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 Chen Xi趙紀軍 | Zhao Jijun
葉雅各(1894—1967)作為中國近代林業(yè)開拓者之一,于1918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森林系理學學士學位,隨后于1919年進入耶魯大學森林學院學習,并于1921年獲得森林碩士學位[1]。20世紀初期的美國,在羅斯福總統(tǒng)的倡導下大力發(fā)展森林保護和造林政策,成立聯(lián)邦林業(yè)局,開展林業(yè)教育[2]。葉雅各所就讀的耶魯大學在1900年便設立了2年的林學碩士項目,開創(chuàng)了美國新的林業(yè)教育模式,并逐漸形成了系統(tǒng)的林業(yè)專業(yè)教學[3]。這些學習經歷所積累的林業(yè)知識基礎,對葉雅各造林理念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也為他此后致力于我國早期造林事業(yè)奠定了基礎。
由于葉雅各在促進林業(yè)科學技術和高等林業(yè)教育發(fā)展方面的突出貢獻,其生平被收錄于1991年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農學編·林業(yè)卷·1》[4]。目前對于葉雅各的一些研究主要圍繞其造林實踐展開,即國立武漢大學的綠化建設[5-7]。本文嘗試更為系統(tǒng)地梳理葉雅各的理論著述與實踐活動,探討、總結其關于造林社會功能、生態(tài)效益、美學價值等的認知及理念,并進一步分析其理念在國立武漢大學選址和校園綠化、開辟武漢大學植物園、完善林學教育等實踐中的具體體現(xiàn),從而更為全面而深入地探討其在造林綠化、林業(yè)生態(tài)科普教育等方面的貢獻。
葉雅各基于在美國留學和考察的見聞,回國后多次發(fā)表報刊文章,向民眾闡釋森林之利,倡導植樹造林,從中可見他對造林社會功能的認知,一是滿足日常生活的實用;二是社會經濟方面的作用。
對于前者,葉雅各認為“亦可分為直接與間接兩種:①直接關系——人生至老,無論如何,絕對的不能離開木材。如生住居室、死用棺木、日用器物,以及舟車船艦,幾無一非木材制成……②間接關系——電報電話之電桿、鐵道之枕木。為建設上必需之物……”[8],這兩方面大體上與實際的民生之需相關。
對于后者,葉雅各提出“茍有林業(yè),則伐木鋸板運搬及其他林業(yè)制造等業(yè),至少亦可容納無數(shù)無業(yè)游民,庶乎各處盜賊乞丐流氓可以減少”[9],是為社會就業(yè)方面的重要意義;與此相應,則是林業(yè)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他在考察海關統(tǒng)計報告中關于我國1916年—1920年間自國外進口木材所費巨額銀兩之后,嘆喟“吾國以缺少森林之故,不得不忍痛輸入外材,物品惡劣,價格昂貴,對外之漏卮即增。國民之經濟愈艱,國庫日窮,國勢日弱,各項實業(yè)皆不能啟發(fā)”[9]。因此,他認為造林在經濟方面的利益“彰明較著”,且“社會方面所得之利益,較之個人所得為大”[9],可見葉雅各胸懷國計民生的視野;而社會就業(yè)和國民經濟密切相關,也反映了葉雅各獻身林業(yè)、濟世為民的初心。
由此可見,葉雅各對于造林的社會功能有深刻的認知,他結合我國當時內憂外患的社會現(xiàn)狀,強調發(fā)揮林業(yè)在促進國民經濟發(fā)展,維護社會安定方面的作用,進一步推動了民國初期我國“振興林業(yè)即振興實業(yè)”[10]思想的傳播,在當時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葉雅各對于造林生態(tài)效益的闡述主要在于林木的蓄水保土作用,他在不同場合均表達了類似觀點:“森林之利……尤以其保存土壤,維持水分,為唯一的大貢獻……”[8],這里的“唯一”之說或許絕對,但反映了他本人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關切與重點。類似的,他認為“森林能涵養(yǎng)水源,調和氣候,節(jié)制河流??墒沽值馗浇?,晴不至干旱,雨不至泛濫”[9]。