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目漱石是生于明治前一年,與明治社會一同成長的高級知識分子,彼時日本被西方以武力敲開國門,明治維新后全面學習西方,進行文明開化,深受漢學與西學雙重影響的漱石對眼前的社會巨變有著深刻的體會和認識。他在赴英留學期間形成了影響他一生的個人主義思想,文章以其文論《我的個人主義》以及夏目漱石成為職業(yè)作家之后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中長篇小說為對象,從西洋的“自我”與儒家的“道義”之視角剖析和闡釋了漱石的個人主義思想在東西方雙重文化的影響之下所呈現(xiàn)出來的特點,探討了漱石用“道義”的思想對其小說中的個人主義話語進行的本土化重構。
關鍵詞:夏目漱石;個人主義;自我;道義
中圖分類號:I10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458-(2022)02-0046-07
DOI:10.14156/j.cnki.rbwtyj.2022.02.006
夏目漱石是生于日本明治時代的知識分子。日本的“知識分子”——インテリ一詞來自于英語“intellectual”,意思是“具有自由主義的、有知識和教養(yǎng)的人”。班達認為“知識分子是一小群才智出眾、道德高超的哲學家——國王,他們構成人類的良心”[1]12,賽義德將知識分子定義為“永遠能保持一種獨立思考能力、并在公共場合代表某種立場,不為各種艱難險阻向公眾作清楚有力的表達”[1]17的群體。當是時,日本的知識分子中,“有的人依附統(tǒng)治階級,為國家利益放棄知識分子的獨立,有的人完全轉向自我,試圖用所謂知識性態(tài)度摒棄一切意識形態(tài)影響,包括對人類的良知”[2]16。夏目漱石自幼熟讀漢籍,深受漢文學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影響。他悲國憫人,在東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下,提出了“自我本位、又不失道義”的個人主義思想,并以此來批判日本的文明開化和近代社會,是知識分子群體之中的“清流”。因此,相比于“知識分子”這一稱謂,筆者更傾向于稱夏目漱石為中國的“士”。
余英時先生在《士與中國文化》中認為中國文士的品質應是孔子的“士志于道”,曾參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3]。而在英國留學中形成的個人主義思想,就是漱石的“道”。個人主義思想對當時的日本社會具有很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從宏觀方面來看,它體現(xiàn)在日本在接受西方文化時應該如何處理好本國文化主體性的問題上,如何在全盤西化的大潮中,保持自己的個性,實現(xiàn)真正的開化;從個人的發(fā)展來看,它表現(xiàn)在如何處理“自我”與“他者”的關系,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也就是道義之下,追求自身的幸福??v觀夏目漱石的一生,個人主義貫穿了漱石文學創(chuàng)作的始終,無論是
他的小說還是文藝理論,都秉承著漢文學中“文以載道”的精神,都表現(xiàn)出了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士”的使命感與憂患意識。本文將在分析漱石個人主義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探究漱石成為職業(yè)作家之后小說中的個人主義思想。
一、追求個性自由的自我與責任、義務的融合
1914年11月,夏目漱石應學習院輔仁會之邀,作了題為《我的個人主義》的演講。當時,日本政府以1911年的“大逆事件”為契機,設立了特高課,以謀求時局的穩(wěn)定。并且開始取締類似于社會主義這樣的“危險思想”來進行思想控制。針對自“大逆事件”以來的思想管制風潮,漱石認為作為文學者的一份子,有必要為了支持個人的自由做些什么。因此漱石是在只要是“主義”思想就能敏感地刺激政府和警察的情況下,做了有關“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演講。
