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思涵
內(nèi)容摘要:接受學理論關(guān)注的重點不是文本,而是讀者、接受者對作品的感受。人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共選編了蘇軾的作品15篇,以此為例,我們探討了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讀者對蘇軾詩歌的接受原因;讀者對蘇軾古文的接受心理;讀者對蘇軾詞作的接受過程。
關(guān)鍵詞:蘇軾 蘇軾文學作品 接受美學
在中國文學史重要的文學家隊伍中,蘇軾無疑是引人矚目的一個,他不僅是宋代文學的著名作家,也是一位藝術(shù)全才。在人教版教材中,一共有其作品15篇,這個數(shù)字也說明了蘇軾其人的廣泛影響。傳統(tǒng)的古代文學研究多關(guān)注作家與文本,如分析作家的生平思想,品讀作品的主題和藝術(shù)特色,而接受美學注重讀者,關(guān)注的是讀者對作品的接受情況,然后以此反觀作品的魅力。在接受學看來,從一定程度上說,讀者對作品應(yīng)有決定作用,因為作品的流傳離不開讀者的認可。我們通過教材中蘇軾的詩歌、古文和詞作,從接受學的角度來解析其獨特價值。
一.讀者對蘇軾詩歌的接受原因
接受美學是于20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聯(lián)邦德國出現(xiàn)的美學思潮,姚斯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特別注重讀者對作品的接受,認為作品的連續(xù)性只有通過讀者這一媒介的調(diào)節(jié),才能實現(xiàn)價值。在人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的15篇蘇軾作品中,共有詩歌5首,分別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惠崇春江曉景》《贈劉景文》《飲湖上初晴后雨》和《題西林壁》。讀者接受蘇軾的詩歌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寓意深刻,書寫?yīng)毺氐娜松惺?/p>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輾轉(zhuǎn)各地,眼界開闊,思維活躍,詩歌內(nèi)容十分豐富。他的寫景抒懷詩尤其體現(xiàn)了鮮明的個性,彰顯了獨特的氣質(zhì)。作為清代的一位接受者,趙翼認為:“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盵1]如《贈劉景文》,當文人接受這類詩歌時,看到的不僅是一年四季動人的景色,而且會感受到蘇軾對生活的熱情,對友人的勸勉之意,從而有所感悟和啟發(fā),積極地面對生活。此外,教師和學生也是接受群體的重要部分,在學習本詩時,小學生在課堂上傾聽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讀,通俗易懂地講解,看到幻燈片播放的畫面,會不知不覺融入到“菊殘猶有傲霜枝”的優(yōu)美意境中,從而理解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又如《題西林壁》,詩歌從多個角度描繪了廬山的秀美景色,并從中體悟哲理,內(nèi)涵豐富,耐人尋味。蘇軾所說“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用來形容此詩正合適。再如《惠崇春江晚景》這首題畫詩,從接受者來看,詩歌內(nèi)容活潑生動,“春江水暖鴨先知”有人生體驗在其中,讀來輕松愉悅,頗有心得。此外,詩歌中的“竹”是君子人格的代表,與士人的正直品格相符,蘇軾又喜愛畫竹,因此他的詩能被廣大文人墨客所接受?!爱嬛芯跋笊鷻C勃發(fā),情趣盎然,成功地烘染出畫中的神韻和畫外的意蘊?!盵2]這也表明了蘇軾的詩歌新穎獨特,寓意深刻,正是由于這一特點,他的的詩歌更易打動歷代的讀者而流傳后世。
(二)想象新奇,體現(xiàn)文人的趣味才思
接受美學包括聯(lián)想模式,其特點是觀眾通過自己的聯(lián)想,與其他參與者一同共享歡樂。接受者在閱讀作品時,會通過聯(lián)想、想象來理解作品的意蘊。蘇軾詩筆不凡,善于描寫,能夠從生活片斷、自然景物中有所感悟,詩歌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如《飲湖上初晴后雨》,詩句想象新奇,比喻出色,有奇思妙想。劉乃昌先生認為,詩人用“西施”這個絕代佳人來形容西湖,體現(xiàn)了西湖勝景的佳妙無雙,給讀者留下藝術(shù)聯(lián)想的余地。[3]另外,女性讀者也是蘇軾作品的接受者,當讀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二句,會自然地聯(lián)想到她們梳妝打扮的日常生活,因而倍覺親切,樂于接受。蘇軾才氣過人,詩中有文人的典雅之氣,又直抒性情。再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讀書人作為接受者,不僅會被詩中“白雨跳珠”、“卷地風來”的動人之景所陶醉,也會為其豁達心態(tài)所感染。另外,蘇軾作為詩歌的大家,不少文人欣然接受其詩,也是要學習他寫詩的筆法技巧,努力使自己的詩文增色。
