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弟
中華典籍憑借古代四大藏書系統(tǒng)即官府藏書、私家藏書、寺觀藏書和書院藏書而傳承,其中官藏和私藏居主導地位,在歷史上居功甚偉。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長期分裂戰(zhàn)亂,削弱了中央集權(quán),政治生態(tài)的相對寬松,商品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思想的解放,各種矛盾的交互碰撞,私學的發(fā)達,學術(shù)的繁榮,紙寫書的便捷,傭書業(yè)的繁榮,促使私家藏書事業(yè)迅速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藏書家群星璀璨、異彩紛呈,藏書量前所未有,私藏文化繁榮昌盛,現(xiàn)將數(shù)位藏書家介紹于下。
吉茂(?—239)是三國曹魏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字叔暢。世為著姓,愛好讀書,不恥惡衣惡食,而恥一物之不知。漢末京師大亂,他與友人隱居山中數(shù)載,以書籍自娛。據(jù)《三國志·魏書·常林傳》裴注引《魏略》記載: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吉茂“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先是科禁內(nèi)學及兵書,而茂皆有,匿不送官。及其被收,不知當坐(吉)本等,顧謂其左右曰:‘我坐書也。會鍾相國證茂、本服第已絕,故得不坐”。意謂吉茂因同宗之人吉本等造反牽連而被收監(jiān),此前政府有令禁止私人收藏讖緯書和兵書,這兩類圖書吉茂皆有,亦有其他書籍,他藏匿拒繳,以為因此而被捕,不知道是因為同宗人吉本事發(fā),故對周圍人說“我是因藏匿禁書也”。幸好時任相國的鍾會證明他與吉本已無近親關(guān)系,故而沒有連坐。
吉茂不在乎吃穿優(yōu)劣,而以一事不知以為羞恥,他嗜書如命,違令拒繳禁書,不懼下獄,歷史上正是有這些冒死擔當?shù)牟貢鴲酆谜撸攀乖S多珍貴文獻流傳下來。
向朗(?—247)是三國劉蜀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字巨達?!度龂尽酚袀?。少時師事名士司馬徽。荊州牧劉表命之為臨沮(今湖北遠安)縣長。后投向劉備,隨備定蜀。屢任巴西、牂牁、房陵郡太守。后主劉禪即位,為步兵校尉,領(lǐng)丞相長史。從諸葛亮北伐,因馬謖兵敗免官。亮卒后,重被起用,官左將軍,封顯明亭侯。其藏書事跡,據(jù)《三國志》本傳記載:
朗少時雖涉獵文學,然不治素檢,以吏能見稱。自去長史,優(yōu)游無事垂三十年,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猶手自校書,刊定謬誤,積聚篇卷,于時最多。開門接賓,誘納后進,但講論古義,不干時事,以是見稱。上自執(zhí)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
此段大意是,向朗年少時盡管負責過文秘事務(wù),但不以研究書籍而以為吏能夠處理事務(wù)而受贊賞。他自從被撤掉長史之職后,賦閑在家近三十年,于是孜孜不倦潛心研究典籍,年過八旬,仍親手校書,刊定謬誤,庋藏書籍,于時最多。他開放己藏,接納后學,與之討論古書內(nèi)容,不涉時政,以此受到稱贊。上至政府大員,下及青少年平民,全都很敬重他。
向朗晚年頗具人文精神,他購書、藏書、校書,校讎之苦,古代校讎家多有記述。一位80多歲眼花腦鈍的老人,每日孜孜矻矻校書不輟,令人敬佩。正是由于向朗這樣的??奔宜兜男羷冢攀谷A夏文明薪火相傳,才使流傳至今的許多古籍可識可讀。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向朗將自己藏書對外開放,并循循誘導好學之士,普及文化,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私人藏書家對讀者開放和利用藏書之先河,其所為今人尚難以做到。從傳承文化角度講,這體現(xiàn)了人間大愛。正緣于此,其藏書、校書、開放藏書事跡,被首載正史中,以示宣贊。