在演講的第一部分中,漱石談到自己的個人主義形成于赴英留學期間。在此之前,漱石完全是“用他人本位的思考方法……就是請別人喝自己釀的酒,之后聽他們品評,即使說得不對,仍舊以此來改正,一味模仿順從他人”[4]242。進而延伸到日本社會,就是“只要是西方人說的話,人們就不問對錯地盲從”[4]242。其中對于這一點,漱石1903年自倫敦回國后,在自己的母校第一高等師范學校做了《模仿與獨立》的講演時曾經(jīng)論及。在講演中他提到“一個人在代表人類的同時,還代表個體……人的第一特征是模仿,人本來就是相互模仿的動物……而我在代表人類的同時也代表我自身,就應該將重點放在自主性而非模仿上。每個人想法各異,不能人云亦云看別人做什么就都蜂擁而上。我們不能因為古而有之的道德如此,就強迫自己認為它是正確的并且隨波逐流”[5]。漱石的話語可謂發(fā)人深省、引人深思。因為日本自農耕時期開始就一直遭遇“自他關系”。江戶前是漢學,江戶后是西學。日本文化可以說是在不斷模仿、嫁接外來文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但是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是溫和的、“潤物細無聲”的,日本是邊吸收邊消化邊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但當閉關鎖國后的日本被西方以武力敲開國門之時,先進的、發(fā)達的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如海嘯般席卷了封建落后的日本,使當時的知識分子在一味地模仿中喪失了自我。因此漱石呼吁,不能因為西方比日本發(fā)達,就一味地模仿,而應該轉為自主創(chuàng)新,即“自我本位”。自從認識到了“自我本位”,漱石覺得自己比從前強大了許多。
但是“自我本位”,并不是“將其當作為所欲為,不必受限的符號與象征”[4]249。當時學習院的學生“都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群體的后代,因此,未來都是擁有權力和錢力的人。漱石認為,“擁有權力和錢力的人,比貧窮者更加能夠將自己的個性強加于人”[4]247,因此,他提出,“第一,如果想達到發(fā)展自身個性的,就必須尊重他人的個性;第二,如果想要行使自身被賦予的權利,就必須記住相應伴隨而來的義務;第三,如果想顯示自己的錢力,那么就要并重相伴而來的責任”[4]251。
當時,還有一部分知識分子在認識到全盤西化的弊病之后,又走上了極端的“自我本位”之路,即主張自民族中心主義、自文化中心主義。其標志就是三宅雪嶺等人于1888年創(chuàng)辦的《日本人》雜志的誕生,發(fā)刊日為“神武天皇祭”,以示宗旨為“保持國粹”,自此開啟了日本的“國粹時代”。再加上日本相繼在1894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1905年日俄戰(zhàn)爭中的勝利,使日本有了自己已成為“世界一等強國”的錯覺,國粹主義更加甚囂塵上。
而夏目漱石在留學英國的途中曾繞道巴黎參觀萬國博覽會,這使漱石大開眼界,近距離感受到了西方的先進與現(xiàn)代化,認識到日本雖然國力已漸強盛,但和西方比起來仍然落后和渺小。因此在面對國內甚囂塵上的國粹主義時,漱石保持了極為清醒、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他在《我的個人主義》中反駁三宅一派對他的批判時說,他的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并非對立,“個人所享有的自由,是與國家安危息息相關的……國家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頭,沒有一個人是不關心國家安危的。但是國家固然重要,但從早到晚不停將國家掛在嘴邊,仿佛被國家迷住了”[4]257的思想?yún)s荒謬至極。
這就是夏目漱石的個人主義,他同時批評了極端的國家主義和利己主義,是他對自己、對當代的年輕學生、知識分子甚至是整個社會的一種期許。既不能全盤西化、失去自我,亦不能固步自封、驕矜自傲。他提倡以自我為本位,發(fā)展自己的個性,愛我所愛,行我所行,聽從我心,不一味的模仿順從他人,亦不盲目服從于古已有之的規(guī)則制度。但是在發(fā)展自己的個性、行使自己的自由之時,也必須尊重他人的個性與自由,是一種道義上的個人主義。換言之就是不能損人利己,需要互相理解、尊重,不以錢權壓迫他人,同時也要承擔責任與義務。
二、自我與他者、利己與道義的博弈
夏目漱石于英國留學時形成的個人主義思想,讓他發(fā)現(xiàn)了文學的真諦,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自此,個人主義一直指導著他的人生與文學創(chuàng)作。漱石欲以文學喚醒國民之魂,喚醒每個國民“個”的主體性,以此來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文明開化,實現(xiàn)日本人精神上的真正獨立。
