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 賈先奎 張榮貴
摘 要:綜合審視、考察和解讀《申報》《時報》《新聞報》《上海青年》等多份文獻資料可以斷定,學術界普遍認為的百年名校上海浦光中學的前身是上海青年會中學的觀點并不準確。本文的研究結果是:在1908~1915年7月期間,上海浦光中學的校名被稱之為“上海(中國)青年會附屬中學堂”。溯本正源,不僅可以澄清歷史真相,避免以訛傳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重塑、構建和再現(xiàn)這一歷史階段的辦學歷程圖景,也有助于推動學界對上海浦光中學百年校史進行深入、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
關鍵詞:上海浦光中學;校名;變遷;考略
一、研究背景
上海浦光中學創(chuàng)辦于1901年,辦學歷史悠久,橫跨中國近現(xiàn)代兩個歷史階段。在1949年之前,曾經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被稱為上海青年會中學,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上海青年會中學被人民政府所接收,改名為上海浦光中學,成為一所公辦中學。在其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辦學生涯中,“浦光,名師薈萃。韋愨、洪深、鄒韜奮、沈雁冰、郭沫若、陶行知、江澤民等一些名人曾在校任教或講學”。“浦光,人才輩出”,畢業(yè)于本校的一大批著名的藝術家、科學家、文學家、學者、社會活動家遍布海內外;一代又一代的優(yōu)秀學子,以他們的名字和業(yè)績?yōu)樯虾F止庵袑W增光添彩。例如,中國近現(xiàn)代油畫大師陳抱一、電影著作家、慈善家邵逸夫以及曾經獲得建筑普利茲克獎的建筑大師貝聿銘、音樂指揮家司徒漢、中國思想史學家肖公權、新聞出版家汪英賓、話劇藝術家田魯?shù)缺姸嗌鐣鹘缇⒍荚髮W于上海青年會中學。很顯然,上海浦光中學是一所蜚聲海內外的著名中學。
鑒于上海浦光中學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辦學主體是上海青年會,在此很有必要對近代青年會進行簡單介紹?;浇糖嗄陼╕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簡稱Y.M.C.A.)最早發(fā)端于英國,發(fā)展于美國,并伴隨著19世紀后期美國資本主義擴張、對外經濟文化擴張,逐漸發(fā)展到許多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青年會是一個超宗教的基督教機構,不屬于任何基督教派,但同任何宗派都有聯(lián)系,在眾多宗派的基督教界擔負著團結和橋梁作用,是許多基督教宗派的聯(lián)合體。中國基督教青年會由城市青年會和學校青年會兩大部分構成。天津青年會是近代中國最早的城市青年會,創(chuàng)建于1895年12月8日;上海青年會位居其次,成立于1900年1月6日。在其成立初期,“本會的宗旨是在發(fā)展青年的‘德、智、體三育;凡品行端正的青年,都可以入會為會員”。為達到上述宗旨,近代上海青年會先后開辦了數(shù)量眾多的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至1920年12月,“青年會附設之各種學校共有學生一千五百人,其數(shù)之多為中國各地學校所僅有者”。在其開辦的各種學校中,上海青年會中學取得的辦學成就格外引人矚目。
在近代中國開辦的“中學校之中,如一八六三年設立的兵工中學”和“私立南洋中學、私立青年會中學等都很早”?!八拇非嗄陼蚤_設中學以來”,“成績之優(yōu)美在滬上各中學中素負盛名,其學生之先后畢業(yè)者,或投入商界、現(xiàn)居要職,或遞入大學、咨送出洋” “上海青年會中學,成立迄今已三十七載,于教會學校中具有極悠久之歷史”“上海青年會中學開辦以來”,“人才輩出,聲譽卓著”。
上海青年會中學辦學特色鮮明,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教會學校,也有別于一所普通的公立、私立學校,它呈現(xiàn)出了較強的本土化、世俗化、現(xiàn)代化等諸多特點。它不強迫學生上宗教課和舉行宗教儀式,也沒有國民黨強加的黨化教育,“校方開明辦學,以服務社會、注重教育質量為宗旨,師生和睦,校風樸實”。由此可見,上海浦光中學在中國近現(xiàn)代中等教育史上占據(jù)著重要位置,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它所具備的個案研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二、相關研究成果綜述