蘇軾的詩歌數(shù)量眾多,為后人展現(xiàn)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畫卷,傳統(tǒng)的儒家文藝觀主張溫柔敦厚,追求中庸,但蘇軾卻不以為然。同時,他改變了傳統(tǒng)文學的教化功能,“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樣的詩句有幽默詼諧的風格,文人們之所以欣賞蘇子瞻這類詩歌的寫法,顯然也是其創(chuàng)新求變心聲的反映。
二.讀者對蘇軾古文的接受心理
接受美學認為,藝術(shù)作品的歷史本質(zhì)不僅在于它再現(xiàn)或表現(xiàn)的功能,而且在于它的影響之中。[4]除了詩歌,蘇軾的散文也頗具特色,影響很大。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中,共選編了蘇軾的四篇古文,分別是《書戴嵩畫牛》(六年級上)、《記承天寺夜游》(八年級上),《赤壁賦》(高一必修上冊)、《石鐘山記》(高二選擇性必修下冊)。這四部作品代表了蘇文的突出成就,文學性強,適合學生來分析閱讀。筆者認為讀者接受其文與以下兩個方面的心理因素有關(guān)。
(一)肯定其自我意識與思辨力量
蘇軾生活于北宋中后期,政治思想雖有些保守,但他為人正直,真誠處世,受到當時大多數(shù)人們的尊敬?!稌麽援嬇!肥且黄喍逃腥さ男」盼?,文章寫四川杜處士十分珍愛收藏的戴嵩的《斗牛圖》,用錦緞作畫囊,用玉作畫軸,一日晾曬書畫時,被一牧童指出了畫上的常識性錯誤,杜處士沒有不懂裝懂,責罵牧童,而是欣賞接受,笑以自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尊重事實,做事多問行家,才不會貽笑大方。當六年級的學生學習此文時,他們會覺得無論是杜處士,還是小牧童的形象都很生動,讀來妙趣橫生。也會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莫想當然。
《石鐘山記》是一篇游記性散文,但不只是描寫自然風光,也蘊含著獨立思考精神。接受群體從此文中能夠看到作者描寫山巒奇景背后的人生感受,即認真對待世事的嚴謹態(tài)度,明白任何事物只有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才能做出合理判斷的道理,這是非常寶貴的學習體會,體現(xiàn)了蘇文的思辨之美與哲理韻味?!冻啾谫x》可以說是蘇軾散文中久負盛名的一篇,文章文質(zhì)兼具,接受者在閱讀此文時,能夠觀賞到靜謐安寧的月夜之景,也能體會到作者的通達之心。有學者評論道:“蘇軾在極端失意時能處以達觀,能看到人生‘無盡的一面,仍有其積極意義?!盵5]當高一學生學習此文時,教師通過錄音的播放、圖片的展示,營造出清涼的月夜氛圍,學生在接受此文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聯(lián)想與想象,頭腦中會浮現(xiàn)曼妙的月夜風光,從而理解蘇軾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的復雜心態(tài),尤其感受到了宋代文人共有的理性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
蘇軾與莊子一樣,高揚與珍視自我,在元豐二年“烏臺詩案”的重大政治打擊之后,仍能笑對人生,令人敬服?!冻啾谫x》體現(xiàn)了士人思考人生的思想力量,文章具有文學、美學與哲學交融之美,“變與不變”的議論充滿了辯證法的思想。在本科中文專業(yè)的課堂上,老師告訴我們,傳統(tǒng)的散文家如韓愈重視“文以載道”,而東坡先生卻獨抒性靈,看重自我,文中有蘇軾儒道思想的真實矛盾。其實,他也希望如曹操一樣渴望成為“一世之雄”,但又能隨緣自適,隨遇而安,因而文中亦有佛教文化的投影。此文反映了蘇軾在仕途受阻后重新選擇人生態(tài)度的具體思考過程,應(yīng)體會他隱藏在豁達背后的心靈痛苦。換言之,是蘇軾用理性說服了感性的自己。這是大學課堂對蘇文的一種接受觀點。
(二)欣賞其語言的靈動精警之美
蘇軾的散文除了思想意蘊深刻之外,語言如行云流水,鮮活生動,富有啟發(fā)意義,給接受者以精練靈動之感。《承天寺夜游》不是寫月夜泛舟,而是月下漫步,為接受者展現(xiàn)了另一幅圖景。清代的儲欣評論此文:“仙筆也。讀之覺玉宇瓊樓,高寒澄澈?!盵6]與蘇東坡一樣懷才不遇的文人,讀來不僅會被優(yōu)美的語言所打動,而且文中的情感暗合了他們孤寂苦悶的內(nèi)心,于是自然與作者有了心靈的契合,從而認可他的散文。而作為初中生來閱讀此文,會感覺它短小精悍,易于記誦。此外,學生們通過老師的誦讀與分析,結(jié)合看到的月亮、竹子,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對“月色”“竹柏””等意象有了新的感知,對“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語言能體味其弦外之意。學生作為散文的接受者和再創(chuàng)造者,能夠感知蘇文靈動而富于變化的語言。語文教材也選則了韓愈的一些作品,如《馬說》《師說》,兩位散文大家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莊重嚴謹,一靈活通脫。蘇文有著接受美學所提及的凈化模式,即獲得非功利的審美自由,也因語言的精美自然贏得了更多讀者的青睞,這也是他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的重要原因。
三.讀者對蘇軾詞作的接受過程