1907年,夏目漱石辭去大學教職,進入朝日報社,開始了職業(yè)作家之路。他在《入社之詞》中說,“辭退大學進入報社,逢人便見到一副吃驚的神情……如果報社是買賣,大學也是買賣……報社若是下賤的買賣,大學也是下賤的買賣,只有私人營業(yè)和官辦營業(yè)的區(qū)別”[6]。當時在大眾心中,大學教授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小說家卻卑賤的多。因此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漱石為何要這樣做。據(jù)何乃英先生在《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說》中記載,漱石在1905年的信里就表示過,自己雖是教師,但覺得與其以教師立身,莫如以“拙笨之文學工作者”出世更合性情[7]。相對于教師傳道授業(yè)的對象只是學生而言,報社中職業(yè)作家的讀者卻是面向更為廣泛的大眾,更加符合漱石喚醒國民之魂的目的。顯然,漱石做的這個決定,完全是依從自身想法的“自我本位”考量,他在大學教授地位高的社會話語中,堅持了自己的選擇與喜好。
隨后,夏目漱石在朝日報紙上連載了入職后的第一部新聞小說《虞美人草》。在小說中,漱石塑造了一個不同于日本傳統(tǒng)的、西式的“新女性”據(jù)日本數(shù)字大辭典解釋,“新女性”指的是以從明治44年(1911)至大正5年(1916)出現(xiàn)在雜志《青踏》的女性文學家群體為中心,主張近代自我意識覺醒的進步女性。藤尾。藤尾是外交官的女兒,自幼接觸西洋文化,是擁有“埃及艷后”般美貌的女子。藤尾父親臨終前將藤尾許配給了宗近,但是藤尾并不喜歡宗近。她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兄長,但是母親不想將家產給予兄長。于是藤尾選擇容易駕馭的英文家庭教師小野,并欲招其為婿。小野是東京大學畢業(yè)生,原本和恩師的女兒小夜子訂了婚,因迷戀藤尾濃艷的美貌和豐厚的財產,竟答應與藤尾私奔,而忽視恩師與婚約棄小夜子于不顧。最后被宗近所勸,迷途知返,而藤尾卻自盡而死。這部作為漱石成為職業(yè)作家后的第一部小說,完整地體現(xiàn)了漱石的個人主義思想。首先,女主人公藤尾是一個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新型女性,雖父親臨終有命,訂了婚約。但是她卻想自己選擇夫婿,自由戀愛。由于日本受到中國“男尊女卑”的儒家思想影響,一直以來要求女子“三從四德”。明治之后,雖然日本學習西方,提倡“文明開化”,主張“四民平等”,但是在1898年制定的民法中,還是要求婦女以忍耐和順從來維持家庭的和睦,成為賢妻良母,以鞏固國之基礎的家。在小說中藤尾想違抗父命,自己招婿。又嘲笑絲子“賢妻良母型的”回答,認為“自己的眼睛、自己身上的長袖、自己擅長的詩歌,它們不應為男人而生”,可見,藤尾的這一舉動,挑戰(zhàn)了日本傳統(tǒng)的“家父長制”,以自我為中心,追求了個性發(fā)展。但是藤尾的追求自由戀愛的行為傷害了兄長、未婚夫宗近、小野的未婚妻小夜子,是缺乏道義的個人主義,因此藤尾的結局以自盡告終。藤尾是一個任性的人,“任性的自由不會在社會上存在”[4]252。
在小說《三四郎》中,漱石借助廣田先生這個人物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廣田先生是一個高中教語言的教師,喜歡讀書,知識淵博但不喜張揚,在性格上與漱石頗為相似。他在書籍的選擇上,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偏愛別人不看的書”?!霸谒磥恚瑫:泼?,如果不加選擇盲目亂讀,是達不到提高自我的目的的”。在三四郎第一次與廣田先生在火車上相遇的時候,廣田先生曾說:“我們都很可憐哪。這副長相,這么無用,即使日俄戰(zhàn)爭打贏了上升為一流強國,也是無濟于事的……你還不曾見過富士山吧,沒有東西能比它更值得自豪啦。”[8]當三四郎辯解到日本會慢慢發(fā)展時,廣田先生又說,“將會亡國呢”。這正是漱石自己當時真實的心情流露。正如他在《現(xiàn)代日本的開化》中所說,在“西方文明沖擊之下的外發(fā)性的文明開化,日本在與西方的交往中逐漸喪失了自己”,而喪失自我的末路正是亡國。
之后,漱石通過小說《從此以后》中對平岡、代助、三千代之間的愛情故事的描寫闡發(fā)了個人主義思想。代助本與三千代相愛,但是由于朋友平岡的要求,卻撮合了平岡與三千代成為夫妻。再次見到三千代之后,代助發(fā)現(xiàn)自己仍然愛著三千代,于是,他拒絕了父親為他安排的婚事,不顧平岡與家人的反對,按照自己的意志毅然與三千代結合在了一起。代助撮合平岡與三千代完全是為了朋友的、一種以他人本位、犧牲自己的行為。而最后代助的覺醒,終于使他明白了“自我”是前進路上的一盞指明燈,忽視它,人生終會迷失方向。那么,不顧一切重新結合的代助與三千代之后的生活又如何呢?小說在這里便戛然而止了,留下的空白似乎是讓讀者自己思考,又似乎是在下一部小說《門》中給予了續(xù)篇。《門》中的宗助與朋友安井的女友阿米相愛并結合在了一起,為此安井沒有完成學業(yè)便遠走異鄉(xiāng)。