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wèi)建民
丁聲俊教授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組織編寫出版“鄉(xiāng)村振興100問系列叢書”,以小百科全書的形式宣傳普及國家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在這套政策性、知識性、通俗性的讀物中,《糧食安全100問》是由我國著名糧食經濟專家丁聲俊先生編寫的。
糧食安全,在生產力低下的農耕社會,幾千年來只是美好的愿望,并不是事實。中國人的吉祥祝語,如“五谷豐登”“年年有余”“風調雨順”,實質就包含生存權利和“糧食安全”的因素。對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yè)國來說,吃飯問題關系到社會穩(wěn)定或動亂,吃不上飯甚至是引發(fā)戰(zhàn)爭的根源,而吃飽飯則是太平盛世的主要標志。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人一樣對吃飯的問題有歷史地、切身地深刻感受。即使在今天,在60后人群中,不少人都有饑餓的痛苦記憶。漢語里,為什么數量詞“人口”是復音詞呢?因為生一個“人”要張“口”吃飯;語言的形成發(fā)展與經濟社會緊密相連。上世紀70年代,全國城鄉(xiāng)的宣傳標語,最醒目的一條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皬V積糧”就是保障糧食安全。吃飯是基本的生存所需。在舊社會,入教是“吃教飯”,入黨派是“吃黨飯”;找到職業(yè)是捧個“鐵飯碗”,失業(yè)是“丟了飯碗”。在新社會,能夠“吃國供”是不少農村人的夢。短缺經濟時期,糧票、返銷糧、粗糧細糧搭配,是公平分配,根本上還是糧食安全。糧食安全,用大白話說就是人人有飯吃的社會理想。
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取得的第一個偉大成就,就是解決了十四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吃得好”、“吃出健康”。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歷朝歷代都解決不了的人的基本生存權利,在共產黨領導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終于解決了,得到世界共認。既然我國已基本解決了吃飯問題,為什么還要講“糧食安全”?《糧食安全100問》有全面系統通俗的介紹。
丁先生一生從事糧食經濟問題研究,對糧食有難解情緣,心中有“天下蒼生皆溫飽”的夙愿。他編寫這樣一本包羅萬象的普及讀物,廣泛涉及“大國糧安”的方針和方向、思路和道路、戰(zhàn)略和策略、改革和發(fā)展、探索和創(chuàng)新,更有大量實踐經驗。這些介紹,既為讀者提供了準確的知識性內容,也是編著者以360度視角檢測自己的研究領域和范圍,是學術及政策知識化、詞條化的有益嘗試。在書的體例設計、詞條內容的取舍上,丁先生作了開創(chuàng)性的嘗試,為我國的辭書編寫提供了一個新的范本。
隨著宣傳的深入,“糧食安全”四個字已深入人心,但是,這四個字是哪里最早提出的?《糧食安全100問》第8條告訴讀者:這一概念最早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來的。1972—1974年,世界糧食主產國連續(xù)出現嚴重的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減產,糧價飆升。這是二戰(zhàn)后最嚴重的一次糧食危機。在此背景下,糧農組織在1974年召開的世界糧食大會上通過《世界消滅饑餓和營養(yǎng)不良宣言》,宣言將“糧食安全”定義為:“任何時候所有人都有能力獲得充足的維護生命和健康的食物?!蓖瑫r提出:糧食儲存量相當于同年糧食消費量17%—18%,其中12%—13%為糧食儲備警戒線。1983年,糧農組織對糧食安全又有新的界定:糧食安全的最終目的,是保證所有人隨時都能買得到、買得起能夠維持生活的基本食物。1996年,糧農組織在《世界糧食首腦會議行動計劃》中,對糧食安全又進一步闡明:“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獲得足夠的、富有營養(yǎng)的和安全的食物來滿足人的健康膳食的需要?!奔Z農組織的幾次世界性會議,把“糧食安全”的概念表述得越來越明確,那就是,人不僅要填飽肚子,而且要保證填進去的食物安全有營養(yǎng),同時還要有支付能力。作為聯合國的發(fā)起國和成員國,我國政府大力強調糧食安全,也是積極響應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號召。對于吃,我國有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人民在求口腹之欲上,實際上早已超過聯合國的標準,早就懂得求“美味”。這就是說,光有安全營養(yǎng)還不夠,還要求有滋有味的美食:粗糧細做,面食花樣,小雜糧等等。