向朗開放自己的藏書供人閱讀,此后不久,更有范蔚不僅開放己藏,而且還為前來的好學者提供衣食,讓他們安心學習。范蔚(生卒年不詳)是西晉吳郡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父范平,博覽群籍,深究百家;父范泉,以精研儒學顯名于時。范蔚藏書助讀之事跡,據(jù)《晉書》本傳記載:“家世好學,有書七千余卷,遠近來讀者恒有百余人,蔚為辦衣食。”范蔚作為一位1700多年前的私藏家,思想開明,樂于敞開自己藏書,襄助好學之士,并且為貧者籌辦衣食,盡顯人文情懷,誠宜頌之。
鄭隱(?—302)是西晉人,字思遠。早年為儒生,明《五經(jīng)》。晚年好道學,師從道家葛玄,信奉道教。道教乃中國土生土長之宗教,發(fā)軔于漢末,以老子《道德經(jīng)》為教義,以清凈修煉、化羽成仙為宗旨。鄭隱很博學,除《五經(jīng)》之外還精研九宮、三奇、推步、天文、河洛、讖記、律歷、候緯之術(shù)。
惠帝時,他感世道將亂,帶弟子五十余人隱居山中,授徒煉丹。年逾八旬,體力充沛,健步如飛。他是最早搜求道書的藏者,據(jù)其門徒葛洪在《抱樸子·遐覽》中記載:
余晚充鄭君門人,請見方書……先以道家訓教戒書不要者近百卷,稍稍示余……又許漸得短書縑素所寫者,積年之中,合集所見,當出二百許卷……他書雖不具得,皆疏其名,今將為子說之,后生好書者,可以廣索也。
意即葛洪晚歲為鄭隱門徒,請求閱覽方術(shù)之書,鄭隱先讓他看了近百卷非經(jīng)典之道書,又許諾他閱讀寫于縑帛上之小說雜記,一年下來有二百多卷,它書雖未盡閱而逐條錄出書名,為葛洪講解,說你們?nèi)绻埠茫梢园磮D索驥。隨后,鄭隱列出道經(jīng)數(shù)百種1200余卷,這是最早的道經(jīng)書目,當時道教剛開始流行,鄭隱就有如此之多,可見鄭隱藏道書既有簡策又有帛書,十分豐富,為后世編輯《道藏》奠定了基礎(chǔ)。
沈驎士(419—503)是南朝齊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字云禎?!赌淆R書》《南史》有傳。父親做過縣官,早亡,家中貧窮。驎士好學不倦,常懷書而耕,挾琴采薪,織簾(竹簾)誦書,手口不停。早年他苦于可找到的書很少,于是就到京師游學,通讀了經(jīng)史子集各類書籍,從而學識廣博。后來他絕意仕進,隱居山中,講學授徒。其藏書動人事跡,據(jù)《南齊書》本傳記載:
驎士負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終老。篤學不倦,遭火,燒書數(shù)千卷,驎士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明,手以反故抄寫,火下細書,復成二三千卷,滿數(shù)十篋……著《周易兩系》《莊子內(nèi)篇訓》,注《易經(jīng)》《禮記》《春秋》《尚書》《論語》《孝經(jīng)》《喪服》《老子要略》數(shù)十卷,《文集》六卷。
引文大意,驎士在山里獨自砍柴打水,因缺糧兩天和成一天用飯,但依然好學不倦,至死不改操守。一日,宅院著火,積攢多年的藏書數(shù)千卷被焚毀,此時他已年過八十,然耳聰目明,他沒有灰心,不顧年事已高,以頑強毅力將舊紙翻轉(zhuǎn)使用重抄書籍,在篝火下小字抄寫,又抄成二三千卷,盛滿幾十個竹箱。正因為他如此嗜書好學,才卓有成就,著有《周易兩系》《莊子內(nèi)篇訓》二書,并注釋了《易經(jīng)》《禮記》《春秋》《尚書》《論語》《孝經(jīng)》《喪服》《老子要略》等數(shù)十卷,《文集》六卷。驎士老邁年高,其好學、抄書、著述之毅力和精神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褚淵(435—482)是南朝齊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字彥回?!赌淆R書》《南史》有傳。祖父、父親皆為劉宋官員。褚淵年少時名聲極佳,故皇帝將女兒許配于他,官拜駙馬都尉,因能撰文探研,再任著作郎官。《南齊書》本傳記他父親死后,兄弟分居異爨,“淵推財與弟,唯取書數(shù)千卷”,即褚淵兄弟分家產(chǎn)時,他將家財留給弟弟,自己僅要了數(shù)千卷圖書,他生活或許較為殷實,于是更注重精神修養(yǎng),如此也反映了他的思想境界。
崔慰祖 (465—499) 是南朝齊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字悅宗。《南齊書》《南史》有傳。他父親曾擔任梁州刺史,遺產(chǎn)累積千萬,慰祖沒有獨享,而全都散發(fā)給了族人,并將放債契約盡焚之,以示放棄。明帝建武(494—498)年間,慰祖與另一著名學者劉孝標二人并稱碩學,沈約、謝朏時之文杰,也曾向他問地理之學,慰祖所答精細有據(jù),一座敬服。據(jù)《南齊書》本傳記載:
(慰祖)好學,聚書至萬卷,鄰里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shù)十袠,慰祖親自取與,未常為辭。
慰祖藏書至萬卷,這在當時藏量是巨大的,時之書籍乃紙質(zhì)卷軸形式,術(shù)語“卷軸裝”,庋藏、檢尋皆不方便,鄰里好學少年前來借閱,每日都要借數(shù)十卷,他躬親翻檢,找到后又親自給予,從未婉言拒絕。慰祖嗜書乃書之大幸,他肯將書借與他人閱讀,乃鄰人之大幸,其潤人淑世之高尚行為,今人恐也難以做到,實屬難得。
陸澄(425—494)是南朝齊吳郡吳(今江蘇蘇州)人,字彥淵?!赌淆R書》《南史》有傳。祖父陸邵曾任臨海太守,父親陸瑗任州從事。陸澄初仕為太學博士。仕宋,著作正員郎,遷御史中丞。入齊,歷官度支尚書、秘書監(jiān),領(lǐng)國子祭酒。其藏書事跡,《南齊書》本傳記載:
(陸)澄當世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書廚也?!奔叶鄩灱?,人所罕見。
這段文言是說,陸澄有當世碩學之稱,讀《易經(jīng)》三年不解其意,想要著《宋書》竟沒有成功,時人王儉戲謔他是個“書櫥”,因為他藏書多,都是世所罕見之書。又據(jù)《南史·張率傳》記載:
時陸少玄家有父(陸)澄書萬余卷,(張)率與少玄善,遂通書籍,盡讀其書。
即當時陸少玄父親陸澄有藏書一萬余卷,張率和陸少玄關(guān)系好,于是他倆互通書籍,張率將陸家藏書全讀過了,由此可見陸澄藏有萬卷之書。其實,陸澄也并非王儉所譏諷的那樣只藏書而不能著作,他的學術(shù)成果還是滿多的,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其著有《漢書注》102卷、《地理書》149卷(錄一卷)、《地理書抄》20卷、《雜傳》19卷、《述政論》13卷、《缺文》13卷。陸澄藏書豐富,自然也成就了他。
任昉(460—508)是南朝梁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北)人,字彥升?!读簳贰赌鲜贰酚袀?。父親任遙,蕭齊時擔任中散大夫官。任昉歷仕宋、齊、梁三朝,齊時他是竟陵王蕭子良的“八友”之一。梁武帝滅齊時,與沈約共主文翰,起草詔書。武帝即位,官御史中丞(負責監(jiān)察)、秘書監(jiān)(管理國家藏書最高官)。其藏書事跡,據(jù)《梁書》本傳記載:
自齊永元以來,秘閣四部,篇卷紛雜,昉手自讎校,由是篇目定焉……昉墳籍無所不見,家雖貧,聚書至萬余卷,率多異本。昉卒后,高祖使學士賀縱共沈約勘其書目,官所無者,就昉家取之。昉所著文章數(shù)十萬言,盛行于世。
這段文言大意是,自齊朝永元(499)年以來,國家所藏經(jīng)史子集四部書篇卷紛繁雜亂,任昉學問博洽,親自整理校讎,之后篇目始定。任昉博覽群書,家中雖窮,依然廣求書籍達萬卷之多,而且有許多珍貴的本子,他死后,梁高祖蕭衍派學士賀縱和沈約到他家核對書目,凡是政府未有之藏書,就從他家取走。任昉所著文章數(shù)十萬言,盛行于世。
任昉一生與書籍打交道,家雖貧而嗜書如命,所藏多為精校全本,與流行的有異,且編有自己的藏書目錄,去世后還提供給官府部分藏書,其對私藏和官藏均作出了貢獻。
沈約(441—513)是南朝梁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字休文?!读簳贰赌鲜贰酚袀鳌W娓干蛄肿?,曾任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做過淮南太守,后被處死。沈約幼遭家難,流寓孤貧,篤志好學,晝夜不倦,他博通群籍,善于屬文,歷仕宋、齊、梁三朝,高才博洽,著名的《文心雕龍》就是經(jīng)沈約推薦而名揚四海的。他的藏書事跡,據(jù)《梁書》本傳記載:
(沈約)好墳籍,聚書至二萬卷,京師莫比……所著《晉書》百一十卷,《宋書》百卷,《齊紀》二十卷,《高祖紀》十四卷,《邇言》十卷,《謚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皆行于世。又撰《四聲譜》。
沈氏乃世家大族,沈約伯父沈亮(404—450)就很有文采,因為官清廉而獲皇帝賜書二千卷(《宋書·自序》)。沈約少有大志,天資聰慧,父遇難促其刻苦力學,藏書、讀書、著書使其博學名高,深得梁武帝賞識,終于實現(xiàn)其理想??上渲龃蠖嗤鲐?,今僅存《宋書》100卷,成為二十四史之一,是他對歷史的最大貢獻。
(作者系南開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