宗助離開學校和阿米一起先后流落到廣島、福岡,最后又回到東京,寄居在山崖下一座不見陽光的房子里。他們一邊品嘗著真誠相愛的甜蜜,又體味著負疚于人的苦澀。勇敢沖破世俗追求愛情的個人主義者并沒有像童話中那樣快樂幸福的生活,植根于宗助與阿米內心深處的社會倫理思想讓二人覺得自己背負著罪惡?!笆篱g毫不客氣地讓二人背上了無德無義的罪名”,這個“世間”大概就是指日本在外發(fā)性的文明開化后,難以“開化”的社會倫理吧。如果說《從此以后》“凸顯的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個人挑戰(zhàn)社會,那么《門》所表現(xiàn)得則是挑戰(zhàn)社會的個人最終被社會擊敗后的無奈”[9]。
漱石在修善寺大患之后,先后發(fā)表了《春分之后》《行人》和《心》,這三部被稱為“后期愛情三部曲”的作品,繼續(xù)承繼了前期的敘事題材,即描寫知識分子男女之間的愛情糾葛。但是經(jīng)歷了由生到死、又由死回生的修善寺大患,漱石更加著重了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剖析,表現(xiàn)了人物困守自我圍城、缺少與他者溝通的寂寥,并由此而揭露了由自我意識過剩產生的利己主義。如《春分之后》的男主人公須永,漱石說他是一個“天生只有自我而別無他物的人 ”[10],認為“我即是絕對”。因此他在與許婚對象千代子的相處過程中,完全表現(xiàn)出了以他自己的想法來對待別人的行為。須永和千代子雖然一起長大,他并不喜歡千代子,也不打算和千代子結婚。但當另一個男性青年高木的出現(xiàn)改變了現(xiàn)狀。須永一方面妄自猜測高木是千代子的相親對象,于是對高木產生了敵對、羨慕、憎惡、自卑和嫉妒的心理,另一方面他又懷疑千代子在利用高木來引起自己的注意。這種不愛千代子卻又想將千代子據(jù)為己有、不能為他人染指的行為,正是表現(xiàn)了須永“只有自我”,世事需以自己為中心的利己主義思想?!缎腥恕分械囊焕墒且粋€想要探尋自我卻又找不到出路的高級知識分子。他性格孤僻,總是沉浸在自我的漩渦中想象,認為父母兄弟以及妻子都是虛偽的。尤其是在夫妻關系上,他一直想要把握住妻子的靈魂和精神,認為妻子并沒有把心交給自己。又由于妻子對他冷淡對弟弟卻很熱情,因此懷疑妻子與弟弟有染,竟讓弟弟試探妻子忠貞,使得妻子和弟弟都對他漸行漸遠。最后他在自我的孤城中愈加痛苦,在給朋友的信中認為自己將來不是死掉,就是發(fā)瘋,再不然就是相信宗教。一郎的結局在《心》中得到了體現(xiàn)和延伸?!缎摹肥窍壬陨淼囊粋€內心剖析和獨白,何乃英先生稱之為“一個利己主義者的懺悔書”。先生和朋友K同時愛上了房東的女兒,對先生一直很信任的K向先生表達了自己的心事,先生一邊批評K不求上進,阻止了K的愛情,另一邊卻偷偷向房東太太提出婚約,知道一切的K不堪痛苦選擇了自殺。先生最后雖然如愿和房東的女兒結合在了一起,但是內心一直背負著對K的愧疚和道德上的煎熬,最后也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三、是則天去私還是個人主義
“則天去私”是夏目漱石在晚年自己創(chuàng)造的詞語。據(jù)古川久考證,在1916年10月或者11月,該詞首次出現(xiàn)在日本文章學院編寫的《大正六年文章日記》的扉頁上面,其中有一篇根據(jù)漱石答記者問寫成的無署名文章《時而名家文章座右銘解說》對該詞做了簡單解釋:天為自然,“則天”就是順應自然,去除私,即去除小主觀、小技巧,文章要始終保持自然與天真地流露[11]。其后根據(jù)漱石的弟子記錄,漱石在“木曜會”中曾兩次論及“則天去私”[12]。一次是松岡讓的記錄:“最近我漸入一境界。我稱之為‘則天去私’……即消除平時所謂的自身這種小我,讓自己服從于平時所說的大我……也就是從觀察方式而言,一切一視同仁”[13]。除外,森田平也對漱石的相關言論做了記錄:“先生偶爾會談到,他想嘗試不在作品人物身上附加‘私’的意向,而是使其根據(jù)神的意志而行動”[14]。
對于“則天去私”的理解,學界歷來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則天去私”只是漱石晚年的一種寫作技巧與創(chuàng)作手法。與此相對,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則天去私”還是漱石的處世境界及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針對于此,張小玲在其書中做了如下總結:
從眾多先行研究看來,對這個問題的態(tài)度大致可以分為3種:第一種認為漱石是不斷超越自己,經(jīng)過一生的磨練終于在晚年達到了則天去私的境界。代表論者有和辻哲郎、小宮豐隆、唐木順三等人。另外岡崎義惠、吉田郎等人更是認為漱石從一開始就具有則天去私的萌芽。特別是岡崎義惠,在《漱石和則天去私》一書中,細致梳理了從《觀菊花偶記》到《明暗》各個代表作品中的“天”及其相關概念,試圖從中得到則天去私的思想發(fā)展軌跡,不過似乎一廂情愿、牽強之處過多;第二種認為漱石一直堅持自我本位立場,但在晚年努力開闊胸襟,試圖達到則天去私的境界,但并沒有實現(xiàn)。此說的代表論者有平田次三郎、瀨沼茂樹等;第三種則認為自我本位立場才是貫穿漱石一生的思想。代表者有清水幾太郎、平野謙、栗原信一,其中栗原信一更是和岡崎義惠針鋒相對,認為漱石根本沒有則天去私的具體想法,更不要說從作品中挖掘線索了[2]141。
針對以上結論,筆者認為,“則天去私”只是漱石晚年提出來的寫作技巧,“自我本位”的個人主義才是并貫穿漱石一生文學創(chuàng)作的指導思想。首先,上面所提到的首次提及漱石“則天去私”的《文章日記》是講解文章創(chuàng)作方法的書籍,該書中“則天去私”的含義主要體現(xiàn)于創(chuàng)作藝術方法方面[15]。而且漱石也將其解釋為“去除小主觀、小技巧,文章要始終保持自然與天真地流露”。再根據(jù)其弟子的記錄中“觀察方式”“作品人物”等詞,就可以推斷出這本就是漱石在晚年所領悟到的一種寫文章的創(chuàng)作手法,意為避免作者主體主觀上的觀點,追求客觀性的創(chuàng)作手法。再者,很多學者都認為“則天去私”是一種文學思想,蘊含了漱石的人生觀,是一種“自然、忘我”的境界,并且認為漱石不僅是在晚年的小說與漢詩創(chuàng)作中,而是從一開始就有則天去私的萌芽。筆者認為此觀點確是有些牽強附會。因為自漱石創(chuàng)作第一部長篇小說《我是貓》開始,筆觸中便充滿了文明批判的論調,漱石宛如一名斗士,以極其清醒的態(tài)度鞭笞與諷諫了當時日本全面學習西方之后的社會百態(tài),他“愛之深、責之切”,已將自我放置于其中,又如何做到“自然”與“忘我”呢?當然,漱石晚年的漢詩當中是否存有“則天去私”的思想不在本文探討范圍之內,讓我們來討論一下漱石后期的小說《道草》與《明暗》兩部小說。
《道草》是發(fā)表于1915年的一部自傳體小說,是漱石根據(jù)1903年從英國留學回來之后的生活體驗寫成的。漱石將自己的經(jīng)歷寓于其中,主要描寫了主人公健三與妻子、養(yǎng)父等家人之間的家庭關系。男主人公健三,受過高等教育又曾留洋,是一名大學教師,性格高傲且孤僻,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兒時被送到養(yǎng)父母島田家,回到本家之后,養(yǎng)父島田卻以各種理由向健三要錢。在婚姻關系中,他希望妻子以自己為中心,要無條件的愛他,認為“從哪個意義上講,妻子都應該從屬于丈夫”[16]355。但是妻子阿住并不這樣認為,阿住主張自己的獨立性,認為丈夫也需要尊重自己。健三覺得自己已經(jīng)承擔了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妻子就應該對自己表示尊敬和感謝,阿住卻認為健三高傲且冷漠,于是對健三的態(tài)度也表現(xiàn)得一直很消極。最后,夫妻倆困守在“自我”的世界中漸行漸遠。顯然,小說中的健三就是漱石,一切都是漱石真實生活的寫照。健三困守于“自我”與“他者”的糾葛之中,漱石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困守在了這個圍城當中而試圖在尋找出路。他曾經(jīng)在《我的個人主義》中說,個人主義的“背面潛藏著不為人知的寂寞”,而健三也“朝著寂寞的曠野,邁步在生活的道路上”[16]6,他們想追求“自我”,卻忘了要與“他者”溝通。正如漱石在《道草》的結尾中通過健三所說,“世上幾乎沒有真正解決的事情。事情一旦發(fā)生了,就會一直延續(xù)下去,只是會變成各種各樣的形式,讓別人和自己都弄不清楚而已”[16]419,漱石試圖通過這部自傳體小說對自己進行剖析與研究,但是也許,結果并不如己意。
1916年5月,漱石拖著病體開始了《明暗》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一直持續(xù)到當年的11月21日,他臥床不起的前一天,或許他自己并不知道,這將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12月9日,漱石與世長辭,《明暗》也終未完成?!睹靼怠愤@部小說其中的一個特點在于塑造了一個“新女性”——阿延。阿延是一個在愛情問題上具有獨立意識的女性,正如漱石所描寫的:
她發(fā)現(xiàn)了津田,立刻就愛上了他。愛上了他,立刻對保護人公開提出了要嫁給他的心愿。然后得到允諾,立刻就嫁給了他,從頭到尾,她始終是自己的主人公,自己的負責人。放棄自己的主意,仰賴他人的考慮,她還不曾有過[17]。
