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華
昨晚,又夢見穿一身藍色棉布衣的婆婆了。
那件衣服,是婆婆上世紀 60 年代親手縫制的,布料是她當年在區(qū)合作社上班時買的零頭布(零頭布便宜)。衣服前后共四片,后面兩片對稱縫攏,前面兩片對稱開襟,豎領(lǐng),紐扣是由本色布條編織的“一”字形盤扣。款式頗具明清風格。這款衣服婆婆縫制了兩套,一套用來夏天穿,一套用在冬天罩棉襖。
鞋子也是婆婆自己做的。青黑色棉布或黑色燈芯絨鞋幫,千層底。婆婆一生沒有穿過皮鞋和高跟鞋,用她的話說,自己做的布鞋穿著舒服。
婆婆心靈手巧,操有一門絕妙的縫紉和納鞋的手藝,一家七八口人的衣服、鞋子都是由她親手縫制。那年,她把合作社一批批沒賣完的布頭買下來,回家后在昏暗的油燈下,一塊塊拼接、裁剪,為一家老小縫制合身漂亮的衣裳。又把家中廢舊的衣服和床單拆洗后,用米糊糊成鞋殼,再將鞋殼一層一層納成鞋底,做成大大小小的布鞋,還將一塊塊廢棄的紡織粗糙的白色包袱拼接成床單和包被。
婆婆雖然沒有文化,但在時局和是非面前總能識大體、明情理。那時,公公因工作需要在縣、區(qū)公社之間頻繁調(diào)動,根本無暇顧及家庭。婆婆一邊積極工作,一邊操持繁雜的家務;一邊照顧五個未成年的子女和年長的父親,一邊默不作聲地支持丈夫的工作。
80 年代,公公調(diào)到縣人民政府擔任副縣長,婆婆及子女又隨同搬到縣城。而婆婆家一直使用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添置的三件老式家具——五屜柜、掛衣柜、穿衣柜,上面的油漆都已脫落。床上用的床單、被單還是那年頭婆婆用包袱拼接的白色粗棉布。年邁的縫紉機彼時更是派上了新用場,婆婆將積攢下來的零頭布為孫輩們做各式衣服。公公心疼婆婆,打算買個洗衣機減輕她的家務勞動,可是婆婆堅決不同意,說,洗衣機又耗電又容易洗壞衣服。一直以來,家里的衣物都是她用那布滿皺紋的雙手搓洗的。有時,有人來找公公解決問題,無論公事還是私事,無論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婆婆總是熱情接待。若是吃飯時間,婆婆就竭力挽留。如果來者送來罐頭、煙酒、點心等禮品,婆婆堅決拒收,往往弄得來人悻悻而歸。
婆婆歷來嚴于律己,還經(jīng)常教育子女不要搞特殊化。婆婆籍貫鄂州,每次回老家探親都是帶著子女由列車到班車地來回輾轉(zhuǎn)顛簸,從不假公公的職權(quán)利用公車。那年,小姑子預產(chǎn)期臨近,婆婆放心不下要去看看。小姑子的住處離婆婆家有六七里路程,而且天色已黑,又下著雨,公公欲叫司機開車送,可是婆婆堅決反對,硬是冒雨步行過去。
90年代初,市政府大院搞建設(shè),要將幾棟老舊平房拆除,由此,婆婆家從平房搬進了樓房。一同搬進新房的除了后來買的一臺 18 寸彩電和一個冰箱,還有那臺伴隨婆婆大半輩子的縫紉機及那老掉了漆的三件舊家具(我們稱之為“傳世三寶”,這三件家具現(xiàn)在還在使用)。床上用的還是包袱布,洗衣工具仍是那雙粗糙的手。當別人問起:“你家怎么不買臺洗衣機呀?”公公總是幽默地回答:“我們家有臺永久型‘雙杠牌洗衣機?!?/p>
可是,1993年秋某晚,“雙杠牌洗衣機”因高血壓突發(fā)去世。享年,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