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化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037)
《杜詩詳注》和清代學者的杜詩研究
趙 化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037)
《杜詩詳注》作為清代杜甫研究的集大成者在整個杜甫研究領(lǐng)域地位很高,是現(xiàn)代研究杜甫及其詩歌的學者不可或缺的一本參考書?!抖旁娫斪ⅰ芳甲C研究和文學評論為一體,綜合了這兩種對于杜甫詩歌的主要研究方法?!抖旁娫斪ⅰ芬粫窃谇宕w研究杜甫熱的基礎(chǔ)上完成的。本文考察了早期清代的杜甫研究概況,并指出了《杜詩詳注》一書的獨特價值。
杜甫 杜詩版本 《杜詩詳注》
對杜甫詩歌的文學批評并非清人首創(chuàng),其發(fā)源遠早于清代。在宋代學者對杜甫的生平有了系統(tǒng)的研究、對其詩歌詳加考定后,對杜詩的文學批評就興起了,學者們紛紛開始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評論杜甫的詩歌藝術(shù)上?,F(xiàn)存最早的這類研究要數(shù)生活于宋元之交的學者劉辰翁(1232-1297)的大作《劉須溪批點杜詩》。這部二十卷的杜詩研究后來被高楚芳重新編定,與早年的千家本編輯在一起成了一部二十卷的《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①。這類批點杜詩成了元明之際杜甫研究的主流,涌現(xiàn)了一大批評點杜詩的版本,但遺憾的是這些研究中沒有一部書對杜甫或其詩歌的研究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這種杜詩研究的衰微景象在明末清初的學者王嗣奭(1565-1648)撰寫的《杜臆》那里首先得到了改觀。王嗣奭于明朝末年的大亂之世以“以意逆志”的方法研究杜甫,并開始把他讀杜詩的感受編輯成書。在經(jīng)歷過明末的天下大亂之后,王嗣奭深覺與杜甫當年經(jīng)歷安史之亂有共通之處,這種相似的人生體驗最終幫助他更好地理解杜詩。盡管《杜臆》的大部分在明朝徹底覆滅前已經(jīng)寫就,但是這部著作不僅與元明研究杜甫的路數(shù)大相徑庭,而且對清代的杜詩研究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比如,仇兆鰲就把王嗣奭的大部分評論和批點編入了他那部呈閱御覽的《杜詩詳注》中。因此,與其說《杜臆》是明末研究杜甫的余續(xù),不如將它認作是清朝研究杜詩的發(fā)端。除此以外,《杜臆》還是第一部以杜詩全集為底本的分析杜甫詩學的獨立著作。王嗣奭的那些飽含對歷史背景深入細致考察的評注通常能夠幫助讀者追尋杜甫的人生足跡。
除了王嗣奭在點評杜詩上的努力外,清朝初年的學術(shù)界更流行樸學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對杜甫詩集這種經(jīng)典的著作。錢謙益和朱鶴齡的杜詩研究就是考證文本的范例。由于深受當時的樸學影響,這兩位學者都把注意力又放回對杜詩中典故、人名和地名的注釋及對杜詩中相應歷史事件的考證上。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錢謙益把朱鶴齡專門聘請到家中研習杜詩,他們兩位曾經(jīng)一起研究各種不同的杜詩版本及注釋,并且時常交換意見。曾出任順治朝禮部侍郎的錢謙益在短暫地在朝為官一段時間后就退隱在常熟的家中,以閉門收集各種善本孤本書籍自適。錢謙益對杜詩的校訂始于1633年終于1663年。除了那些流行的杜詩版本,比如王洙本、蔡夢弼本等外,錢謙益還選擇了吳若1113年付梓的宋本作為底本。吳若在本子中并沒有作任何注釋,而且把杜詩按照古近體分章別類。因為注意到吳若本缺乏年代順序這一特征,錢謙益在編訂自己的本子時特別注意校對杜詩中相應的歷史事件,事實上他確實修訂了不少杜詩編年上的訛誤。
和錢謙益的本子有緊密關(guān)系的另一個杜詩版本是朱鶴齡的《輯注杜工部集》。作為錢謙益的朋友朱鶴齡在1655年到1657年間曾經(jīng)從錢那里借閱過很多注釋宋本杜詩。然而,與錢謙益的選擇不同,朱鶴齡最終選用蔡夢弼的本子為注釋底本。朱鶴齡的本子不僅繼承了宋代學者對杜詩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以對杜詩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和地理位置的精確考證及以對前代注釋的仔細校訂為特色的文本研究影響了很多清代后來的版本。仇兆鰲的《杜詩詳注》和楊倫的《杜詩鏡銓》就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朱鶴齡的研究②。這在楊倫那里尤為突出。楊倫把朱鶴齡的本子當做注釋的底本,其中只有少數(shù)幾條是依照其他學者,諸如仇兆鰲、王士禛和何焯的本子加以修訂。錢謙益和朱鶴齡的本子分別在1667年和1670年相繼出版。這兩個杜詩版本奠定了清代杜甫研究的基礎(chǔ)。
