tǒng)儒家喪葬禮儀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從而改變了人們的喪葬觀念和喪葬方式。因此,喧鬧喪葬儀式請和尚或道士做法事則又多了一層取悅鬼靈,幫助亡故親人安穩(wěn)轉世,保佑子孫后代的意味。
(二)孝道意識的恪守
《禮記》有記載:“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盵2]它同祭禮的“與其敬不足而禮有余也?!盵3]一樣,都是儒家提倡的觀點,要求喪主孝子應具有真情實感,體現(xiàn)出對亡者的悼念,禮儀形式是次要的。孟子與孔子的中心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不再將精神放在第一位,而是崇尚物質,認為只有厚葬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才不會失去禮,如果沒有厚葬父母,就是不孝。自此,厚葬盛行,偶有低迷發(fā)展時期,卻一直流傳[4]。
孝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之一,這種“孝”除了要求人們在有血緣關系的長輩生前盡最大努力地遵從孝道外,還包括在長輩逝后最大可能地表達孝心。有時,人們甚至認為“孝莫重乎喪”,送死比養(yǎng)生更能體現(xiàn)“孝”。所以,喪葬消費正是晚輩們最后一次向長輩抒發(fā)思念、表達孝心,并展示給他人看的唯一而重要的機會。漢族人由于受到這種厚葬父母思想的影響,于是,喪禮請樂隊奏樂打鼓,請和尚或道士做法事,甚至在儀式上嚎啕大哭,從形式上使喪葬儀式變得更加喧鬧。為了體現(xiàn)孝道,展示孝心,很多農村子女即使債臺高筑也要請樂隊、和尚或道士為父母送終,以免被人非議。
(三)生死觀念的變化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死亡的認知程度不斷提升,當下的治喪禮儀與早期社會存在差異,治喪禮儀的功能也各不相同,除傳統(tǒng)認知外,人們也將死亡視同生育、結婚一樣,都應具有一定的儀式感。
據(jù)文獻記載,鄂西地區(qū)一千多年前就出現(xiàn)了喧鬧的喪葬習俗?!逗蓖ㄖ尽芬堆绻愐罚骸鞍腿撕锰ぬ?,伐鼓以祭祀,叫嘯以興哀?!盵5]明代《巴東縣志》記:“舊俗,歿之夕,其家置酒食邀親友,鳴金伐鼓,歌呼達旦,或一夕或三五夕?!盵6]《長陽縣志》卷三記:“臨葬夜,眾客群擠喪次,一人擂大鼓,更互相唱,名曰唱喪鼓,又曰打喪鼓?!盵7]此類記載說明,歷史上的湖北已經出現(xiàn)了設樂鼓吹為親人送終的儀式,以體現(xiàn)對生命的敬畏,頗有喜慶意味。
事實上,當代中國大部分農村地區(qū),喪事中的喜慶行為呈現(xiàn)不斷增多的趨勢。在漢族,將喪事稱為“白喜事”也與其他民族不同。按理,喪禮期間,悲哀乃天經地義,如今卻變成親朋好友圍坐一起,開懷暢飲,鼓樂歌唱。這種“悲喜交加”的治喪現(xiàn)象折射出一種矛盾的文化心態(tài):對死者(生命)的眷戀與恐懼;對生者(生存)的寬慰與禁忌。因此,人們的“喜”并不是體現(xiàn)為亡者的超脫,而是對未來死亡的一種抗衡,體現(xiàn)出人類勇于征服死亡的精神。當然,其中也寄托了人們對亡者的思念,體現(xiàn)出人類的一種恐懼,在生之眷戀與死之恐懼這方面的特殊性,所以為“白喜事”[8]??傊麄€喪葬儀式的對象是靈魂,而一切為了生者又是喪葬禮儀的終極目的所在。死與生并非對立的兩個概念,死亡僅僅是靈魂與肉體的脫離,是死者的靈魂進入另外一個未知世界的標志。在這個未知世界,靈魂命運如何,將取決于活人為他的安排,而活人在現(xiàn)實世界中生活得如何又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死者靈魂用什么態(tài)度對待活人。因此,人們實際上對生與死的認識在心理上是十分矛盾的。[9]
(四)社交思維的融入
傳統(tǒng)的中國農村,人們以土地為依托,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形成了一個聯(lián)系緊密的鄉(xiāng)土社會。人們的生活和交往的圈子基本局限在村落內部,這種以血緣親情為基礎的村落生活必然導致人們追求長期、和諧的人際交往。而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主要是通過長期不斷的人情交往來實現(xiàn)的?,F(xiàn)如今,雖然傳統(tǒng)的農村社會正面臨巨大的變遷,但是,在“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村落里,人們仍然保持著一種面向村落內部的價值取向。也所以說,以人情為主的交往方式也必將長期存在于中國的農村社會。
面對喪葬儀式,在古代,人們會與喪葬禮儀中設宴請客,目的是為了答謝親朋好友協(xié)助治喪或奔喪悼唁,一般不會摻雜其他目的。而現(xiàn)在,中國農村地區(qū)把喪禮辦得熱熱鬧鬧的,使人們樂意參加,這除了治喪的意義外,更多地體現(xiàn)出聯(lián)系、交流與娛樂的意義。因為,很多農村人平時要么在外務工,要么散居干活,很少聚在一起表露心跡、宣泄情感、顯示技能,喪禮的聚集宴飲恰好能夠營造一種和樂融融的氛圍,成為調節(jié)農村人際關系的一種手段。孝家借此既表達了對眾人吊唁和幫忙的感激,又改善或加強了與親朋好友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喪葬儀式中的喧鬧活動對促進增進情感交流、促進社會和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諸如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的農村喧鬧喪葬儀式在中國農村屢見不鮮,雖然形式各有不同,但其背后既包含了對宗教和神靈的信仰,又包含了人類的普遍生死觀;既有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又有與時俱進的社交功能。中國傳統(tǒng)喪葬儀式不是立足于死人,而是立足于活人;不是立足于死后世界,而是立足于現(xiàn)實世界。其中蘊含的文化與社會意義都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徐吉軍.長江流域的喪葬[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535.
[2][3]戴圣.禮記[M].胡平生,張萌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135,135.
[4]張捷夫.喪葬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4-25.
[5]呂調元.劉承恩等.湖北通志[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6](清)廖恩樹修.巴東縣志[M].(清)蕭佩聲纂.湖北:成文出版社,1975.
[7]陳丕顯.長陽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8]繆麗芳.“厚葬隆喪”的心理動因分析[J].散文百家(理論),2021(06):187-188.
[9]潘慧生.從喪葬習俗看人的生死觀——以五臺山地區(qū)為例[J].滄桑,2006(03):53-54+56.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