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珍
一
課堂為何不再使人幸福
讓學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讓教師享受教育的幸福,本是課堂教學的應有之義。課堂上,學生能收獲知識,享受交往與表達的快樂。教師把知識像種子一樣撒向學生,教師的思想在學生身上延續(xù),這種成就感自然能給教師帶來幸福。然而,當這些都得不到滿足時,幸福的課堂就難以實現(xiàn)了。
課堂為何不再使人幸福?
從教師的角度看,一方面,有的地方教師的工資和待遇偏低,一些教師感覺當老師沒勁頭;另一方面,有的教師在學校線性思維管理的要求下,疲于應付各種各樣的考核、名目繁多的“標準”,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鉆研教材、了解學情以及進行創(chuàng)造性教學。這樣一來,課堂就很難達到高效。很多時候,教師就像是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地往山上推石頭,石頭滾下來又推上去,推上去又滾下來……在單調又艱辛的重復中,教師的幸福感被一點點消磨掉。
從學生的角度看,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成了分數(shù)的奴隸。課堂在很多時候成了教師的“一言堂”,學生成了記錄和練習的機器,幸福感又如何產(chǎn)生?
二
幸福課堂長什么樣子
1.幸福課堂是師生共享的綠色課堂。
李鎮(zhèn)西老師在《民主與教育:一個中學教師對民主教育的思考》一書中把課堂教學內容比作“食物”,從而把課堂教學歸納為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填鴨式”。教師覺得食物對學生來說非常有營養(yǎng),于是,便不擇手段地“滿堂灌”,唯恐學生吃不飽,全然不顧學生是否有食欲,也不管學生是否會消化不良。當然,也有“高明”的教師,他會將食物先咀嚼得很細碎,然后一點一點地喂給學生。
第二種是“誘導式”。教師不是直接將食物灌輸給學生,而是把食物擺在學生面前,然后用各種美妙的言語讓學生明白眼前的食物是多么富有營養(yǎng)同時又是多么可口,以打動學生的心,激發(fā)學生的食欲,使他們垂涎三尺,最后爭先恐后地自己動手來取食物,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
第三種是“共享式”。面對美味食物,師生共同進餐,一道品嘗,而且一邊吃一邊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頤的樂趣。在共享的過程中,教師當然會以自己的行為感染、帶動學生,但更多的是和學生平等地享用,同時又平等地交流。教師不強迫學生和自己保持同樣的口味,允許學生對各種佳肴做出自己的評價。在這愉快的共享中,師生都得到滿足,都獲得營養(yǎng)。
李鎮(zhèn)西說,三種不同的教學模式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師生關系,我們今天提倡的課堂師生關系,正是第三種——共享。
師生共享,是人格的平等,是思想的平等,是情感的平等。這樣的平等,是課堂幸福的前提。
2.幸福課堂是預設生成的智慧課堂。
有位名師講過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名老師,當學生的回答與教參的標準答案不同時,就眉頭緊鎖,說:“這位同學,你坐下來再想想?!苯酉聛恚蠋熃邢乱粋€學生回答,這個學生很聰明地變換了答題的角度,與標準答案一致,老師馬上眉開眼笑:“你講得太好了!”然后,老師重重點擊鼠標,“啪”的一聲放出幻燈片上提前制作好的答案。
這樣的課堂預設過多,生成不足,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又怎么能帶給學生幸福的體驗呢?布盧姆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chǎn)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闭n堂是師生彼此對話、智慧分享和共同發(fā)展的地方,是師生共同用生命和激情去生成的,它應該是預設和生成的有機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產(chǎn)生一個個的問號或嘆號,在消除問號的過程中,老師和學生都能收獲驚喜。
3.幸福課堂是超越自我的快樂課堂。
課堂上,學生提出問題時的好奇、產(chǎn)生困惑時的迷惘、被老師點撥后的豁然開朗,體現(xiàn)了學生在老師智慧與才能的引導下的自我提升。課堂成了學生超越自我的快樂之地,教學成了讓教師心曠神怡的幸福之旅。
幸福課堂見證了師生在積極狀態(tài)下的自我感受、自我超越,見證了師生教學相長的智慧融合,見證了師生對追求幸福過程中痛苦跋涉的坦然面對。
“要想往前走,就得甩掉過去?!痹谛腋Un堂,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不斷地思考、否定、再思考,使課堂多姿多彩。在幸福課堂,學生不斷超越自我,享受著成長的充實與快樂。
三
幸福課堂的鑰匙在哪里
英國詩人布萊克說,一粒沙里看出一個世界,一朵花里看出一座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剎那里收藏。恩格斯認為,我的勞動是生活自由的表現(xiàn),因而我享受了生活的愉快。課堂教學,不僅是教師謀生的手段和學生學習的過程,它也應成為師生全面和自由發(fā)展的一種生活需要、一種精神享受。
幸福的課堂是一種追求、一種意識、一種渴望,更是一種信念。有了這種信念,我們就能有行動的勇氣。
那么,幸福課堂的鑰匙在哪里?