這些關于造林生態(tài)效益的認識,也為相關實地調研所證實,并據以闡釋林木減少水旱災害,減緩山坡剝蝕的原理[11];更將森林與水利、土壤相聯(lián)系,說明森林在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8]。因此,他提出解決水土問題的方法便是“多植森林,以涵養(yǎng)水源。其敗枝落葉,根蔓盤錯,以保護土壤”[8]。在內憂外患、民生凋敝的20世紀初葉,葉雅各從專業(yè)角度闡釋這種生態(tài)功能,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其感嘆吾國“牛山濯濯,石骨磷磳……皆系無森林之結果”[9],亦不難見出其家國擔當①。
除了林木,葉雅各認為動物也是構成森林生態(tài)效益不可或缺的角色,并特別提到森林里一定要有鳥,是維持森林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一環(huán)。所以葉雅各無論在國立武漢大學,還是在武昌蛇山的造林實踐中都專為鳥類種植果樹[12],為后人造林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借鑒。
葉雅各還注意到樹木在美感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是視覺觀瞻之美:“樹木者,天然風景之點綴品而不可或缺者也。雖有庭園泉石之勝,茍無樹木以為之輔,則為缺而不全。若凡樹木存在之地,無論其在城市在山林在庭園或為春為夏為秋為冬,皆有魁梧莊嚴瀟灑俊美之風韻”[9]。且“城市中茍有樹木,則綠蔭街道,儼如排衙……河岸有樹木,則水多清漣,游鱗可數(shù),水光倒影儼如畫圖,此為道路河岸之美景也”[9]。其二是身心體驗之美:“吾人無論為士為農為工為商,治事之暇,均不可不稍事休息,或徘徊庭園,彳亍道周”[9],因而林木之美可“娛養(yǎng)心性,恢復疲勞”[9];無論是城市道路,還是河岸山林處,均應種植樹木,發(fā)揮其令人“心曠神怡、塵囂頓忘”[9]之作用,道出造林對于民眾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因此,針對當時國內經濟落后,無力大面積規(guī)劃造林的現(xiàn)狀,他指出尤其要重視樹木的庭院綠化美化功能,“夫吾國房屋不少隙地,茍能布置得宜,亦未嘗不可以此點綴風景”[9]。
相對于葉雅各對樹木美學價值的強調,近代與其同時期的建筑學者童寯(1900—1983)在研究中國園林時,提出“即使沒有花卉樹木,它依然成為園林”的觀點[13]。葉、童兩者的研究對象有某些共同之處,但基本觀點恰好相左,而相映成趣,從中可見森林學的專業(yè)背景對于葉雅各造林美學思想的影響。
基于對森林各方面功能和價值的深刻認知,葉雅各聯(lián)系實際,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實踐理念:一是遵循造林的客觀規(guī)律;二是注重實效的工作方法;三是加強民眾的科普教育。
(1)遵循造林的客觀規(guī)律
葉雅各關于造林客觀規(guī)律的認知源于造林實踐的觀察。首先,他認為應著眼森林培育的過程,而非僅僅務求結果。民國初年,在孫中山的倡導下,政府及社會各界相繼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興林舉措,掀起了一場造林熱潮[10]。然而地方政府在實施過程中急功近利,只重栽植、缺乏管理,導致樹木成活率低下。因此,葉雅各提出栽植森林“固一永久之事業(yè)也,惟收效之日甚遠,非本人一生所及見”[9],表現(xiàn)出某種長遠眼光,不求其速成,而強調造林績效的累積。
其次,為獲得相應的造林績效,還應注重林木的種植時機。針對當時將清明節(jié)定為植樹節(jié),全國統(tǒng)一在清明節(jié)植樹的現(xiàn)狀,葉雅各指出:“我國地方廣闊,南北的氣候大不相同。到了清明的時候,我們南方各種樹木,多已經開葉很大了。這時候移栽,一定很難存活的。就是勉強存活,成長斷不能茂盛”[14]。由此,葉雅各建議“何不將植樹節(jié)日,改上前一個月或半月。那時移植,樹葉尚未萌芽,存活自然容易”[14]。1929年,國民政府正式將植樹節(jié)改為每年3月12日的總理逝世紀念日[15],用以推廣孫中山崇拜進而鞏固統(tǒng)治,而這恰好解決了葉雅各曾經提出的在清明節(jié)植樹太晚的問題。
