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露
陜西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陜西文化璀璨奪目,陜西飲食更是其文化的精華?,F(xiàn)概述了陜西飲食文化英譯現(xiàn)狀,重點探索了陜西飲食文化英譯的外宣路徑,總結了外宣翻譯的注意事項,以期國外游客能更好地了解陜西飲食文化,同時也能提高當?shù)芈糜魏彤數(shù)仫嬍吃谑澜绲闹龋瑥亩苿雨兾魃踔林袊鴼v史文化走向世界。
當前,“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陜西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史上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陜西文化不僅代表著陜西,還代表著中國。陜西文化如何“走出去”,實現(xiàn)國際化的發(fā)展目標,成為各界專家學者熱衷研究的課題。在文化的對外傳播中,翻譯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譯者根據(jù)翻譯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翻譯原則和策略,會產(chǎn)生不同的譯文,從而直接影響文化元素傳播的質量與效率。
研究現(xiàn)狀
目前針對陜西飲食文化的英譯研究主要有以下三類。
基于某個理論的翻譯現(xiàn)狀和方法的研究
劉嘉璐(2019)運用交際理論,對陜西飲食文化進行了研究,探討翻譯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翻譯方法;李穩(wěn)敏、李馨(2019)以大量陜西風味美食翻譯為例,直接闡述了“信、達、雅”在陜西飲食英譯中的應用研究;李利、賀鶯(2016)則基于文化西傳的理念,以西方譯學文化派左哈的多元系統(tǒng)理論為視角,探究陜西飲食的英譯策略,指出專有名詞翻譯是母語中心主義和譯語中心主義的交鋒,本質上則是翻譯和權力的關系問題;宗麗娟(2013)則早早從目的論的角度淺析了陜西飲食名稱的翻譯。
直接述評陜西飲食文化翻譯現(xiàn)狀,并提出翻譯方法
亢連連(2021)以《陜西名優(yōu)美食》為例,概括了陜西飲食的翻譯現(xiàn)狀及優(yōu)化策略。王玉、趙俊等(2018)介紹了陜西美食文化的翻譯現(xiàn)狀并提出了相應的翻譯方法。
基于非翻譯理論進行的陜西飲食文化翻譯推廣研究
任玉麗(2022)通過比較分析研究《陜西日報》近20年來的食品廣告,分析西安人飲食觀念的轉變及廣告對其建構過程的影響。崔麗霞(2021)提出要面向年輕觀眾,采用動漫的表現(xiàn)形式,豐富陜西飲食文化的傳播途徑。宋琪琨等人(2019)基于自媒體運營下的陜西飲食翻譯推廣,提出解決方案。
基于以上研究可見,目前國內(nèi)外針對陜西飲食文化外宣的研究相對較少,且更多圍繞現(xiàn)有研究的不足而展開,通過對不足進行剖析,提出譯者的翻譯見解。當前還沒有學者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對陜西飲食文化開展研究,更不用說挖掘陜西飲食文化中有價值的內(nèi)涵。
外宣路徑探索
陜西的美食在當?shù)赜兄鴱V泛的群眾基礎,部分美食在全國耳熟能詳,但放眼全世界,其影響力就相對小得多。無論是歷史文化傳播還是經(jīng)濟發(fā)展,飲食都十分重要,且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提高飲食文化的外宣翻譯質量,擴展外宣翻譯路徑對于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影響力的提高都有著重大意義。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去粗存精,精選特色美食
