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嵇刊 圖/吳宇
鐵山寺天文科技館坐落于淮安盱眙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景區(qū)內,依傍于紫金山天文臺的盱眙觀測站而建。在這里,你可以追星攬月,開啟未知之旅;也可以沖破蒼穹,探索神秘宇宙。這里,還有著全華東“最亮的星空”……
“張目為盱,直視為眙”,盱眙,寓意登高望遠。由于盱眙鐵山寺周圍森林覆蓋,沒有煙塵和光污染,所以這里的大氣視寧度好、穩(wěn)定度佳,具有較好的夜天光條件,可以觀測到更多、更暗的星星。
鐵山寺天文科技館內設置有宇宙紀元、中華問天、騰空之夢三大主題展區(qū)。借助豐富的天文資源,參觀者可以在此開啟一場對話星空的科普之旅,了解浩渺宇宙的故事。
關于宇宙的起源,從古至今眾說紛紜。在宇宙紀元展區(qū),由最初的起源大爆炸展開,通過演化時間線,帶你領略宇宙天體的誕生與輪回。如果你對神秘的黑洞充滿好奇,還可以利用互動多媒體,體驗一回被“吞噬”的感覺。
在“太陽系家族”,一眼就能看到頭頂?shù)男行枪D自轉體系模型。針對盱眙觀測站的主要守望目標——小行星,其介紹則選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于環(huán)形桌上。
如果說館內最具視覺沖擊力的設計,那非穹幕天象廳莫屬。據(jù)設計單位負責人介紹,這個能讓人沉浸在宇宙萬象之中的動態(tài)體驗空間,受到了各年齡段參觀者的一致好評。想要被群星擁抱的浪漫,來過才能知曉。
此外,鐵山寺天文科技館一改常規(guī)的靜態(tài)展覽模式,增添了保衛(wèi)地球、太空探寶、炫酷摩托等全新的互動項目,大大提高了參觀者的體驗感。晚上,如果你來到鐵山寺天文科技館四樓,還可以借助35厘米天文望遠鏡與星星和月亮來個親密會面。
“太陽系家族”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fā)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fā)達的自然科學之一。我國古代在創(chuàng)制天文儀器方面也有杰出的貢獻,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制造了許多精巧的觀察和測量儀器。
一臺按1∶5比例復制、名為“水運儀象臺”的古代天文儀器,就是鐵山寺天文科技館的鎮(zhèn)館之寶。水運儀象臺由北宋天文學家蘇頌主持制造,是世界上第一臺完全靠水力自主運行,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于一體的綜合性天文臺。它標志著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
原北宋水運儀象臺高12米,長、寬各7米,是一座上狹下廣、呈正方臺形的木結構建筑。其中,渾儀等為銅制。全臺共分3隔,下隔包括報時裝置和動力機構等;中隔是一間密室,放置渾象;上隔是一個板屋,放置渾儀。水運儀象臺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之前各種儀器的優(yōu)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在機械結構方面,水運儀象臺采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天文臺。
據(jù)介紹,水運儀象臺有3項令世界矚目的發(fā)明:一是屋頂可開閉,是現(xiàn)代天文臺活動圓頂?shù)碾r形;二是渾象一晝夜自動旋轉一周,是現(xiàn)代天文跟蹤機械轉移鐘的先驅;三是計時、報時系統(tǒng)是機械鐘表的祖先,比歐洲14世紀第一臺機械時鐘早600多年。這臺儀器的制造水平堪稱一絕,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精神。
鎮(zhèn)館之寶——水運儀象臺
在館內,還有一件有意思的儀器——傅科擺,它是用法國物理學家萊昂·傅科的名字命名的,是驗證地球自轉的一種簡單設備。雖然人們長久以來都知道地球在自轉,但傅科擺第一次以簡單的實驗予以證明。在許多科學博物館和大學里,傅科擺都是很受歡迎的科普展品。
那么,傅科擺的原理是什么呢?據(jù)介紹,那是由于地球自轉,傅科擺在擺動平面受到因地球自轉而產(chǎn)生的作用力的影響,所以使傅科擺的擺動平面呈順時針(位于北半球)或逆時針(位于南半球)方向轉動。
關于傅科擺,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有一次,傅科想研究空氣對單擺的影響,他讓單擺擺動起來,記下時間和擺動角度后,便看起書來。過了一段時間,等他放下書再看單擺時,卻愣住了:單擺原來左右擺動,現(xiàn)在怎么前后擺動了?根據(jù)慣性定律,運動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單擺沒受外力,擺動方向怎么會變化?經(jīng)過認真分析思考后,傅科意識到,這是地球自轉造成的。于是,傅科設計了這種裝置,并當眾演示,以此來證明地球在自轉。
館內的傅科擺
1868年2月11日,傅科在巴黎逝世,終年49歲。為了紀念他,一顆小行星和月面上的一個小環(huán)形山被命名為“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