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清代 “ 杜詩”學 評判與討論
杜甫詩歌存在的意義,不只在于流芳百世的1400 多首詩歌本身的價值,更在于唐代之后各朝詩人、學者對其的稱譽、批評所激發(fā)出來的理論火花,這些研究成果在青史名冊上散發(fā)著璀璨的光芒。正如宇文所安所說:“在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中,杜甫幾乎超越了評判,因為正像莎士比亞在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中,他的文學成就本身就已成為文學標準的歷史構成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鼻宕妼W流派迭出不窮,“唐宋之爭”如火如荼。清朝對“杜詩”的評論是詩學史上最令人矚目的壯觀景象,不同詩學流派之間相互的評判和討論,映射了卓越的時代風貌和審美思潮。清代學者通過詩歌評點、選評、創(chuàng)作、注寫專論等方式論“杜”,不僅讓后世讀者對“杜詩”的史學價值、情感思想、藝術表現(xiàn)、詩史地位等方面有更深刻、全面的認識,而且評論“杜詩”的過程也是學者本身闡述詩學主張、構建詩學體系的過程。
一、杜甫詩歌的研究概況
杜甫,中國史上最莊嚴、最燦爛的一道風景線,其價值態(tài)度、道德修養(yǎng)、人生信仰、人格品質等均是儒家文化的代表,詩詞文賦更是有力又尖銳的武器,直指人們的深層心理,在詩歌史上留下“一筆丹青”,為文學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杜甫不僅是詩體類型的集大成者,更開創(chuàng)了“以詩論詩”的盛大局面,留下了數(shù)不勝數(shù)、感人肺腑的篇章,同時成了繼李白之后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偉大詩人。因此,后世關于杜甫詩歌的研究源源不斷,宋代后逐漸成為一門專學——“杜詩學”。這一概念,首次在金代詩人元好問的《杜詩學引》一文中出現(xiàn),其大概解釋為:“杜詩”專注有七十余家,“我”觀其詩,感受到天地元氣,仿佛面對大江大河,波瀾壯闊之意洶涌而來,浩浩蕩蕩,無有邊際。而為“杜詩”作注者,筆法高超,潤色有佳,“我”因見其內容忽然想為書籍提一名字,名曰《杜詩學》。元好問所界定的“杜詩學”包括注“杜”、學“杜”、論“杜”、杜甫的傳志和年譜等內容。在“杜詩學”的概念出現(xiàn)之前,為“杜詩學”研究已經(jīng)客觀存在。晚唐,“杜詩”開始受到重視,受其影響,當時詩風明顯發(fā)生轉變;宋代是“杜詩”研究的第一個高潮點,“杜詩”的典范地位被確立,出現(xiàn)了“學杜詩”的文學潮流,杜甫“詩圣”之桂冠,為“杜詩”作注蔚然成風,達到了“千家注杜”的盛大局面;元明時期,作為過渡,承接著理論與實踐的高峰,元人極力推尊杜甫,以推動宗唐的古詩風的形成;明清則出現(xiàn)了“學杜”詩派,例如臺閣體、竟陵派、前后七子等。明代的詩文評論得以大力發(fā)展,為清代奠定了最為牢固的理論基礎;清代,是第二個“杜詩學”的高峰期,是“杜詩”研究的集大成時代,名家輩出,注本繁復,資料浩瀚如煙。
