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林水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崩钍逋倪@首《送別》唱出了無數(shù)國人送別友人的離愁別緒。而長亭和古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符號,也在各種文學作品和繪畫作品中頻頻出現(xiàn)。
亭,源于周朝。早期具有很多功能。東漢劉熙在《釋名》中寫道:“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彼逄平?jīng)學家、訓詁學家顏師古將亭定義為“停留行旅宿食之館”,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公路服務區(qū)和賓館。秦漢時期,用車傳送文書信息稱作“傳”,步遞稱作“郵”,馬遞稱作“驛”,為驛傳設置的中途停駐站稱之“置”,為郵遞設置的中途停駐站稱作“亭”,如同現(xiàn)在的郵局和快遞中轉站。除此之外,秦漢時期的“亭”還是基層管理機構,兼有維持治安、征兵、收稅等功能。每個亭的管轄范圍因人口密度大小而不同,“稠則減,稀則曠”?!稘h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西漢共有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個,若按當時人口總數(shù)來折算,平均一千六百四十人有亭一所。亭設亭長,劉邦起事前,為泗水亭長。
古人的出行十分艱難,普通民眾陸路交通主要靠步行,那時人口密度不大,有很多荒無人煙的地方,所以每隔一段路就會有這么一座路亭,供行人歇腳、納涼、觀景、躲避惡劣天氣。因此,路亭也被稱為涼亭、茶亭、風雨亭。
路亭大多建在路邊,也有的直接騎路而建。亭的結構有敞開式,即只有框架和屋頂,四面通透;有半封閉式,即如同一個小屋,只有兩面墻,路從兩道門之間通過。建筑材料方面,有的采用竹木,有的采用磚石,頂部用瓦片覆蓋。因主要功能是供人休憩,所以亭內兩側都設有木制或石制凳子。
從風雨亭往外看古道 王林水 攝
路亭能為來往行人遮風避雨,因此建亭和修橋鋪路一樣,自古被視為積德行善之事,地方上的鄉(xiāng)紳和富戶都樂于捐資修建,各式各樣的路亭成為華夏大地上一道道獨特的風景。唐代大文豪白居易在《白孔六帖》卷九中寫道:“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蹦铣仔拧栋Ы腺x》也有“十里五里,長亭短亭”的描述。近代教育家黃炎培在《徽州游記》中寫道:“比入婺境,惟覺終日行康莊大道,每三里或五里,必有亭,方棟斜甍,其棟之大,雖富家聽事不是過。兩壁設檻,以坐客。亭之隅有灶,陷鐺其中,茶香一縷,既溫且清,以竹為杓,任客飲,不索酬,亦不見人司也?!?/p>
每座路亭修建的背后都有故事。在徽饒古道江西婺源浙嶺段有一個繼志亭,為清嘉慶十七年(1812)重建,兩百多年過去了,墻體依舊完好如初。這座路亭之所以叫繼志亭,是因為捐資修建者王廷亨年幼失怙,母親含辛茹苦將他撫養(yǎng)成人。在族人的幫助下,王廷亨重整了父親在杭州的木材生意,并將積攢下來的大把錢財回饋家鄉(xiāng),興辦教育、修橋鋪路,建造了“繼志亭”“同春亭”等一批路亭,為來往旅人遮風避雨。在同一條古道旁,還有一座名為“堆婆?!钡墓拍埂O鄠魑宕鷷r這里有個姓方的老嫗,無兒無女,每日打柴燒茶,將茶放在亭里供來往行人解渴。老嫗去世后人們便將她埋在路邊,路過的行人感激她的付出,撿一塊石頭放在她的墳頭,石頭成堆,故稱“堆婆?!?。明人許士叔曾作《題浙嶺堆婆?!芬辉?,詩中寫道:“乃知一飲一滴水,恩至久遠不可磨?!辈还苁朗氯绾螠嫔W兓?,這些行善助人的故事都會在民間流傳。
路亭不僅是一種交通設施,還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亭上的牌匾對聯(lián)、詩詞繪畫,供奉的神靈牌位,與亭子有關的亭記、碑記、故事、傳說,形成了內涵豐富、頗具特色的路亭文化。
比如說路亭上的對聯(lián),大多出自當?shù)匚娜酥?,對仗工整,書法精湛,成為楹?lián)寶庫中一顆顆耀眼的明珠。這些對聯(lián),有的描繪了亭子周邊的風光,如江西婺源慶源別有天古亭上有副對聯(lián):“車馬絕喧闐,憶前人三徑怡情托跡不殊陶靖節(jié);雞犬聲相聞,惟此地四民安堵落花猶似武陵源?!本兔鑼懥水?shù)靥一ㄔ窗愕淖匀痪吧S械膭t招呼行人駐足休息,如“茶能解渴何妨飲,亭可乘涼且慢行”“風云變幻匆別兼程健步,山雨欲來幸此少憩身”“不費一文錢,過客莫嫌茶味淡;且停雙腳履,勸君休說路途長”等,語言親切自然,觀后不由駐足,疲勞驟減。有的教人各種道理,如“成事莫如為善樂,百花怎比讀書香”“兩腳不離大道,吃緊關頭,須要認清岔路;一亭俯視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趕上前人”,蘊含了處世修身之道,發(fā)揮著道德教化的作用。
由于很多路亭有著整面墻壁,因此也成為一些文人雅士偏愛的創(chuàng)作場所。北宋咸平元年(998),著名政治家、詩人寇準被貶河陽,在黃河邊上的一座路亭墻壁上寫了組詩《書河上亭壁》,有春夏秋冬四首,其中描寫秋季的“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不但寫出了秋天的蕭瑟,還反映出了詩人被貶謫時的愁苦。清朝王士《香祖筆記》中有回憶少年時應考途中在驛壁題詩的情形:“余自少年與先長兄考功,同上公車,每停驂輟軛,輒相倡和,書之旗亭驛壁。率不留稿。諸同人見之者,后在京師,往往為余誦之,恍如昨夢。”
清大余縣志中的數(shù)座路亭
矗立在道邊的路亭,不僅是一個個地標,也成為了人們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友的寄托。唐朝有一首題于鼎州滄水驛壁的《菩薩蠻》,相傳為李白所寫?!捌搅帜疅熑缈棧揭粠谋?。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遍L亭連著短亭,既說明道路上的路亭綿延不絕,又說明歸程遙遠,歸期無望,頗感落拓惆悵。北宋詞人柳永在《雨霖鈴·寒蟬凄切》一詞中寫道:“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充分渲染了在亭邊送別時的悲傷情境。
另外,由于大都處于荒山野嶺,路亭往往成為靈異志怪故事的發(fā)生地。編撰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的江西《萬年橋志》不但記載了南城萬年橋光緒年間重修的全過程,還收錄了橋工日記,記載了一些異聞趣事。如光緒壬辰年(1892)十月十四日的一則日記寫道:“昨晚水手在船,聞東岸新做之屋鬼哭之聲振野,水手噤不能聲。今日買爆燭三牲還愿。緣此橋之右向有路亭一所,在內休息者往往病不能起,行者每不由亭經(jīng)過,今因橋屋礙目擬拆。于西岸章山寺界之中途曠野之所必須此亭?!甭吠[鬼故事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在當時那種社會環(huán)境和交通條件下,孤身在外確實存在許多不安全因素。
隨著時間的流轉,汽車時代的來臨,路亭早已淡出了人們的生活、退出了歷史舞臺。原有的一些古路亭因年久失修,早已破敗不堪甚至坍塌,然而路亭文化卻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值得交通人好好挖掘和傳承。
婺源古道上的一座風雨亭 王林水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