選取陜西飲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歷史底蘊,且容易變現(xiàn)的潛力內(nèi)容。文化外宣能否取得預期效果,一方面在于自身內(nèi)涵,另一方面在于受眾。文化產(chǎn)出方負責將最具歷史和地區(qū)特色的內(nèi)容挑選出來,挑選時應該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文化張力足夠大,能感染受眾;二是獨具特色又能與受眾產(chǎn)生共鳴。只有這樣的內(nèi)容才能讓受眾接受、認同甚至推崇。陜西是中華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陜西有一句宣傳語是“最陜西,最中國”。要想得到海外讀者的理解和認同,陜西飲食文化的英譯內(nèi)容就要選取最具陜西特色,符合并且能夠體現(xiàn)當代價值觀的內(nèi)容。在經(jīng)濟價值方面,若一種食物能做到老少皆宜,四季可食,且可以實現(xiàn)高中低檔消費就再好不過。以肉夾饃為例,肉夾饃又被稱為“臘汁肉夾饃”,是陜西最知名的小吃之一。關于它的起源并不統(tǒng)一,有學者認為肉夾饃始于周代周王宮宴的“八珍”之說,是當時王宮貴族享用及招待“外賓”的美食;也有史料認為,肉夾饃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那時稱“寒肉”,唐代又稱“臘肉”,世代流傳,歷經(jīng)數(shù)次演變。無論起源于何時何地,有兩點是共通的,即:肉夾饃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且為貴族招待貴賓所用。那么,游客就會好奇怎樣的美食能被帝王貴族所喜歡和推崇,且歷經(jīng)千年依然廣受有千年文化和無數(shù)美食的中國人所喜愛。肉夾饃和西方的漢堡較為相似,常被翻譯為“Chinese hamburger”,這對海外人士來說,心理上會有一定的親近感,其會存疑:“什么是Chinese hamburger?”,它和我們的或者我們所知道的“hamburger”有什么區(qū)別?因此,如果漢堡能成為眾所周知的美食,那么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底蘊且在中國有著廣大群眾基礎的肉夾饃完全有能力成為另一個“爆款”,擔負起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的重任。如果能挖掘出肉夾饃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那將更有利于陜西文化走出去。
選取陜西歷史文化中“名角”和“軼事”
當今,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和密切,要讓文化走出去,就要增強中華文化對其他民族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文化屬于抽象的內(nèi)容,文化想要走出去,需要一個載體。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和審美觀,我們在推介陜西飲食文化的時候需要選取不同的側重點。比如中國人受農(nóng)牧文化影響,安居樂業(yè),喜“靜”,不喜“動”;但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民眾普遍受海洋文化影響較大,喜歡挑戰(zhàn)新事物,愛“動”勝于“靜”。在陜西飲食文化英譯過程中,譯者應選取符合目標人群價值觀的“中國故事”來展示陜西形象。人們一般都喜歡聽故事,選取陜西文化中易于被受眾接收甚至喜歡的“中國人物”和“中國故事”,可以讓他們對陜西文化產(chǎn)生興趣。
