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劉艷麗(.天津市和平區(qū)新興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天津 300070;.天津市和平區(qū)五大道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天津 300050)
便秘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類型,指的是大便次數(shù)減少、每周排便次數(shù)少于3次且伴有排便困難、糞便干結的一種癥狀,可能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xù)存在,對于患者的生活水平、質量有著較為直接的影響[1]。便秘在小兒中較為常見,主要是排便規(guī)律改變所導致的,患兒發(fā)病后排便時間會明顯延長,且沒有規(guī)律性,具體可以分為功能性便秘與器質性便秘兩種類型,小兒出現(xiàn)便秘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強忍不排便、飲食低膳食纖維、飲水不足以及運動減少等,并以飲食不合理以及排便習慣不良的患兒為主要的發(fā)病人群[2]。便秘情況的出現(xiàn)既影響著患兒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可能干擾其生長發(fā)育,做好及時、有效的干預與治療是至關重要的,而改善飲食習慣、進食規(guī)律以及進行排便訓練的常規(guī)方式并不能很好地緩解患兒的便秘癥狀,無法取得顯著的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分析更為理想的治療方案。本次實驗研究將在我院接受便秘治療的患兒144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在實施小兒便秘治療的過程中推拿療法與口服媽咪愛的臨床療效,現(xiàn)作如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研究對象的納入時間起始于2020年5月,截止于2021年5月,共包括在我院接受便秘治療的患兒144例,所有患兒均符合本研究的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根據患兒治療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試驗組(n=72)與對照組(n=72)。試驗組中男患兒39例,女患兒33例,年齡最大的為7歲,年齡最小的為6個月,平均為(3.24±0.56)歲,病程最長的有42天,病程最短的有15天,平均(35.63±3.56)天;對照組中男患兒40例,女患兒32例,年齡最大的為8歲,年齡最小的為6個月,平均為(3.31±0.62)歲,病程最長的有45天,病程最短的有14天,平均(34.87±3.24)天,兩組患兒基礎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顯著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的診斷標準(每周排便2次或不到2次;有大量糞便潴留史;排便疼痛或困難;直腸內有巨大糞塊;排出糞便粗大且堵塞下水道;符合上述2項并持續(xù)時間在2周以上即可確診)與中醫(yī)辨證標準(實證:病程短、病情清淺,糞便質地干燥且堅硬,口臭口干、苔黃舌紅,脈滑數(shù);虛證:病程長,病情頑固,糞便質地干硬,欲便不出或便出不爽,神疲氣短,舌淡苔白,脈虛);②年齡在6個月-12歲之間;③所有患兒家長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并自愿參與本次實驗研究。
排除標準:①因為肛裂、先天性巨結腸等器質性疾病以及內分泌障礙疾病引起便秘的患兒;②存在皮膚疾病或者是推拿部位皮膚有破損情況的患兒;③合并心臟、肝臟、腎臟以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患兒;④在入組前1個月曾接受其他方法治療的患兒;⑤不能很好配合治療的患兒。
1.2 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開展飲食調節(jié),糾正家長不良的喂養(yǎng)習慣以及患兒錯誤的飲食習慣、方式,并針對性地為患兒提供排便習慣訓練,在此基礎上兩組患兒的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1.2.1 對照組患兒的治療方法為口服媽咪愛,其具體的服用方法如下:年齡在1歲以下患兒每次的用藥劑量為0.5g,每日用藥3次,年齡介于1-4歲之間患兒每次的用藥劑量為1.0g,每日用藥3次,年齡大于4歲患兒每次的用藥劑量為2.0g,每日用藥3次,在服用的過程中可以將藥物與食品、牛奶或者是溫水一起服用,但是要注意為了避免傷害到相關菌群,要將水溫控制在40℃以下。
1.2.2 試驗組患兒的治療方法為推拿療法,主要的內容如下:實現(xiàn)雙側足三里連續(xù)100次按揉、2遍捏脊、50次七節(jié)骨推按、20遍腹部按摩及20次丹田按揉處理。在此基礎上要根據患兒的中醫(yī)辨證分型實施針對性推拿治療,共分為實證、虛證兩種,實證患兒的主要病因為燥熱、積食,存在大便干結、排便困難、腹痛腹脹以及煩渴口臭、舌紅苔黃等表現(xiàn),需要加清天河水、清板門與清胃經各100次;虛證患兒大便艱澀不暢、神疲食少、舌紅少津,脈細,需要加補脾經、腎經,并實現(xiàn)肝俞、腎俞的按揉,各100次。需要注意的是,在推拿的過程中手法要盡量輕柔,保證平穩(wěn)著實,每日1次。