姚斯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讀者”是接受美學意義上的讀者,對作品的存在有很大影響,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jīng)看出了接受者的重要性。除了詩歌和散文,蘇軾的詞作也很有名,雖然數(shù)量只有三百多首,遠不及詩文。在婉約風格之外,他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教材共選了蘇軾的6首詞作,分別為《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及《念奴嬌·赤壁懷古》,均有很高的文學和藝術(shù)價值,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一)宋代有爭議地接受
在蘇軾之前,北宋詞壇多濃艷柔美之氣,“二晏”與柳永的婉約詞比較流行。宋人俞文豹在《吹劍續(xù)錄》中記載:“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蘇軾)詞,須關(guān)西大漢,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盵7]這段對話委婉地表達了對蘇軾詞作的批評意見。宋代詞壇中,婉約詞始終占據(jù)主流,人們?nèi)宰⒅卦~的格律美、音樂美,詞的創(chuàng)作應(yīng)與音樂的曲調(diào)配合。而蘇軾以詩為詞,寫社會生活,不受格律束縛,但在當時他的詞還不能被人們廣泛接受,如陳師道認為“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也認為“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茸之詩爾”[8],顯然對蘇詞的創(chuàng)新并不贊同,認為詞應(yīng)典雅婉約,寫相思離別,不能“可歌”“協(xié)律”的詞,只不過是詩歌的變種而已。因此,宋代蘇詞的流傳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二)清代文人的基本接受
經(jīng)過元明詞創(chuàng)作的低谷,清代的詞壇走向繁榮,文人對蘇詞的評價有了提高。據(jù)文學史記載,清初詞家長調(diào)多學蘇、辛,吳偉業(yè)詞非專長,然“高者有與坡老神似處?!盵9]王士禛在《花草蒙拾》里評價《浣溪沙》句“牛衣古柳賣黃瓜”,說“非坡仙無此胸次。”清代的鄭文焯在《批校東坡樂府》里評價《定風波》:詞有“坦蕩之懷”,“以曲筆直寫胸臆?!边@些觀點說明,清人對蘇詞已經(jīng)不再存有宋代那樣的爭議。清末民初的浙江歸安人上彊村民(朱祖謀的號)編寫的《清詞三百首》,錄宋詞八十七家,選擇了蘇軾的詞作12首,也說明人們對其詞的重視程度。
(三)現(xiàn)代讀者的廣泛認可
隨著蘇詞研究的深入,研究資料的增多,其接受群體日益龐大。唐圭璋的《宋詞三百首箋注》選擇了蘇祠14首,顯然也很看重這位大才子,朱東潤這樣評價《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棗花):“詞中寫農(nóng)村初夏特有的景色,風格清新,富有生活情趣,反映作者謝雨時的愉快心情?!盵10]《念奴嬌·赤壁懷古》也贏得了當代學者的肯定:“只是追求與探索的苦悶,而不是落沒與頹廢的感傷,因此仍不失豪邁的基調(diào)和清冷的美感。”[11]接受者在閱讀此詞時,會有闊大曠達之氣,心胸開闊之感,意境比“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婉約詞更為宏闊超絕。
綜上所述,蘇軾的三種文學作品有著動人的魅力,中小學師生作為一個龐大的接受群體,在學習和體悟這些詩文時,通過聯(lián)想、想象和意會的方式,參與了作品的再創(chuàng)作,從而對這些佳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古今學者是另一個接受群體。自宋代以來,研究蘇軾成果很多,而接受美學注重接受者的觀點,從讀者的接受情況再反觀作品,也給了我們另一種認識東坡居士文學才能的視角。
參考文獻
[1][3]劉乃昌.蘇軾文學論集[M].濟南:齊魯書社,1982.4,第82頁,第62頁
[2][9]孫望,常國武.宋代文學史(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9,第246頁,第276頁
[4]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4,第19頁
[5]曾棗莊.蘇軾評傳[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6,第140頁
[6]郁賢皓.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第282頁
[7]葉嘉瑩.蘇軾詞新釋輯評(下).中國書店.2007,第1350頁
[8]徐鳳真.蘇軾詞創(chuàng)作批評的批評[J].山東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
[10]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第28頁
[11]孔凡禮.蘇軾詩詞選[M].北京:中華書局,2009.8,第2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