王國維在談到整個清代學術史時認為有三個階段的變化:“國初,一變也;乾嘉,一變也;道咸以降,一變也?!闭麄€清代的“杜詩學”可以大致分三個階段,各個階段的側重點不盡相同。第一,清初。清初主要是“杜詩”集注的創(chuàng)作,保存至今的很多優(yōu)秀版本大都來源于此時,例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注作錢謙益的《錢注杜詩》、仇兆鰲的《杜詩詳注》、李長祥的《杜詩編年》等,不僅有大量注本,還有各式各樣的杜甫律詩選本、注本、研究散作,值得一提的有《錢注杜詩》,作者采用“以詩證史”“以史證詩”“詩史互證”的注釋方法,在其深厚的歷史知識基礎上,對之前注本中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了修正和澄清。另外《杜詩詳注》也是“杜詩”注的無價之寶,仇兆鰲歷經(jīng)三十余年,對“杜詩”進行編年、注詞、釋義、說明等,廣征博引,收集數(shù)家評論,融集注、注評為一體,成為“杜詩學”最完備的資料。第二,乾嘉時期。除了注作的余波,還誕生了無數(shù)詩學理論家,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論主張,比如沈德潛的《杜詩偶評》、翁方綱的《石洲詩話》、袁枚的《隨園詩話》等。詩論方面,主要是沈德潛的“格調說”、翁方綱的“肌理說”以及袁枚的“性靈說”,他們從自己的詩學理論基礎上對杜甫及“杜詩”進行了詮釋,為建構詩學理論張目,構成了清中期“杜詩”批評的重要內容。第三,晚晴時期。因為這個時期清代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外憂內患的背景之下,“杜詩學”逐漸走向對杜甫詩歌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進一步產生了對“詩史”的探索討論。“杜詩”在評判上呈現(xiàn)出詩話形式的趨勢,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闡釋說明和歸納。這一階段,考據(jù)學風盛行,訓詁風氣逐漸隱退。隨之而來的追求思辨的學風也在“杜詩”研究上有所體現(xiàn),傳統(tǒng)解詞釋義、箋注考證等方式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詩話“杜詩”主要有劉熙載的《藝概》、劉鳳誥的《杜工部詩話》、方東樹的《昭昧詹言》和潘德輿的《養(yǎng)一齋李杜詩話》。杜甫的愛國忠君思想一直被當作典范,晚晴因遭遇到西方意識的入侵,所以這一段的“杜詩”評判側重于思想情感的表達。
以上為清代對杜甫詩歌研究討論的大致情況,不同時期各有側重點,不過,清代是“杜詩學”研究最為豐碩的時代,無須質疑。清代作為學術集大成的時代,治“杜”學者綜合運用詩學、史學、經(jīng)學、考據(jù)等多種方法,從不同側面對杜甫及“杜詩”做出了全面的解讀,體現(xiàn)了有清一代學術集大成的特點,豐富了“杜詩”研究的方法,完整揭示了“杜詩”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內涵,表明了有清一代對“杜詩”的全面、深刻、透徹的研究。
二、清代杜甫詩歌的批判討論
(一)王夫之對“杜詩”的情感批判
王夫之“是清初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和唯物主義哲學家,而且也是清初,以至整個中國美學思想史上最杰出的美學家之一”。除推崇“杜詩”為主流之外,還一直夾雜著與之相悖的聲音,比如,宋代楊億諷刺杜甫為“村夫子”,明代楊慎質疑“詩史說”。而清代王夫之更甚,扛起貶杜揚李的“大旗”。第一,反對“詩史說”。王夫之認為“詩史有別”,詩歌具有跳躍性,用以抒發(fā)強烈的情感,而“史書”的第一要務是嚴謹客觀,史用來記行、記言。兩者在語言方面也有不同要求,如果“以史入詩”,詩歌的抒情性則不復存在。古時作詩是用來唱的,王夫之一直以來崇尚“詩歌一體”的審美特征,在他看來,詩歌獨具特色的內在品質就是“音樂性”。將人物、事件等記錄在詩歌內,“以詩為史”,則會大大破壞詩的音樂性并影響其美感。第二,批評“杜詩”是“荒誕言志”。王夫之對“杜詩”表現(xiàn)出的啼饑叫寒、望門求想之類的情感,表達了嚴厲的不滿和批評。