我們曾經在2021年6月出版的《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上撰文指出,上海浦光中學的辦學源頭有兩個,即上海青年會(附屬)燈晚課館、上海青年會(附屬)白書課館(1901~1907年)。也就是說,上海浦光中學在1901年至1907年期間,其校名先后被稱為上海青年會(附屬)燈晚課館、上海青年會(附屬)白書課館。受制于選題及篇幅所限,上述這篇文章(即《上海浦光中學辦學源頭考略》)僅僅考證了上海浦光中學的辦學源頭,未對其在1908至1949年期間的校名變遷進行論證。根據(jù)此篇文章的論述內容,我國學術界對上海浦光中學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校名變遷主要存在以下三種觀點:
其一,我國學術界普遍認為上海浦光中學創(chuàng)建于1901年的上海青年會中學,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其校名未有任何變化。
其二,上海青年會中學在1901年創(chuàng)辦之際被稱呼上海青年會商業(yè)學校,后易名為上海青年會中學。1951年11月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為上海浦光中學。
其三,上海青年會中學創(chuàng)辦于1901年,其前身為上?;浇糖嗄陼_辦的英文夜校,后來改為全日制。1928年,經“中華民國”政府立案正式命名為上海青年會中學。1951年底學校脫離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并與文昌中學合并,1953年改稱為上海浦光中學。
根據(jù)目前我們所掌握的各種原典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上海浦光中學在1908年至1949年期間的辦學生涯中,其校名歷經多次變化,這種校名沿革的情況與當前學界已經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和不同。
截至目前,綜合考察我們所能掌握的近代文獻資料,未發(fā)現(xiàn)有任何一份文獻資料專門論及、探討上海浦光中學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校名變遷歷史,僅有少量的幾篇專文在概況性介紹、回顧、總結其辦學歷程的時候,順便提及了其校名在某一個歷史階段所發(fā)生的變動,且言語不詳。
鑒于上述各種原因,在認真梳理、解讀各種相關的原典文獻基礎之上,很有必要將上海浦光中學的校名變遷做以詳細考證,避免以訛傳訛,還原歷史真相。同時,以此作為切入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窺視其辦學歷史沿革,以期為推動學界對上海浦光中學百年校史的深入研究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
盡管探討一所學校的校名變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辦學歷程的發(fā)展軌跡,但是兩者并不等同?;仡櫋⒖偨Y及反思一所學校在一個較長歷史時期內的辦學歷程所遵循的發(fā)展主線、歷史邏輯,應該是自身辦學的興衰史,與前者相比,它所涉及的論述內容較為具體、復雜、系統(tǒng)、全面,既有辦學領域的精神層面,又有辦學領域的物質層面。它所描述、構建及再現(xiàn)的歷史畫面應該是一個更加多維、多元、立體的教育歷史圖景。因此,受制于論文主題及篇幅的束縛,本文的重點論述對象是上海浦光中學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校名變遷沿革,出于行文需要,也會提及其他相關的重要辦學信息。
三、在1908~1915年7月期間校名的有關史實考證
已有的研究成果顯示,上海青年會開辦了燈晚課館與白書課館兩個非正規(guī)商業(yè)補習教育機構。在1907年之后,共同衍生出兩個辦學機構:一個是上海(中國)青年會附屬中學堂,另外一個是上海青年會商業(yè)夜校。其中的一個辦學分支機構之所以被稱為上海青年會附屬中學堂,應該是受到了晚清“新政”時期所制定、頒布的中國近代一個學制——《壬寅·癸卯學制》(1902~1904年)的影響。在《壬寅·癸卯學制》制定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中,有一條規(guī)定:改書院為學堂,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為小學堂并多設蒙養(yǎng)學堂。那么,下面我們將要探討的問題應該是:這一校名的正式使用從1908年沿用到何時為止呢?