好的故事是打開人心扉最好的鑰匙。目標的選擇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普通人。名人用來敬仰,普通人用來效仿,從而達到感染、影響、吸引甚至“感化”的目的。因為從讀懂到理解再到接受和被完全征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以陜西稠酒為例,據(jù)史料記載,其始于商周時期,至今已三千多年。它的歷史與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和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有關。有一天,唐玄宗攜楊貴妃到長樂坊喝酒,楊貴妃對所喝之酒甚是喜歡,當即將自己手上的桂花賜給了酒家。隨后,酒家將桂花種在自己家藏酒的院子中,不料桂枝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繁衍成林?;ㄩ_時節(jié),桂花香,稠酒香,清香四溢。這啟發(fā)店家將桂花用蜜腌制后兌入酒中,使酒更具特色,“黃桂稠酒”由此而來。唯美的愛情故事人人向往,更何況帝王“弱水三千,只鐘情一人”的千古佳話。
擴大傳播路徑,創(chuàng)新推廣手段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和社交平臺的涌入,微博、微信、抖音,國外臉書、推特等即時通信工具等新興媒體迅速崛起,這些技術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電視及紙質媒介為主的媒體傳播形式。陜西飲食文化英譯作品的海外傳播要高度重視傳統(tǒng)媒體與現(xiàn)代媒體、官媒與自媒體相結合,做到“兩手抓”。充分利用各媒體的屬性,進行“全媒體”推廣,做到盡可能多的人群覆蓋。鼓勵更多媒體人,包括海外華人和海外友好人士積極參與到講好和傳播中國故事中來,加強陜西飲食文化英譯作品的海外傳播力度。高度重視海外華人和友好人士群體,他們是橋梁,他們比國人更了解和熟悉海外群體的喜好,可以用其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地道的語言講述帶有陜西特色的中國故事,增強西方民眾對陜西文化的準確理解。他們是種子,身處異國他鄉(xiāng),能親力親為地影響和帶動身邊人,傳播好中華文化。
除了擴大傳播路徑,還需要多樣化的傳播手段,比如在飲食的推廣上可以采用VR(虛擬現(xiàn)實)和AR(增強現(xiàn)實)甚至更高級的技術,為觀眾帶來感官刺激?,F(xiàn)階段,大部分地區(qū)為刺激消費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但具體手段不外乎兩種:一是打折或免費促銷;二是發(fā)放消費券。顯然,這些都不是高級的營銷方式。以旅游業(yè)為支柱產(chǎn)業(yè)的冰島另辟蹊徑,用了以下三招進行推廣:第一,蹭熱度。利用扎克伯格和元宇宙的熱度,推出了極具創(chuàng)意的視頻——“冰島宇宙”。此視頻一出,播放量破百萬,就連扎克伯格本人也表示“我想去冰島旅游哦”;第二,模擬體驗,激發(fā)渴望。面對大自然的壯麗景觀,人們往往會放聲呼喊,釋放壓力。冰島政府邀請世界各地的人們錄下自己的尖叫聲、呼喊聲,然后登錄冰島政府網(wǎng)站上傳。冰島旅游局配置了7臺大音響,在冰島的各大景點,如萬丈冰川、懸崖瀑布播放并通過相關網(wǎng)站進行現(xiàn)場直播,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第三,制作有吸引力的宣傳片。冰島旅游局拍攝了一組反差明顯的宣傳片:在家對著鏡子刷牙和站在冰島的瀑布前跳舞,在家蹲在地上洗抹布和在冰島彎下腰舀冰川水喝。這樣明顯的對比,使整個視頻作品張力十足。視頻的最后還發(fā)出邀請,邀請大家一起開啟冒險。試問,這樣的邀請,誰人不心動?所以,宣傳飲食文化時要多思考創(chuàng)新之處。比如是否緊跟熱點,拍宣傳片時是否有所創(chuàng)新?眾所周知,人類在多年的進化和發(fā)展過程中,對味覺的開發(fā)最少。實際上,人的味覺是最難改變的。當前,有科學家正在試圖用味道來代替指紋和人臉識別,因為后兩者更容易改變,但前者卻很難甚至無法改變。因此,在陜西飲食文化的推廣中,我們是否可以借鑒冰島利用聲音營銷的方法,先把其味道傳播到世界呢?