1.在適時的點撥里。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密不可分。本應輕松快樂的語文課堂,因為走進了應試的怪圈,喪失了語文的自我,成了教師“一言堂”的灌輸式講座。
怎樣的語文課,才是幸福的?是學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教師積極引導,使學生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悅。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引導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讓學生在積極的思考中,享受成長的快樂、學習的快樂。
2.在人文的對話里。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有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必須與教育對象深入溝通,避免師生在精神上的分離。成功的語文課應該不斷開發(fā)學生的心智,牢固奠定他們的人文精神基礎。教師應在課堂中營造一種“對話情境”,讓自己和學生之間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這種能激活課堂、激活主體的對話不是言語上機械零碎的你來我往,更不是教師捆住學生手腳的操縱式問答,而是充分尊重學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式對話。
這種對話,是師生之間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靈的理解。教師創(chuàng)設和諧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享受人文的關懷。
3.在民主的氛圍里。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以人對人的方式對待孩子,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心中能響應我們召喚的那一隅。“我可以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維護你發(fā)言的權利。”教師要學會耐心傾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面對有爭議的話題,教師不是一錘定音下指令,而是為學生提供更寬闊的思路、更豐富的選擇。
“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的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氛圍。”羅杰斯說。教師要用語言打動學生,創(chuàng)設民主生動的課堂氛圍。老一輩人這樣形容老師:“兩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難磨一張嘴?!苯處煴磉_能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功率”。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立體感;教師幽默詩意的語言,還能化解學生學習時內心的焦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唐風余韻、流水淙淙。
4.在享受的心態(tài)里。
課堂里的幸福感可能處處都有,善于尋找和發(fā)現(xiàn)的教師才能享受幸福。會創(chuàng)造幸福的人,比尋找幸福的人更快樂。以享受的態(tài)度對待課堂,心靈就會充盈明媚的陽光,奏響和諧的旋律,體驗詩意的靈感;以享受的心情走進課堂,就會真心地愛每一個學生,就會把每一節(jié)課都精彩地演繹出來,就會感覺自己的生命在閃光……
我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改變自己的課堂。
5.在及時的肯定里。
威廉·詹姆斯認為:“人性最深層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通過課堂的學習,學生容易和教師產(chǎn)生智慧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鳴。一個好教師就像一個好獵手,時時刻刻捕捉學生的細微變化,及時地對學生的積極反應做出肯定的評價。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最細致、最艱巨的任務之一就是愛護并發(fā)展孩子的自尊感。不應當讓兒童的勞動成為徒勞無益的事——這就是優(yōu)秀教師的座右銘?!苯處熞孕蕾p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用肯定的話語鼓勵學生,能讓學生品嘗到生命成長的喜悅。
可見,創(chuàng)設幸福課堂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只要我們能蹲下身來看學生,埋下頭來提升自己,那么,明天的課堂一定會充滿鳥語花香。
(作者單位:浙江省東陽市吳寧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