上海青年會經常在其主辦的會刊《上海青年》雜志上發(fā)布、報道青年會中學堂的一系列辦學動態(tài)。在1915年7月2日出版的第26號《上海青年》上刊發(fā)了一條標題為《本會中學堂休業(yè)志盛》的報道,相關細節(jié)如下:
本會附屬中學堂于昨日(七月一號)上下十時舉行暑假休業(yè)禮,敦請滬海道尹楊小川先生主席;濟濟盈盈,頗極一時之盛,茲將順序補述如下……
然而,1915年7月9日發(fā)行的第27號《上海青年》并未提及有關青年會中學堂的任何信息。就在一個月后,1915年8月13日出版的第28號《上海青年》刊發(fā)了一則標題為《本會之中學?!返男畔蟮?,詳情見下文:
“本會附設之中學校定于九月一號開學?,F(xiàn)來報名者日有數(shù)起,即將額滿,為此布告吾會會員:諸君如有親友愿來就學者,務請從速來會報名,向校長曹雪庚君接洽……”。
很顯然,根據(jù)上述兩份《上海青年》的記載,可以推斷,上海青年會附屬中學堂的校名沿用至1915年7月,到了1915年8月,校名已經改為上海青年會中學(校)。在此需要特別提到的是,近代在上海一地出版的《申報》《時報》也印證了上述這一說法。上海青年會中學堂為了擴大辦學影響力,經常在《申報》《時報》等當?shù)貓蠹埳峡谴罅康恼猩鷱V告,翻閱1915年8份之前公開發(fā)行的《申報》《時報》上刊登的相關招生廣告,未發(fā)現(xiàn)“青年會中學”這樣的稱呼。直到1915年8月份,《申報》《時報》發(fā)布的相關招生廣告的標題才開始使用“青年會中學”這一稱呼。例如,8月21日出版的《申報》刊發(fā)了一條標題為“青年會中學校”的招生廣告,其詳情如下:
青年會中學校廣告——本校定于新歷八月二十七號、即舊歷七月十七日上午考試;新生準新歷九月一號、即舊歷七月二十二日開學。有志就學者,從速來校報名;隨付證金五元,取后扣作學費,不取發(fā)還。報名以考試前一日為止,過期不收。校址在上海英租界四川路青年會。
由于《申報》《時報》報社的地點均位于上海,所以在行文中自然就省去了“上海”二字。
四、結語
由是觀之,我們完全可以做出這樣的斷定:上海浦光中學在1908~1915年7月期間被正式稱呼為“上海(中國)青年會附屬中學堂”。
在上海青年會附屬中學堂辦學期間,也就是在1912年以后,其教學目標、課程模塊、課程性質等諸多辦學層面均發(fā)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懊駠暌赃€,增辟宿舍,招接住讀生;畢業(yè)生之升學復旦大學及華東基督教所辦之各大學者,均承特予優(yōu)待;且附設商業(yè)專修、美術專修及手工練習各班,以為提倡職業(yè)教育之先聲?!毙梁ジ锩膭倮⑼砬逭霓Z然解體、“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加速了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近代工業(yè)社會的變革歷程。政體的嬗變直接導致了教育領域的革故鼎新。在“民國”初年,為改變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實際狀況,著名職業(yè)教育家黃炎培極力倡導實用主義教育,使之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潮。此后,職業(yè)教育開始從西方引入到近代中國。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國的職業(yè)教育還處于萌芽、初步發(fā)展階段。
“民國”初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快速發(fā)展,上海的工商業(yè)發(fā)展水平已經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已經成為全國的工商業(yè)中心,對中等商業(yè)人才的需求顯得更為迫切。但是,相對于初等商業(yè)學校教育,上海中等商業(yè)學校教育的發(fā)展呈現(xiàn)了明顯的滯后性,數(shù)量相對有限的中等公立職業(yè)學校所培養(yǎng)的專門人才根本無法滿足民國初期上海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需求。在此種特殊歷史背景下,上海中國青年會中學堂順應歷史潮流,主動求新求變,積極調整人才培養(yǎng)模式,其教育屬性呈現(xiàn)出了以素質教育(或基礎教育)為主體、兼顧職業(yè)教育的鮮明特點,以期更好迎合、適應“民國”初期上海社會的變革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惠娟.浦光記憶——浦光中學一百一十周年校慶紀念文集[R](內部培訓資料),2011
[2]本埠新聞——青年會之二十五周年慶典[N].申報,1920
[3]駱維廉.追本溯源——本會三十五年的歷史沿革[M]∥上海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上海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三十五周年紀念冊.(內部刊物),75
[4]上?;浇糖嗄陼骺偢墒埋樉S廉先生.基督教青年會圣誕之精神[N].申報——星期增刊圣誕號,1920
[5]教育消息——市教育局局長潘公展講演[上海的教育]——本月七日晚在上海西人青年會演講(一)[N].申報,1933
[6]本埠新聞——青年會中學組織同學會[N].申報,1920
[7]基督教中學新聞——上海青年會中學概況[J].教育季刊,1938
[8]基督教學校新聞——上海青年會中學改辦實科訓練專校之先聲[J].教育季刊,1937
[9]任民鑑.根據(jù)青年會的特點開展黨的工作——記中共青年會中學支部[G]∥中共上海市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火紅的青春——上海解放前中學學生運動史實選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10]丁 偉,馮明偉,馬 楠.上海浦光中學辦學源頭考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
[11]錢曼倩,金林祥.中國近代學制比較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12]本會中學堂休業(yè)志盛[J].上海青年(Shanghai Young Men),1915
[13]本會之中學校[J].上海青年,1915
[14]青年會中學校廣告[N].申報,1915
[15]本會學校部三十五周(年)紀念[J].上海青年,1936
[16]謝長發(fā).中國職業(yè)教育史[M].太原山西出版集團、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17]常國良.近代上海商業(yè)教育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菏澤醫(yī)學??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