他認為杜甫在詩歌中抒發(fā)“貨財之不給,居食之不腆,妻妾之奉不諧,游乞之求未厭”等物質不能滿足的憤懣之情,是厚顏不知廉恥,實屬荒謬。王夫之之所以評判杜甫的此類具有現(xiàn)實主義價值的詩歌,是因為他對詩歌所應包含的價值取向和情感道德有自己的評批原則和主張。他提出:“貞亦情也,淫亦情也。”“淫情”不是男女之情,而是情感不加克制地流淌,毫無抑制地抒發(fā)。王夫之看重詩歌的言志達情,不是私意小欲。他所言“私意”“小欲”是對物質、聲色的追求,以及沒有達到滿足的怨懟之情。因此,王夫之對杜甫在詩歌中表達廣闊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情感表示不滿,尤其對記敘杜甫自己悲慘生活遭遇的作品非常反感。
(二)王士禛對“杜詩”的藝術批評
王士禛,字子真,號漁洋山人,是清代著名理論家、詩人、思想家。其提出的“神韻說”不僅為詩詞文賦提供了新的理解方法,更為詩學理論畫上了濃厚的一筆?!吧耥嵳f”并沒有解釋詩歌應該怎樣創(chuàng)作才能達到“神”“韻”皆備的境界,也無明確的概念。王漁洋贊揚“清遠”,清為內涵,脫俗清明、雅靜清新;“遠”為意義,悠長深遠、飄然高超。然而杜甫賦予古詩“世間俗世”的含義,將家長里短、平?,嵤聦懹谠姼鑳?。王漁洋認為其詩歌少內涵,乏“神韻”,毫無靈動悠遠的意境,實屬“俗詞常語”。總結來看,王士禛對“杜詩”的批判有三個方面。第一,題材和語言過俗?!吧耥嵳f”推崇語言含的蓄美、詩體的莊嚴古雅、題材的清新脫俗。王士禛多流連于歌舞盛宴之歡,安享盛世太平,身世環(huán)境完全不同于杜甫,因此詩作多表達盛世景象,追求語言技術上的華麗炫美、巧工奪目,精細琢磨遣詞用語。“杜詩”以現(xiàn)實主義詩歌聞名,免不了生活雜事和對“世事無常”的情感表達。杜甫深入現(xiàn)實生活,用平常俚語加以記錄,更甚者走向極端——“粗鄙爛俗”,這在王士禛看來就是“俗不可耐”。第二,以議論為詩。雖說韓愈、白居易后來提出了“以文為詩”,但是“杜詩”早已表現(xiàn)出以議論為詩的傾向。以文賦筆法、散文手法融詩歌于一體的變現(xiàn)手法,引起王士禛強烈的不滿。他批判杜甫詩歌的語言散文化、碎片化,缺乏詩語“一字千金”之美。他的弟子翁方綱曾說:“先生又不喜多作刻畫體物語……是故‘蓬萊之女‘倒影瀟湘之篇,吾未敢輒舉之?!钡谌?,煩瑣冗長。杜甫詩歌由傳統(tǒng)的“擇優(yōu)善入、婉而多風”變化成“篇幅恢弘,縱橫鋪張”,篇幅字數(shù)累累,多用鋪敘手法;即使是抒情,也追求酣暢淋漓、痛快至極?!栋税г姟纷钊唛L繁雜,不成章句,亦多囈語,實乃不可解之詩。對此,王士禛專門寫文加以批評,實在不提倡如此煩瑣冗長的詩作。
三、清代杜甫詩歌的贊揚評論
(一)錢謙益對“杜詩”的推崇
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清初著名學者、詩人,反對復古派的代表人物,因創(chuàng)作“虞山詩派”,被推稱為虞山先生。他繼承了杜甫的許多詩歌理論,并將其“轉益多師”的創(chuàng)作思想內化于心,廣泛地學習其詩歌創(chuàng)作。堅守“李杜為宗”,襲承蘇軾、陸游等千家集一身之所長,才氣縱橫,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錢謙益對于“杜詩”的贊揚,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肯定“詩史”特質。他在作“杜詩”注集中極度肯定了杜詩的“詩史”的價值,并且也用歷史的眼光去斟酌、考量“杜詩”中歷史的真實性。身為歷史學家的他,有著極高的歷史學識和史學修養(yǎng)。嚴格按照歷史發(fā)展的真實性,嚴謹又認真地對比“杜詩”與歷史、前人的箋注,修正了龐大可觀的錯誤。錢謙益的詩集佳作發(fā)揚“杜詩”的“詩史”精神,時事入詩,反映歷史變化和人間疾苦,現(xiàn)實主義特點強烈。