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偉玲,屈清榮,高婭鑫
直腸癌(rectal cancer)是我國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腫瘤,其中20%~30%的病人需保留永久性腸造口[1]。隨著診療水平的不斷改善和放化療的綜合應用,病人的生存率得到了明顯提高,術后遺留的形象紊亂、心理負擔、造口管理的不確定性及工作能力下降等因素嚴重阻礙病人的社會參與,如重返工作[2]。因此,處于工作年齡的直腸癌造口病人將面臨是否重返工作的重大抉擇。重返工作是指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并承擔相應的工作任務,是病人康復的重要評價指標,對改善病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3]。自我效能感被認為是重返工作過程中的重要預測因子。有研究表明,癌癥病人早期重返工作與較高的自我效能有關,醫(yī)護人員通過早期識別和多學科干預自我效能,可提高癌癥病人的早期復工積極性[4]。因此,本研究將評估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感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1年3月—2021年7月于河南省某三級甲等醫(yī)院造口門診復查的167例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18~60歲[5];②行永久性腸造口術≥1個月;③術前有全職工作;④具備中文閱讀和聽說能力;⑤了解自身病情,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有認知障礙或精神和(或)心理障礙、無法進行交流者;②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③術后復發(fā)者。樣本量按變量的5~10倍[6]確定,本研究共包含15項自變量(年齡、性別、工作時長等),同時考慮20%無效問卷,擬定樣本量為162例。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資料問卷 根據(jù)研究目的,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自行設計一般資料問卷,內(nèi)容包括性別、年齡、職業(yè)等人口社會學資料以及造口術后時間、治療方式等疾病相關資料。
1.2.2 重返工作自我效能問卷(Return-To-Work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RTW-SE) RTW-SE由Lagerveld等[7]編制,后由高婭鑫等[8]漢化,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32。該問卷在重返工作過程和完全重返工作后均可使用。若病人已重返工作,則在實際情緒下評估;若未重返工作,則在擬定情緒下評估(想象自己明天會重返全職工作)。共包含11個條目(條目2、條目6、條目9為反向計分),參與者對問卷各條目進行自評。問卷采用Likert 6級評分法,“完全不同意”“不同意”“稍微不同意”“稍微同意”“同意”“完全同意”依次計1~6分。用11個條目的平均分計算RTW-SE問卷得分,分值高于4.5分表示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感較高。
1.2.3 腸造口接受度問卷(Stoma Acceptance Questionnaire,SAQ) SAQ由Bagnasco等[9]研制,后由胡婷[10]引進漢化并在造口人群中進行信效度檢驗,Cronbach′s α系數(shù)>0.80。問卷共12個條目3個維度,分別為評估重要性、自主與接受、評估支持度。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完全不重要/完全不好/非常不同意”到“非常重要/非常好/非常同意”分別賦值1~4分,總分12~48分,得分越高說明病人造口接受度越高。
1.2.4 簡易應對量表(Simplified Comping styles Questionnaire,SCSQ) SCSQ由解亞寧[11]研制,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0。分別是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2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Likert4級評分法,從“不采用”到“經(jīng)常采用”分別賦值0~3分。各維度得分越高,說明病人積極應對或消極應對水平越高。
1.3 調查方法 本研究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和保密原則,充分告知研究對象本研究的目的及填寫要求。征得同意后現(xiàn)場發(fā)放問卷,填寫完成后當場收回并檢查有無漏項。如有漏項請病人及時補充。共發(fā)放問卷 180例,回收178例,有效問卷167例,有效回收率為92.78%。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雙人錄入數(shù)據(jù)。采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統(tǒng)計學描述、t檢驗、χ2檢驗、Person相關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等,檢驗水準α取0.05。
2.1 影響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的單因素分析 共納入167例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重返工作者58例,重返工作率為34.7%。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人均月收入、每日工作時長、造口術后時間、造口接受程度是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均P<0.05),見表1。
表1 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分
2.2 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RTW-SE、SAQ、SCSQ得分 RTW-SE條目均分為(3.17±0.69)分,SAQ總分為(28.42±4.26)分;SCSQ總分為(32.39±5.78)分。見表2。
