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卉
淮河流域作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中間地帶”,具有十分復雜的文化風貌,特別是淮河文化在其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中,與周邊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譜系,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淮水滔滔,亙古不竭,萬載不息。淮河,是中華大地上的河流之一,同長江、黃河一樣見證著中華文明的萌芽、發(fā)展與輝煌。蘇秉琦先生認為:“淮河流域的古文化的淵源、特征及其發(fā)展道路有諸多問題……在中國考古學當中確實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薄安荒馨腰S河流域、長江流域的范圍擴大到淮河流域來,很可能在這個地區(qū)存在著一個或多個重要的原始文化。”
史前時代涵蓋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是從人類出現到“禹傳子家天下”的夏朝建立期間的漫長歷史階段。相關研究成果已經表明,氣候環(huán)境的變化與史前文化的演變存在對應關系?;春恿饔虻陌l(fā)展變遷也是如此。在缺乏系統(tǒng)文字資料記錄的時期對淮河流域、中華大地乃至全球整體氣候進行考察將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淮河流域文化的產生源流和發(fā)展演進。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談道:“證明我國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河南安陽殷墟時代,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左右?!睂⑦@些氣候變化趨勢與考古文化對應可以看出,7.02—5.66KaBP是最為暖濕的氣候環(huán)境,對應仰韶文化的鼎盛期;5.66—4.61KaBP氣候環(huán)境變冷變干,對應仰韶文化的逐漸衰落;4.61—4.04KaBP氣候再次轉為暖濕,對應龍山文化興起;4.04KaBP之后整體氣候向干冷方向發(fā)展,對應龍山文化衰落,其后,夏朝于公元前2070年前后建立,二里頭文化興起。
淮源濫觴 亙古綿延
在淮河流域的考古發(fā)掘中,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主要有山東沂源縣棋子鞍山沂源猿人、日照秦家官莊遺址、沂水縣南洼洞遺址,安徽和縣龍?zhí)抖春涂h猿人;早中期之交的安徽巢縣智人;中期和中晚期的江蘇泗洪縣下草灣人遺址、河南許昌靈井人遺址;晚期文化有山東新泰烏珠臺文化、沂源縣千人洞石器文化、郯城黑龍?zhí)段幕?,江蘇東海縣大賢莊文化等,這表明在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淮河全流域內均有人類活動遺跡。
由此可見,有多支原始人類族群曾在淮河流域生息繁衍,創(chuàng)造了舊石器時代文化。雖然缺少各族群文化交流的證明,但這些文化軌跡從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一路延續(xù)發(fā)展而來,開啟了淮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這不僅讓淮河流域成為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體系中的重要支撐點和有力證明,更說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之前,人類的活動就已經遍布淮河流域。因此淮河流域不僅是古人類進化的重要區(qū)域之一,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
推波助瀾? 四方匯聚
淮河流域在9~7kaBP先后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并延續(xù)到4kaBP,淮河流域內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類型豐富,很多遺址同時兼具多種文化特點,為便于分析,我們在研究中將淮河文化中新石器時代文化分為五期:初期是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交匯期;早期是新石器時代嶄露頭角的時期;中期是新石器時代逐步發(fā)展的時期;晚期是新石器時代繁榮昌盛的時期;末期是新石器時代最終被夏王朝取代的時期。
淮河流域的原始文化是以淮河干流為中心,分別向周邊發(fā)展延伸的,形成了淮河文化獨立發(fā)展的態(tài)勢,逐漸與周邊的仰韶——裴李崗文化、屈家?guī)X——石家河文化、雙墩——北辛文化、大汶口——龍山文化等多方文化在傳播過程中進行交流、碰撞、吸納、融合,最終百川歸海,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石器時代初期