但是,真正代表清代點評杜詩的本子直到張溍的《讀書堂杜工部詩集注解》于1698年出版才真正出現(xiàn)。避開了對杜詩中典故、地名和那些不同文本的差異的注解,張溍的杜詩本子是以評點解釋杜甫詩歌為主要特色的。③不同于錢謙益和朱鶴齡的考證學的發(fā)放,張溍把精力全部放在了對杜甫詩歌的文學批評上。他的評論往往可以讀作是簡短的詩歌評論,從中讀者能夠很快理解杜甫的詩歌語言。
楊倫的《杜詩鏡銓》是清代學術(shù)史上最后一部關(guān)于杜詩的重要作品。正式出版于1791年的這個杜詩版本以其選擇性的批注聞名于世,這點與仇兆鰲的《杜詩詳注》務求窮盡的方法形成了鮮明對比。楊倫對于注釋的選擇是以更好地滿足讀者對杜詩中典故的更易理解、對那些地名的更好認定,以及對杜甫詩歌藝術(shù)的更佳欣賞為目的的。在楊倫的《杜詩鏡銓》之后,大概出現(xiàn)了三十余種杜詩版本,但是其中再沒有一本對杜詩研究作出過巨大貢獻。
在現(xiàn)存的杜詩版本中,仇兆鰲的《杜詩詳注》對于研究者來說是最無可取代的一個版本,也是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抖旁娫斪ⅰ凡粌H包含最全的前代注釋,而且加上了仇兆鰲個人對杜甫詩學的研究。仇兆鰲所采用的方法正是由顧炎武和黃宗羲及那個時代的很多其他著名學者創(chuàng)造的樸學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所提倡的訓詁的認真細致為準確地解讀杜甫的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選擇的那些注釋來自于他之前的宋代和清代學者的重要杜詩版本。這些注釋包括來自一些在當時被忽略的注家的著作。編著了《黃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集》的黃鶴在《杜詩詳注》中被引用了884次,朱鶴齡被引用了751次,而作為清代著名語言學家的黃生④被引用了367次。被引用最多的著作是王嗣奭的 《杜臆》,被引用了1075次。由于《杜臆》流傳不廣,大多數(shù)清代學者的杜詩版本都沒有引用王嗣奭,仇兆鰲的《杜詩詳注》恰恰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在選擇引用哪些注釋上,仇兆鰲對杜詩和前代文本的互文性給予了很大關(guān)注。他經(jīng)常指出那些平行文本,包括杜甫的用典和戲仿。盡管仇兆鰲并沒有把這些平行文本分成不同的類別,他對這些平行文本的引用對于后來的學者研究前代作家對杜詩的影響提供了極大方便。
《杜詩詳注》的重要意義在于仇兆鰲對于杜詩音韻學的研究,在由復旦大學圖書館保存的清木刻版《杜詩詳注》的封皮頁上清楚地寫著“史官仇兆鰲誦習”,說明仇在研究杜詩時經(jīng)常誦讀其詩。可能正是由于仇兆鰲的誦習習慣,他最終決定重構(gòu)很多詞語的唐音。他在書中提供了4360個韻腳、多音字和罕見字的語音信息⑤。除此以外,他還創(chuàng)造了一套可以標識聲調(diào)不同的多音字不同意思的符號。據(jù)統(tǒng)計,錢謙益的版本只有83個注釋是關(guān)于語音的,王嗣奭的版本則更少。和清代這些早期的版本相較,仇兆鰲是清代第一個對杜詩的音韻學系統(tǒng)關(guān)注如此之多的學者。
由于《杜詩詳注》廣泛地保存了從宋代到清代早期的注釋,仇兆鰲不僅在文學史的背景下提供了一個研究杜甫詩歌技巧的友好的文本,而且他的版本對于追尋前代研究杜甫的軌跡也非常有價值。假如只有一個版本可以用來研究杜甫的詩歌,《杜詩詳注》毫無疑問應該就是學者們選擇的版本。盡管其他版本,比如錢謙益、蒲起龍和楊倫的著作都對杜詩研究作出過特殊貢獻,但是沒有一個版本可以替代《杜詩詳注》中的廣泛而精細的注釋。
注釋:
①高楚芳重新編定了劉辰翁的本子,并在自己的研究基礎(chǔ)上編定了自己的版本。他的版本在元朝被重印數(shù)次,成為當時最流行的杜詩版本。見洪業(yè),《杜詩引得》序,《杜詩引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2-33.
②關(guān)于朱鶴齡的版本,見蔡錦芳.《輯注杜工部集》研究.《杜詩版本及作品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93-121.
③劉文剛.張蟳的杜甫研究.杜甫研究學刊,2009(4):48-56.
④黃生寫了一部《杜詩說》,主要研究杜甫的詩學藝術(shù)及如何從杜詩中學習作詩。關(guān)于《杜詩說》的研究,見王永環(huán),黃生《杜詩說》研究,碩士論文,西北師范大學,2006.
⑤見Kōichi,Satō佐藤浩一.“On the Phonetic Glosses in Qiu Zhao’ao’s Du shi xiang zhu:The Significance of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honetic Glosses”,Nippon-Chgokugakkai-hō,58(2006):1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