表2 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RTW-SE、SAQ、SCSQ得分情況 單位:分
2.3 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RTW-SE、SAQ、SCSQ相關性分析 重返工作病人自我效能與積極應對呈正相關(r=0.185,P<0.05),與消極應對呈負相關(r=-0.180,P<0.05)。見表3。
表3 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RTW-SE、SAQ、SCSQ相關性(r值)
2.4 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及造口接受程度、消積應對、積極應對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賦值情況見表4。 結果顯示,年齡、月收入、每日工作時長、造口術后時間和積極應對為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Logistic回歸分析見表5。
表4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5 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水平Logistic回歸分析
3.1 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仍需提高 自我效能是重返工作的關鍵預測因素[12],本研究中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的重返工作自我效能總均分明顯低于4.5分,可見永久性造口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水平相對較低。這可能與造口病人重返工作后需要面對健康、造口護理和工作的復雜關系有關。其中,年齡、每日工作時長、造口術后時間和積極應對是永久性造口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離開工作崗位的病人對自身生活和社會均會帶來較大負擔,且因經(jīng)濟壓力造成心理負擔加重[13]。本研究顯示已重返工作的病人造口接受度和積極應對程度較未重返工作病人高。這可能是因為造口接受度高的病人,更傾向于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適應造口帶來的身體改變,主動尋求幫助以實現(xiàn)造口的自我管理,進而減少造口對自身的限制,做好重返工作的準備;同時,病人對自己疾病認知的改變也會增加其重返工作的意愿。因此,醫(yī)護人員可根據(jù)病人的康復情況,在術后健康宣教中提供重返工作的相關信息,幫助其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增強重返工作的信心和準備。
3.2 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影響因素分析
3.2.1 年齡 研究顯示,年齡是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水平的主要影響因素。與年齡較大的病人相比,年輕(≤45歲)的造口病人大都是家庭的中間支柱,需要承擔相應的家庭和社會責任,因而對工作的重視程度較高,重返工作意愿較強,與Gorden等[14]研究結果一致。提示在未來應重點給予年輕病人重返工作的相關指導,針對年齡稍大但有重返工作能力的病人進行個性化指導,改變該類病人的職業(yè)認知,鼓勵其適時返回工作崗位。
3.2.2 每日工作時長 疾病和造口均會影響病人的工作體驗和體力。本研究結果顯示,每日工作時長(≤8 h)的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水平較高??赡芘c病人的工作性質、強度及工作姿勢有關,部分病人術前長期從事高強度且長時間的體力勞動,但造口術后不可進行重體力勞動,同時要避免經(jīng)常彎腰,因而該類病人無法回歸原來的工作。此外,造口更容易使病人受到歧視,加大了尋找新工作的難度,所以體力勞動為主的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水平較低;以腦力勞動為主的病人勞動強度相對較小、工作時長相對較短,因而重返工作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Heinesen等[15]研究表明,癌癥幸存者對工作的滿意程度與其重返工作呈正相關。所以,在重返工作問題上,除增強病人個人重返工作意愿外,更需要來自社會的支持和單位、同事們的理解,為永久性腸造口病人創(chuàng)造重返工作的條件和有利氛圍。
3.2.3 造口術后時間 造口術后時間是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水平的主要影響因素。已重返工作病人術后時間多在6個月以上,未重返工作病人術后時間多在0~6個月。原因可能是,隨著術后時間的延長、疾病認知的改變及造口護理能力的提高,病人已逐步克服疾病帶來的生理及心理不適[16],有足夠的精力去思考重返工作的問題,因而重返工作自我效能水平較高;而術后時間短的病人以造口的自我護理和接受適應為主,較少關注重返工作的問題,因而重返工作自我效能水平較低。提示應注重術后時間較短病人的院外延續(xù)護理[17],使病人掌握造口的護理方法和技能,促進其造口適應,最終為重返工作做好行為和心理準備。
3.2.4 積極應對 應對方式影響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的重返工作自我效能水平。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會更積極、更努力、更自信地完成既定目標[18]。Bains等[19]研究也證實了應對策略的不同是影響造口病人重返工作的重要因素,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會促進病人重返工作,采取消極應對方式的病人會傾向于逃避工作。積極的應對方式加上單位、家庭等的支持和幫助,減輕了病人的自我感受負擔[20]。提示醫(yī)護人員可向病人提供更多重返工作的信息,如重返工作的前期準備,已重返工作病人的成功事例等,增加病人的信心,促進其重返工作。
3.3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調查地區(qū)有限、樣本量偏少等。未來可通過多中心調查、進行長期跟蹤隨訪等方式,探討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重返工作自我效能水平的變化趨勢,并驗證其在病人重返工作過程中的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