如流芳百世的組詩《后秋興八首》,主線是鄭成功進攻南京的戰(zhàn)爭,詳細記錄了這一事件的發(fā)展進程。其中又穿插著他與柳如是的愛情故事,以及對周圍環(huán)境的所見、所聞、所感?!段骱s感二十首》敘寫歷史上波光粼粼、美不勝收的西湖與今時“禾黎叢殘似石頭”的戰(zhàn)后殘景,感嘆世事無常,今非昔比,表達了其深深的故國之思,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其二,贊許其結構律法?!岸旁姟苯Y構宏達,氣勢雄魄,連接天地之勢,跨越山川豪邁,抒發(fā)感天動地之情。錢謙益贊揚“杜詩”結構無邊,生機勃勃,充滿陽剛血氣,激起心中無限風浪?!岸旁姟逼哐月稍娂矣鲬魰?,古今堪稱第一人。錢謙益欣賞“杜詩”的律法,并且積極學習與吸收。
(二)沈德潛對“杜詩”的崇尚
沈德潛,字確士,號歸愚,別號峴山。沈德潛論詩主張“格調說”,推崇溫柔敦厚。其“杜詩學”的思想主要寫于《杜詩偶評》《說詩晬語》和《唐詩別裁集》中?!案裾{”的內涵有兩個:一指詩歌體制的聲律,二指詩歌的藝術風貌。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詩歌都具備各自的體制聲律和藝術風貌。沈德潛格調說的核心理念是“溫柔敦厚”。杜甫以其愛國忠君、心系百姓、胸懷天下的理想人格和技法高超、境界幽遠的語言藝術成為沈德潛內心追求的模范。其一,贊揚詩歌情感。他認為詩歌的宗旨內涵關乎性情,要想達到溫柔敦厚,詩人需要保持性格中的“真”和“正”,而杜甫忠君愛國的思想恰是如此。評價“杜詩”,他注重突出強調杜甫心懷天下蒼生、憂國憂民、關注現(xiàn)實的情懷。對杜甫獻身江山社稷,“一飯未嘗忘君”的思想給予高度的贊許和評價,肯定“杜詩”在整個詩歌史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沈德潛善把杜甫的人品和詩品結合起來,在評論欣賞“杜詩”時將詩歌之“意”,或其胸襟性情,放在第一要位,審視其是否“意正”“溫柔敦厚”。其二,詩法別具匠心。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論詩法云:“其用工有三:曰起結,曰句法,曰字眼?!鄙虻聺摰摹霸姺ā闭摚饕冈姼枳?、句、章等結構和詩歌體制形式上的律法規(guī)則。杜甫作詩追求“語出驚人”的美學理想,其詩歌煉字之準確、精工常被后人夸贊。沈德潛在評價《江南逢李龜年》中的著名詩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時說:“凄涼深婉之意全見‘又字?!彼u點杜甫律詩句法“別開生面,出類拔萃”,倒裝運用游刃有余,自然和諧,完全看不出雕琢痕跡。
四、結語
不僅杜甫詩歌包含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歷史深度具有研究價值,后人對“杜詩”的箋注也有寶貴的研究意義。清朝是“杜詩”評論的高峰期,點評注本、主張詩話層出不窮。清代三個階段的“杜詩”研討各有特點,清初注重注本,清中提出理論,清末重點挖掘“杜詩”精神。無論哪個時期,學者們的討論成果都可載于史冊。當然,廣為稱贊的聲音中同時也存在貶低的言論。王士禛、王夫之在杜甫詩“詩史”價值、作詩律法、結構章法等方面有所批判;而沈德潛、錢謙益等人則從各自的詩歌主張對“杜詩”褒獎有加??偠灾?,無論哪個方面,都對“杜詩”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意義。
作者:趙曉菲,碩士,鄭州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影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