近年來,舊石器時代末期的細石器遺存在淮河流域各地不斷被發(fā)現,淮河流域舊新石器過渡線索日漸清晰,如河南新密市東北岳村鎮(zhèn)李家溝村西部的李家溝遺址,出土有石磨盤、石錘、石砧、砍砸器等石器以及燒石、燒骨、陶片等遺存,其中石磨盤有明顯的打擊和使用痕跡。雖未在當地發(fā)現明顯的建筑遺跡,但半環(huán)形的石塊聚集區(qū)反映出當時人類已經有了穩(wěn)定的居住活動,人們可以在此進行實物加工和工具生產,同時結合灰坑遺跡的存在,可以得知人類已經從流動性較強的舊石器時代進入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的新石器時代。山東沂源縣東南部山區(qū)的扁扁洞遺址出土有人骨、石英巖類石片、石磨盤、石磨棒、陶片等,碳14鑒定為11~9.6kaBP,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同時,這一區(qū)域的黃崖洞遺址與扁扁洞遺址同屬新石器時代,二者均以釜為主要器類,陶器均以素面為主,有少量鋬手。其中,黃崖洞遺址出土的陶片展現出的陶器制作工藝相較扁扁洞遺址要先進,并與后李文化的陶器制作工藝有相似之處,或可認為是后李文化的源頭。
新石器時代早期
淮河文化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已經形成,但流域內各遺址的文化發(fā)展各具特色,典型的文化遺址包括但不限于后李文化遺址、賈湖文化遺址、裴李崗文化諸遺址、石山孜文化遺址、順山集文化遺址等。綜合分析這些遺址的年代對應關系和文物特點可知,淮河文化的傳播已初步呈現文化圈輻射狀態(tài),并開始出現各遺址文化交流的現象,如順山集文化三期與跨湖橋文化有十分明顯的文化共性,裴李崗文化東擴過程中對其他遺址文化產生影響。綜合考察信陽地區(qū)裴李崗文化時期的三里店遺址、陽山遺址、南山嘴遺址,羅山王臺子遺址、草袋廠遺址、方灣遺址,息縣堰北寺遺址、大臺子遺址,潢川陳崗遺址、橋頭遺址、霸王臺遺址、淮濱黃土城遺址等,可知這一時期的遺址均分布在河流兩岸,并呈現出逐漸擴大和增多的趨勢。如黃土城遺址中,早段遺址受裴李崗文化影響較大,與安徽定遠侯家寨遺址、安徽肥西古埂遺址等淮河流域中游地區(qū)同類遺存有較多共性;晚段雖仍以中原仰韶文化為主,但已經受到屈家?guī)X文化的影響,顯示出與湖北黃陂河李灣遺址、程李墩遺址的相似性。就遺址數量和面積而言,黃土城遺址一度從早段的10處5萬平方米以下發(fā)展到終段的13處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其頂峰時期位于晚段,不僅表現在遺址數量增加,還呈現出新的發(fā)展特征:其一,遺址面積急劇增加,如黃土城遺址面積達到28萬平方米,趙莊遺址面積達到18.5萬平方米;其二,出現了遺址發(fā)展的聚合狀態(tài),如黃土城遺址周邊沒有其他小型遺址,而是形成了四個集中的小區(qū)域,顯然黃土城遺址已經成為該區(qū)域的中心,并對周邊區(qū)域產生影響。在農業(yè)生產遺跡方面,潢川縣霸王臺遺址發(fā)現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水稻加工生產工具石磨盤、石磨棒。在潢川縣龍王臺新石器遺址中發(fā)現一夾砂紅陶罐,其破碎的陶片壁上沾有炭化的類似粟粒的物體,該罐體還有兩處儲存糧食的痕跡,其中一處是距地表約1.5米處、涂抹厚約1厘米細膩黃土的坑壁,另一處是窖內偏底部,這里殘存有厚約15厘米的灰白色粟,可以看出,粟的生產在當時已達到一定的數量和水平。此外,在潢川縣涼馬臺遺址發(fā)現的3處灰坑里,工作人員采集到豬、馬、羊、雞等骨物及殘留的谷物,同樣表明當時淮上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已經比較發(fā)達。
新石器時代中期
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期,南方的長江文化圈和北方的黃河文化圈已經初現端倪,淮河流域作為這兩種文化圈之間的區(qū)域,成為這兩大文化圈之間的交流、碰撞、緩沖的文化地帶,不僅將南北的文化元素吸納、融合在自身文化中,更進一步將經過加工的新的文化反哺到黃河、長江文化圈中,在文化的交流傳播過程中形成了淮河文化的獨特性質。
在淮河以北,西北部嵩山和東北部泰沂山之間的平原地區(qū)的東部有較多大汶口文化元素,如馬莊出土的壺形杯;西部有較多的仰韶文化元素,如椅圈馬的雙耳罐;南部有較多的江南元素,如武莊的彩陶豆、后鐵營的桶形杯等。不可否認的是,不同文化雖然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但其各自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均得到傳承,如石山孜遺址的附加堆紋釜,就是其早期文化相關元素的表現。
這一時期的文化格局雖與前期相比較為復雜,但并未發(fā)生大的變化,文化交流也還處于初期階段。
新石器時代晚期
新石器時代晚期,各部族文化交流開始增多,但就以往的研究成果來看,淮河流域似乎已經被來自四方的屈家?guī)X文化、大汶口文化、秦王寨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瓜分殆盡。從淮河文化的角度來考察,可以發(fā)現不論是秦王寨文化的東拓、大汶口文化的南遷、良渚文化的西進、還是屈家?guī)X文化的北上,各種文化都在與淮河文化的交流中得到新的發(fā)展,而淮河文化吸納這些文化的元素,在文化面貌上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雜糅特征。以黃土城遺址區(qū)域調查發(fā)現為例,這一時期的聚落發(fā)展呈現出新的發(fā)展趨勢。一是在原沿河兩岸的聚落基礎上,聚落遺址逐漸呈離開河流沿岸的趨勢,但聚落面積較小;二是聚落面積大幅增加,黃土城遺址面積從早段的18萬平方米增加到晚段的30萬平方米,同時期趙莊遺址面積達到20萬平方米,可見此時人口數量激增;三是聚落密度不斷增加,在大聚落周邊極近的位置出現了一些相對較小的聚落遺址,例如,黃土城周邊二三千米內存在較小遺址,烏龍港兩岸的大冢子遺址和小冢子遺址相距僅200米左右。