鼓勵陜西飲食跨界,增強歷史趣讀
最厲害的文化推廣一定不是“硬廣”,而是把飲食文化融入到不起眼的細節(jié)中。我們要相信陜西飲食文化的魅力,沒有走出去只是因為宣傳力度還不夠。比如可以通過影視作品的影響力來宣傳陜西飲食文化。相信很多觀眾都曾對前幾年的熱播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上頭”過,在演員們精湛的演技和扣人心弦的劇情演繹下,很多觀眾都通過這部電視劇了解到了不一樣的陜西,那一道道被演員們吃出異樣風味的美食,隔著屏幕都感覺十分美味。因為這部劇,陜西美食如甑糕、涼皮、肉夾饃、泡饃、胡辣湯、Biángbiáng面等爆火。同樣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則提高了水盆羊肉、手抓羊肉、胡餅、火晶柿子、薄荷葉、茶湯和三勒漿等陜西美食的知名度。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嘗試和大IP聯(lián)名的方式,比如前段時間肯德基聯(lián)名小黃鴨推出限量版公仔,使肯德基的銷量節(jié)節(jié)攀升。因此,在陜西飲食文化推介中,可以加強其與動畫界、影視界、科技界等的合作,把飲食融入各行各業(yè)。另外,陜西歷史悠久,有若干歷史典故和文化內(nèi)涵,可以采用創(chuàng)新的角度趣解歷史,如模仿《趣說中國史》創(chuàng)作《趣說世界美食文化史》系列作品:當世界頂尖小吃在一個群里,他們會聊些什么?讓陜西美食置身世界美食文化之林,以此先吸引一波本來就非常關注美食的各國美食愛好者甚至本國文化愛好者,以及相應國家文化的關注者和喜愛者,從而讓不知道的人了解陜西美食文化,讓本來就知道的人更加了解陜西美食文化。
倡導多方聯(lián)動機制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需要官方和民間共同合作,充分發(fā)揮公民個人、民間組織、官方政府的不同力量和作用,形成傳播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多方合力,齊心協(xié)力“講好中國故事”,讓陜西飲食文化走出去。同時,要注重聯(lián)系海外學術界、出版界,形成有效互動,加強交流與合作,拓展國際傳播平臺,讓世界更為客觀、全面地了解中國,了解陜西文化。例如,可以開展推介會、設立文化傳播周,大力資助海外有影響力的出版社出版關于陜西飲食文化的作品等。
外宣翻譯注意事項
文化走出去,翻譯先行。在陜西飲食文化走出去的時候,要高度重視翻譯質量的提高。提高翻譯質量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考慮目標受眾,采取適度異化翻譯策略
為了外國民眾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可以采取講故事的方式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在英譯過程中,既要堅信我們文化的精髓和力量,也要明白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思維習慣、審美和閱讀興趣等方面的不同,選取合適的翻譯方法,以保留原作中陜西和中華文化精髓為基礎,采取適度的異化翻譯策略,讓中國故事更具張力和國際影響力。
結合中文,根據(jù)目標群體,靈活運用翻譯技巧
要想向海外受眾講述好中國故事,就要盡量降低他們的排斥心理,適當采用海外民眾所喜愛的方式進行翻譯和傳播。首先,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采用一定的語言轉換技巧,特別要注意中英文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表達習慣。比如,中文喜歡華麗辭藻、四字成語和駢偶句等,但英語則更喜歡簡潔明了。在英譯中,可適當采用省譯法。其次,在文化方面,陜西文化的英譯常會出現(xiàn)詞義空缺或者不對應的現(xiàn)象,可運用音譯或直譯加注解的方式,避免讀者誤解。最后,從交際角度來說,要考慮讀者的心理期待和譯文的交際功能,適當采用意譯法以適應目標受眾的閱讀習慣,從而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
陜西文化因歷史悠久、地域特色鮮明且內(nèi)容豐富多樣,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陜西飲食文化的對外推廣不僅有重要的歷史、社會和經(jīng)濟價值,還有很高的政治意義。陜西飲食文化能夠被更多人喜歡也值得被更多人喜歡。目前,陜西飲食在對外推廣和傳播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潛力和發(fā)展空間。我們需要滿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在不斷深挖自身價值的同時擴大傳播路徑,創(chuàng)新推廣手段,做好多方聯(lián)動,有態(tài)度、有方法、系統(tǒng)地推動陜西飲食文化英譯和海外傳播,這對弘揚陜西乃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利,賀鶯.西方譯學文化轉向視闕下的陜西美食的英譯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1):97-102.
[2]任玉麗.近20年《陜西日報》廣告對西安飲食文化的建構研究[D].山東:煙臺大學,2020.
[3]崔麗霞.陜西飲食文化的動漫推廣與傳播研究[J].大眾標準化,2021(05):124-126.
[4]湘北.西安黃桂稠酒 郭沫若贊其“似酒非酒勝似酒”[J].國家人文歷史,2013(23):100-101.
[5]路華.“講好中國故事”之徽文化英譯與海外傳播[J].長春大學學報,2020,30(07):41-45.
【作者簡介】孫? ?露(1986—),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