再次,是關于樹木配置的科學方法,以利于森林防災管理。20世紀20年代以來,美國頒布一系列政策鼓勵造林,強調森林防火以及火后的森林更新[16]。受留學美國的影響,葉雅各在解決森林問題中也“設法防止野火”[8]。據葉雅各之女葉禧寧回憶,葉雅各在1950年初期曾帶領學生在武昌蛇山上植樹,其顯著的特點是使樹木無論橫看豎看斜著看,都能成行成排,這樣若發(fā)生森林火災,便可迅速打通防火道,防止山火蔓延[12]。
最后,葉雅各強調森林資源分布的因地制宜?;谝赞r業(yè)生產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國情,他提出“森林所在之地,當為不適于農業(yè)之地,如高山丘陵是。而凡不適于農業(yè)之高山丘陵,皆當用以造林”[9]。如此,符合樹木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不僅“使土地得盡其利,毫無荒廢遺棄也”[8],而且能夠充分利用森林涵養(yǎng)水源的生態(tài)功能,使“附近農田仍得受其灌溉之利,而旱災自減也”[9]。因此,葉雅各基于森林分布規(guī)律的探討,力求林業(yè)和農業(yè)相得益彰,一方面獲得土地利用和生態(tài)功能的互補,另一方面實現(xiàn)國民經濟的平衡。
(2)注重實效的工作方法
與造林客觀規(guī)律的認知相應,是注重實效的工作方法。他在1928年發(fā)表的《整理湖北農林各場試驗之計劃》一文中直言不諱地指出:“各場試驗工作多無詳細記載”,且“林場各自為政,重復試驗甚多,有的一試再試,試驗多年,仍為初步試驗[17],于是相應規(guī)范試驗的標準格式,是以在政府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整頓林業(yè)工作作風、提高行業(yè)工作效率,其求真務實、注重實效的工作方法可見一斑。
此外,葉雅各強調公眾參與,倡導發(fā)動民眾的力量來提高植樹造林的實效。如上文所述,其時我國“振興林業(yè)”思想逐漸興起,不乏有志之士為之畢力躬行[10]。但葉雅各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國內各省,也有植樹典禮……但是實行種樹的,卻是寥寥無幾”[14],痛斥徒有其表、未見其實、流于形式的植樹現(xiàn)象。因此,他提倡植樹要推廣到民眾基礎雄厚的軍界、農界去,因為“農民知道種樹法則,又可利用他們的間暇,實在是一舉二得”[14]。此外,葉雅各還提倡“務使他們每年都在指定的地點內舉行,使得他們明白他們自己種的樹、生長的狀態(tài),提出植樹的興趣?!狗灿辛值氐娜?,曉得他們的責任……有心造林的人,須切實的保護”[14]。這種責任落實的方法,動員了民眾愛林護林的積極性,切實提高了造林的實效,也符合當時的國情。
(3)加強民眾的科普教育
受美國的民眾開放式教育思想影響,葉雅各提倡對廣大民眾進行科普宣傳教育以提升國民素質,進而自下而上發(fā)展造林事業(yè),因而致力于將畢生鉆研的植樹造林思想和植物病蟲害防治方法傳播給民眾,這在當時頗為超前。在1926年發(fā)表的《植樹節(jié)的感想》一文中,他向民眾介紹植樹節(jié)的由來和美國的植樹活動[14],旨在向民眾科普森林的好處,倡導國人積極植樹造林。
值得注意的是,葉雅各格外重視對女性的林業(yè)科普教育,認為“女子以其優(yōu)良之特點,更易啟其愛護林木之思想”[9],鼓勵女性發(fā)揮“眷及未來、兼恤他人、富于審美觀念、事事注重理性”[9]的優(yōu)勢,顯然這也是當時男女平等思想的體現(xiàn)。20世紀初,男女平等思想已經成為西方社會的主流觀念,葉雅各在留學期間深受其影響。此外,當時正值國內婦女解放運動的熱潮[18],于是葉雅各呼吁“吾女界同胞”[9]“雖不必投身林業(yè),而于為人師為人母之時,灌輸此知識于學校家庭間,使大多數(shù)國民,知所啟迪,急圖補救”[9]。這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女性社會責任感,促進了林業(yè)知識在民眾間的傳播。