以出土陶器及標本為例,其制作方法從手制為主偶見輪制發(fā)展到多為輪制制作,火候仍然較低,材質上均為夾砂陶器,且多羼和云母粉末;紋飾上仍以素面居多,但新發(fā)展出了籃紋、方格紋、繩紋等樣式;器型上本土特征更為突出,早段中的盆形鼎、高領弦紋罐、鏤空豆座外卷形邊和鑿形鼎足等同湖北天門石河遺址群四期文化器物相近,鄭州大河村三四期常見的鴨咀形鼎足也較為常見,但總體來說二者仍有較大差異;晚段中的高領罐、高柄杯、鏤孔豆均屬于屈家?guī)X文化,但也可看出濃厚的淮上文化色彩。
新石器時代末期
新石器時代末期主要可分為以廟底溝二期文化、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為主的早段和以傳統(tǒng)龍山文化為主的晚段。由于這些遺址文化無法在對應時間上作出明顯的區(qū)分,因此將龍山文化作為整體階段來進行考量??偟膩砜?,在新石器時代末期,淮河流域成為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文化匯聚地,并在這一時期呈現出多種文化相互融合的狀態(tài),如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廣泛分布在淮河流域全境,文化面貌與經濟、社會、環(huán)境的發(fā)展相對應,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
器物方面,以淮濱沙冢遺址為例,同一個墓葬中的文物標本展現出本土文化和四方文化元素的匯集發(fā)展?;礊I沙冢遺址文物中的盤、罐、杯等器物都可以在屈家?guī)X文化遺址的器物中找到相似元素;沙冢遺址的缽形鼎可見河南洛達廟二期文化元素;高柄鏤孔杯可與山東大汶口文化鏤孔高柄杯相媲美;沙冢遺址的三角鏤空裝飾又是江蘇青蓮崗遺址文化的常見特征;而沙冢陶器上的五個刻畫符號又和青海樂都柳灣遺址的原始彩繪陶紋相似。
將新石器時代末期淮河流域文化遺址的發(fā)現與堯服南蠻、禹征三苗、大禹治水、禹娶涂山、鈞臺之享等傳說相結合,并根據散落于《尚書》《左傳》《史記》《古本竹書紀年》《淮南子》等中的“(舜)東夷人也”“(舜)耕于歷山”“予(禹)創(chuàng)若時,娶于涂山”等傳世記載可知,夏朝建立時夏啟在陽翟(河南禹州)舉行“鈞臺之享”是夏朝建立、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家天下的標志。如今淮河流域的安徽省蚌埠市的涂山南麓“禹墟”“固鎮(zhèn)馬樓南城子遺址”等大面積遺址的發(fā)現,證實了淮河流域因一直處于多方權力征戰(zhàn)交鋒的核心區(qū)域,政治結構曾有過巨大的動蕩,對原始部族聚落的存續(xù)和人口的發(fā)展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例如,黃土城遺址的聚落一度從龍山文化晚期的43個減少到二里頭時期的12個。
綜合考察淮河文化的發(fā)展脈絡和文化譜系關系可以發(fā)現,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是各種文明不斷交流、融合、創(chuàng)新的過程。環(huán)境變化對文化的產生、傳播、發(fā)展甚至消亡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淮河流域長期作為諸方文化的交匯地區(qū),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韓建業(yè).試論豫東南地區(qū)龍山時代的考古學文化[J].考古學研究,1997(00):68-83.
[2]趙新平,張志清.河南羅山縣擂臺子遺址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2003(02):11-27.
[3]任新雨,張志清,余西云,等.河南淮濱縣黃土城地區(qū)區(qū)域考古調查簡報[J].華夏考古,2010(04):15-31.
[4]孫廣清.河南境內的大汶口文化和屈家?guī)X文化[J].中原文物,2000(02):22-28.
[5]謝清溪.豫南地區(qū)史前文化初探[J].中原文物,2008(04):36-39.
[6]歐潭生,李紹曾.河南淮濱發(fā)現新石器時代墓葬[J].考古,1981(01):1-4+97.
[7]張小雷. 淮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格局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8.
[8]趙新平,張志清.河南羅山縣李上灣新石器時代遺址[J].華夏考古,2000(03):3-16.
【課題項目】2022年度信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調研課題“淮河上游地區(qū)文化的考古學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2LS013)。
【作者簡介】崔? ?卉(1983—),女,碩士,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教育、社會教育、區(qū)域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