《糧食安全100問》是我國第一部有關糧食安全的普及讀物。在本書出版之前,似乎還沒有一本書如此全面地、系統地介紹糧食方面的百科知識。在這本開創(chuàng)性的小冊子里,編者還收入我國古代諸子百家和名臣能吏對糧食的論述,讓讀者集中了解我國在糧食安全上的糧食文化與糧食經濟思想。通過這一部分內容設計,讀者可了解在糧食安全問題上的歷史延續(xù)。這是《糧食安全100問》的又一特色。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糧食安全。由“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演變?yōu)榧Z食“黨政同責”的根本制度,黨委也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我國已建立起國家糧食垂直儲備體系和糧食儲備制度,還建立了法律法規(guī)制度體系,除目前正加緊制定《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法》以外,還制定出臺了《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種子法》、《食品安全法》,大力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等,已形成保障糧食安全的“四梁八柱”。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是我國最大的民生、最大的政治。
科技進步,為人類的食物開拓新的疆域,但目前人類的主要食物,還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在自然條件下種植的糧食,就存在人力不能抗拒的、最敏感的安全問題。說到糧食安全,我想起一件軼事。有一年,陳錫文同志訪問美國,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他提出想到樓下的交易所現場看看,美方慌忙說:“您可不能去,您下去,媒體發(fā)現中國買家來了,弄不好引起全球糧價波動?!标愂侵袊母呒壒賳T,美方當然知道陳在政府是什么角色。這個軼事,是在一次小型會議上,我親自聽他本人講的??梢?,在糧食問題上,中國是全球矚目的大市場,也是全球糧食市場的風向標。因讀《糧食安全100問》,我連帶想起十幾年前的這個故事。
丁先生是我在商業(yè)部工作時期的老同事、老朋友。當年在一個單位工作而今天還保持聯系、友誼地久天長的老同事,他是其中之一。60多年前,他從窮鄉(xiāng)僻壤的豫西南背著一個行李卷邁進北京大學,在西語系攻讀德國語言文學。畢業(yè)以后,陰差陽錯,被分配到糧食部搞情報資料的翻譯搜集工作,這也使他很早就以全球眼光審視中國的糧食問題。他經過不斷努力、刻苦鉆研,把單純的資料翻譯工作擴展到糧食經濟研究領域,由“門外漢”逐步轉入“門內”,在《經濟研究》等權威報刊發(fā)表一系列論作,成為大家都知曉的糧食經濟學者。他的研究領域越來越延伸、越來越深入,為他編著《糧食安全100問》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和丁先生是故交。早從商業(yè)部時代開始,直到我調入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一直沒有間斷過聯系。他給我留下的印象是,注重求真務實,堅持調查研究。記得有一件事,影響至今。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糧食大豐收,出現農民賣糧難。他到山東、河南調研糧食部門為農民開展“兩代一換”(代儲、代加工;一品種兌換)服務,寫成一篇“兩代一換,利國利民”的調研報告,刊發(fā)在國務院研究室《未定稿》,受到兩位副總理和一位國務委員的批示肯定。這篇調研報告經領導批示,對以后糧食部門開展為農民服務發(fā)揮了積極影響作用。
我最早知道他應出版社之約要編著這樣一本書。待到這本書出版,我去看望他,他面送我一本,我自然成了第一批讀者,并愿向廣大讀者推薦。
本文完稿時,獲悉《糧食安全100問》已被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全國農家書屋推薦書目。近日又獲悉,為滿足社會需求,出版社正在加印。這本開創(chuàng)性的小冊子,將會有更多的讀者能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