可見,對于阿延來說,婚姻問題完全是個人問題,必須自己決定,由自己做主。縱觀漱石以往的作品,女性大多處在男性故事的附屬當中,沒有獨立完整的形象,只有漱石成為職業(yè)作家之后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小說《虞美人草》中的女主人公藤尾具有完整的角色塑造。阿延和藤尾都是一位受西洋女性自主意識覺醒影響的“新女性”,二者在終身大事上皆表現(xiàn)出了反抗“家父長制”、以自我為中心的自主意識。藤尾曾嘲笑絲子“賢妻良母式”的回答,阿延也看不起毫無主見、一切由父母做主的女人。只是不同的是,藤尾任性妄為,為了嫁給小野,不惜毀掉婚約,此舉不僅傷害了自己的婚約對象,也傷害了小野的未婚妻,是一種違反道義的自我行為,最后自盡而亡。而阿延機敏樂觀,和津田的結合正當合理、水到渠成,反而是津田與舊情人清子重溫舊夢背叛了阿延。至于最后書中人物的結局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漱石已溘然長逝。
《道草》與《明暗》是漱石逝世前的最后兩篇小說,除了筆者以上論述的書中的人物,漱石還刻畫與批判了很多追求利己行為的角色。再者,漱石剛剛在1914年發(fā)表了《我的個人主義》演講,倡導年輕人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堅持自我,很難想象他會在其后的1915年和 1916年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就變成了追求“自然”與“忘我”的“則天去私”思想??梢?,如何調和“自我本位”的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一直都是漱石創(chuàng)作的主題。
結語
本文從夏目漱石成為職業(yè)作家之后的第一部新聞小說《虞美人草》開始,以其臨終未完之作《明暗》結尾,系統(tǒng)地分析了個人主義思想在其小說中的體現(xiàn),探討了在東西方思想碰撞交融的語境之下,“自我”與“他者”,利己與道義這兩對矛盾給予漱石以及其小說人物造成的困惑。有很多學者認為漱石在晚年轉向了“則天去私”思想,筆者結合《我的個人主義》發(fā)表的內容和時間,在分析了《道草》與《明暗》兩部小說的基礎上,得出,“則天去私”只是漱石晚年提出來的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的技巧,個人主義才是貫穿漱石創(chuàng)作始終的文學思想和理論源泉。
夏目漱石是沖鋒陷陣、文辭犀利的國士,作為代表近代知識分子良心的作家,他也創(chuàng)作了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作品。文明開化和社會改革的浪潮給日本知識分子帶來了怎樣的沖擊呢?漱石在巨浪中沉浮、搏擊,也曾苦禪冥思,也曾暗夜行路,他沒有遵從別人的道,他是他自己的踐行者。他得出了“自我本位”的個人主義心得,欲以此來指導自己、引領他人。但是,漱石便因此獲救上岸了嗎?并非如此,不然漱石為何罹患神經(jīng)衰弱和嚴重的胃腸疾病呢。世事向來知易行難,不僅漱石自己,在其小說中塑造的知識分子群體也是充滿了苦惱、矛盾與彷徨。他們在自我與他者,利己與道義之間徘徊、搖擺,怎樣在道義的約束下實現(xiàn)自我是一個難題,怎樣在外來文化的狂潮下既得到發(fā)展又能保持本國獨有的文化,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賽義德.知識分子論[M].單德興,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
[2]張小玲.夏目漱石與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5.
[4] 夏目漱石.我的個人主義[M]//世界大師散文坊:我想為你連根拔除.張雨晗,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8.
[5] 夏目漱石.模仿與獨立[M]//貓之墓.楊曉鐘,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7:161-164.
[6] 夏目漱石.入社之詞[M]//貓之墓.楊曉鐘,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7:138.
[7] 何乃英.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說[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79.
[8] 夏目漱石.三四郎[M].吳樹文,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15.
[9] 劉立善.夏目漱石《門》里的“愛與罰”[J].日本研究,2004(2):68.
[10] 夏目漱石.春分之后[M].趙德遠,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339.