葉雅各闡發(fā)理論,亦躬耕實踐。他一生做出的最為重要的貢獻之一是1928年參與了國立武漢大學的建校選址工作,并于次年進行校園綠化設計。國立武漢大學建筑設備委員會成立后,葉雅各便協(xié)助建委會主任李四光多次尋找勘選校址,并對武昌東湖一帶農林狀況進行考察,均認為此地風景優(yōu)美,適合建校,最終使武大新校舍落定東湖之濱珞珈山(圖1)。
圖1 1930年武漢大學珞珈山新校舍總平面圖
雖然武漢大學“坐擁珞珈山,環(huán)繞東湖水”[19],但據史料記載,建校初期,珞珈山上的植被多為灌草叢和沼澤草灘,十分荒蕪[20]。自1929年起,葉雅各基于場地現(xiàn)狀,遵循自然規(guī)律,采取自采種、自育苗、自栽植、自保護的綠化方法,種植了既耐成活又美觀的鄉(xiāng)土樹種[4]。據1930年《國立武漢大學周刊》記載:“自經本??倍樾滦V泛螅从诖禾毂橹擦帜?,現(xiàn)計植成者,有松苗五十萬株,柏樹三萬五千株,梧桐五百株,洋槐五百株,苦楝五百株,公孫樹一百株……”[6](圖2)他還在珞珈山、獅子山等地種植櫟類樹種,校園的綠化因之得到極大改善。
圖2 1931年校園植被狀況
隨著20世紀初西方現(xiàn)代植物學的引入,國內大學開始陸續(xù)建立植物園,從而加強農林學科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的聯(lián)系。1933年9月,葉雅各在國立武漢大學校園內,籌建了用于農學院教學、科研的重要實習基地并兼顧校園綠化的樹木園。其在校區(qū)東部的山地劃出約21hm2的區(qū)域作為樹木園用地。當時園內種植針葉樹 19種、闊葉樹215種,并植有美國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英國皇家植物園、日本農林省林業(yè)試業(yè)場等處惠贈的800多種木本及草本植物?;ɑ軋@占地0.5hm2,苗圃占地12hm2,主要為荒山造林、庭園綠化和行道樹種植提供苗木。園內還存有種子標本500余種、木材標本200余種以及植物標本4000余種[21]。
1938年日軍入侵武漢,國立武漢大學被迫遷往四川樂山。日軍侵占期間,校園遭受嚴重摧殘,其中的樹木園、果園和林場悉數(shù)荒廢。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學?;剡w,葉雅各著手校園綠化的修整復原工作,進行封山補植。從1945年到1950年代中期,他從安徽黃山及九華山、四川峨眉山、江西廬山、云貴地區(qū)和湖北神農架等地進行引種栽植[7],使山林得以復蘇,且種類增多、林相愈美。如今武漢大學古樹參天、環(huán)境宜人,實有賴于葉雅各在校園建設各個時期的造林綠化活動所打下的基礎。
葉雅各一生致力教書育人,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批林業(yè)科技人才。早在1921年學成歸國后,葉雅各就被任命為南京金陵大學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秘書[4]。當時金陵大學農科參考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院的教學體系,實施“教學、研究、推廣”三位一體的模式,開創(chuàng)了我國大學農業(yè)教育的新紀元[22]。
1932年國立武漢大學遷入珞珈山新校舍,次年籌設農學院,葉雅各被推選為副主任,開始辦理農藝、園藝、苗圃、花卉園等各項事業(yè)[23],貫徹以實驗科學為基礎的教學理念(圖3)。種類繁多的森林苗圃不僅滿足了教學需求,也吸引著武漢三鎮(zhèn)的市民前往觀賞游覽,在發(fā)揮造林美學功能的同時又起到對民眾科普推廣的作用。隨后為滿足當時對農業(yè)技術人才的需求并積累農業(yè)教學經驗,國立武漢大學于1935年成立了第一期農業(yè)簡易班,并推定葉雅各為農業(yè)簡易班主任。葉雅各在簡易班的教學中,“授以實用農林知識及技能,為復興農村之實用人才”[24],“除灌輸農業(yè)上之重要知識外,尤特別注重田野實習工作”[24]。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識別樹種的習性特征,葉雅各往往不辭寒暑,步行數(shù)里以實地講授,開展調研。經過葉雅各等人的不懈努力,1936年國立武漢大學農學院正式成立,葉雅各被任命為農學院院長,并于當年創(chuàng)建了農藝系[23]。
