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蕊
課堂是校本研修的主陣地。為改變課堂研修不聚焦、層次淺、憑經驗、輕事實(數(shù)據(jù))的現(xiàn)狀,學校設計了“鑿井式”“觀察式”課堂研修方式,讓課堂研修更深入、研修反饋更精準。
“鑿井式”課堂研修。此類研修是通過“一課多講”“多課一講”“一主題多講”等方式進行的課堂研修。這類研修要求教師聚焦研修主題,結合學情設計某節(jié)課的教學,然后反復錘煉、挖深講透。
以《狼牙山五壯士》的“一課多講”為例。本節(jié)課由4名教師分別執(zhí)教,研修主題是“有效的課堂導入”。通過課堂觀察和集中研討,觀課教師對每名教師的導入方式做出了評價。例如,第一名教師在課題“狼牙”下畫線,并提問“看到這個詞,你覺得這是一座什么樣的山?”觀課教師評價:這樣導入,既使學生體會到“狼牙”蘊含的意象,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第二名教師板書課題后提問“說到壯士,你會想到誰呢?”(補充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觀課教師評價:學生由荊軻刺秦王的資料理解“壯士”的含義,就能在學習課文時聯(lián)系荊軻的品質強化對文本和人物的理解,同時,資料的搜集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名教師播放關于中國抗戰(zhàn)的視頻來導入。一組組數(shù)據(jù)觸目驚心、一張張照片震撼人心。觀課教師評價:直觀的畫面容易使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產生情感共鳴,有利于學生走進文本、展開辨析。第四名教師課前把課文詞語分成描寫日寇的詞語和描寫五壯士的詞語兩部分,通過詞語認讀和課文朗讀檢查預習情況,引入課文教學。觀課教師評價:學生可以通過詞語分類敏銳捕捉到文本信息,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這樣導入,為課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此基礎上,研修教師提煉出導入策略:課題巧質疑,喚醒探究力;資料巧設計,加強理解力;視頻巧鋪墊,提升轉化力;基礎巧過關,深化學習力。
“觀察式”課堂研修。此類研修通過聚焦主題的課堂觀測表完成研修目標,根據(jù)記錄的事實和數(shù)據(jù),歸納、總結教與學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策略。
這類研修主要聚焦“教師提問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系”“課堂生成與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關系”“學習方法的掌握和運用的有效性”等。
以“教師提問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系”為主題的《書戴嵩畫?!氛n堂研修為例。教師依托“課堂研修觀測表”記錄了以下提問信息。有效提問有14個,包括“這兩幅畫有什么不同?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對于同樣一幅畫,杜處士和牧童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杜處士的態(tài)度是什么?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杜處士的‘猶所愛?為什么‘錦囊玉軸能體現(xiàn)他‘猶所愛?‘常以自隨是什么意思?你想象一下,杜處士會帶著這幅畫去哪兒,去做什么呢?”等。過渡提問有3個:杜處士如此珍愛這幅畫,牧童的態(tài)度卻是怎樣的?對此,杜處士又是怎樣回應的呢?這兩則題跋的意思誰讀懂了?無效提問有5個,如“同學們有沒有興趣?是不是呀?對不對?喜歡這個故事嗎?”等。
從提問情況來看,有效提問反映了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歸納、演繹、判斷和選擇,說明教師對文本和學情的把握比較準確,能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特別是幾個追問,加深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過渡提問能體現(xiàn)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不是”等無效提問重復了8次,說明教師存在教學口頭語偏多的情況。
基于以上分析,觀課教師建議上課教師控制提問數(shù)量、簡化教學語言、增加學生思考時間,并要基于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設計有挑戰(zhàn)性的綜合問題。
(作者單位:襄陽市大慶路小學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