[11] 石崎等.漱石と〈則天去私〉[J].國文學解釈と教材の研究,1987(6):52.
[12] 三好行雄,竹盛天雄.近代文學4·大正文學の諸相[M].東京:有斐閣,1977:32.
[13] 宮井一郎.詳伝夏目漱石[M].東京:筑摩書房,1992:719.
[14] 八木良夫.「明暗論」.「則天去私」の視座より[J].甲子園短期大學紀要,1995(2):123.
[15] 陳雪.夏目漱石“則天去私”理念及其時代性闡釋[J].安徽大學學報,2013(6):61.
[16] 夏目漱石.心·路邊草[M].周大勇,柯毅文,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17] 夏目漱石.明暗[M].于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36.
The Western “Ego” and the Confucian “Morality”: On the Ideology of Individualism in Natsume Soseki's Novels
YANG Wen-wen1, 2
(1.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0, China)
Abstract: ?Souseki Natsume was born in the year before the Meiji period and grew up to be a senior intellectual as the Meiji society developed. At that time, Japan was opened by the West by force, and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Japan studied the West comprehensively and undertook civilizational liberalization. Deeply influenced by both Chinese learning and Western studies, Souseki experienced and understood the social upheaval profoundly.During his study in England, Souseki developed the individualistic ideas that influenced him throughout his life.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his essay “My Individualism” and a series of medium-length novels written by Natsume Souseki after he became a professional writ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estern “ego” and the Confucian “morality”. It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useki's individualistic though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discusses Souseki's localiz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dividualistic discourse in his novels with the idea of “moral righteousness”.
Key words:Souseki Natsume; individualism; self-centeredness; morality
收稿日期:2021-12-26
基金項目:
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青年課題“夏目漱石小說中的個人主義思想研究”(20200603135)
作者簡介:楊雯雯,女,燕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助理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專業(yè)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日本文學、日本漢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