圖3 1933年國立武漢大學校園平面圖中標有農學院林場位置
1937年初,農學院招收第二屆農藝系學生,后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教學工作暫停[23]??箲?zhàn)勝利后,1946年經教育部批準,國立武漢大學恢復農學院,葉雅各繼任農學院院長。他主持恢復籌備工作,組織修繕房屋,采購科研設備,恢復戰(zhàn)爭中遭到破壞的農場、林場和畜牧場。同時負責招聘教員,招考新生,設置系科,制定教學計劃。除了恢復戰(zhàn)前開設的農藝系外,葉雅各還于1946年增設森林系,1948年增設園藝學系和農業(yè)化學系,從而完善并豐富了農學院的教學體系。建國后,在其建議之下,湖北農學院(今華中農業(yè)大學)設立森林系,此后湖北高等院校林業(yè)學科專業(yè)教育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4]。
葉雅各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將西方農林科學知識與中國實際問題相結合,培養(yǎng)了大量近代農林科學人才。他常常告誡學生:“在課堂里學習,只是給你們一張步入林學大門的入場券;所學各種林業(yè)知識,是給你們一把打開森林寶庫的鑰匙”[4]。他就是遞給學生們入場券、鑰匙的領路人。為紀念葉雅各,老武大農學院,即如今的工學部行政樓更名為“雅各樓”[25]。
葉雅各常說:“林學家的事業(yè)在山區(qū),要走最困難的路,爬最艱難的山,穿沒有走過的林,去發(fā)現(xiàn)前人沒有來得及發(fā)現(xiàn)的新事物”[4],其一生都在林學之峰上攀登,不論是在造林理論還是在實踐方面,都收獲了豐厚的碩果。他關于造林功能的認知和實踐理念的闡釋不僅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成為如今的“知識遺產”。正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葉雅各對武漢珞珈山一帶,特別是武大校園進行的綠化實踐既改善了當時的環(huán)境,又在之后的百年間持續(xù)發(fā)揮各種生態(tài)與社會效益,福蔭后人。此外,他不僅立足眼前,更著眼未來,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為林業(yè)奮斗獻身的人才。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葉雅各有著實事求是、孜孜不倦、親身實踐的優(yōu)秀品質,以及出于家國情懷的專業(yè)心與事業(yè)心,是一份值得珍視的“精神遺產”。
資料來源:
圖1:國立武漢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一覽 民國十八年度[M]. 武漢:國立武漢大學,1930;
圖2:國立武漢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一覽 民國二十年度[M]. 武漢:國立武漢大學,1931;
圖3:王凱來, 張?zhí)鞚? 營造新山水校園——近代武漢大學的校園景觀規(guī)劃研究[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6年會論文集.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6: 203-210。
注釋
① 孫中山甚至在《建國方略》中將造林上升到國策的高度:“多種森林便是防水災的治本方法?!軌蚍浪疄?,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以免去全國的水禍?!眳⒁姡簩O中山.孫中山文集(上)[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