1.3 評價指標 本次實驗研究試驗組與對照組患兒的觀察與評價指標分別為治療有效率以及治療前后排便間隔時間、大便性狀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和治療后不同時間段(1個月、2個月、3個月)復發(fā)率。
療效判定標準[3]:患兒治療后排便間隔明顯縮短,幾乎每天排便1次,與正常狀態(tài)相比無明顯差異,且大便性狀基本恢復正常,質地較軟且排便通暢為顯效;患兒治療后排便時間縮短至2天以內,每1-2天排便1次,與治療前相比大便性狀明顯好轉,排便無困難情況認定為改善;患兒治療后排便時間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縮短,且大便性狀無顯著變化,依舊堅硬且干燥,排便較為困難認定為無效。
大便性狀借助糞便性狀評價量表[4]進行評估,如果糞便呈現(xiàn)出了硬塊且可拆解的狀態(tài)評價為1分;糞便呈現(xiàn)出了自行裂開的塊狀評價為2分;糞便呈現(xiàn)出干腸樣塊狀評價為3分;糞便呈現(xiàn)軟腸樣塊狀評價為4分;糞便性狀較好,質地較軟評價為5分;糞便呈現(xiàn)為泥狀評價為6分;糞便呈水樣評價為7分。
中醫(yī)證候積分的評價內容包括面赤口臭(面赤與口臭均較為嚴重為3分;其中一項嚴重,另一項輕微為2分;均較為輕微為1分;無癥狀為0分)、煩躁易怒(經常煩躁哭鬧且夜寐不安為3分;經常煩躁哭鬧為2分;偶爾煩躁哭鬧為1分;正常為0分)、排便困難(排便非常困難為3分;排便比較困難為2分;排便費力為1分;排便順暢為0分)、神倦乏力(喜臥不喜動為3分;輕微活動后疲乏為2分;正?;顒雍笕菀灼>霝?分;正常為0分)[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研究中兩組患者相關數(shù)據資料均借助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完成處理與分析,治療有效率、復發(fā)率的表示方法為%,檢驗方法為χ2,排便間隔時間、大便性狀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表示方法為(±s),檢驗方法為t,如果P<0.05則表示數(shù)據結果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試驗組72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有效、改善、無效的例數(shù)分別為44例、26例、2例,治療有效率為97.2%;對照組72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有效、改善、無效的例數(shù)分別為39例、22例、11例,治療有效率為84.7%,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試驗組患兒治療有效率明顯較高(χ2=14.073;P=0.035)。
2.2 治療前,試驗組與對照組患兒排便間隔時間、大便性狀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兒排便間隔時間明顯縮短,大便性狀評分有所提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排便間隔時間與大便性狀評分比較
2.3 在治療前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的比較上,兩組患兒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兒面赤口臭、煩躁易怒、排便困難、神倦乏力等中醫(yī)證候積分與對照組患兒相比明顯較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2.4 試驗組與對照組各有患兒72例,其治療后1個月復發(fā)率分別為2.8%(2/72)、16.7%(12/72),比較后發(fā)現(xiàn)χ2=18.313,P=0.033;治療后2個月復發(fā)率分別為1.4%(1/72)、13.9%(10/72),比較后發(fā)現(xiàn)χ2=16.922,P=0.038;治療后3個月復發(fā)率分別為0.0%(0/72)、9.7%(7/72),比較后發(fā)現(xiàn)χ2=15.512,P=0.041,試驗組患兒治療后不同時間段復發(fā)率與對照組患兒相比明顯較低,P<0.05。
便秘在中醫(yī)學理論中的研究有著悠久歷史,在《內經》中便秘被稱為“大便難”與“后不利”,認為這一疾病的出現(xiàn)與脾受濕寒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而在《金匱要略》與《傷寒論》中便秘被稱為“閉”、“脾約”,認為這一疾病的出現(xiàn)與寒、熱、氣滯有著一定的關系[6]。小兒屬于便秘的高發(fā)人群,從中醫(yī)學角度分析導致小兒出現(xiàn)便秘的主要原因為乳食積滯、氣機郁滯以及燥熱內結、氣血不足,而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分析小兒便秘情況的出現(xiàn)與小兒膳食結構不合理,缺少膳食纖維攝入等有著較為直接關系[7]。小兒便秘癥狀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緩解則可能會導致腑氣不同,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導致患兒精神萎靡、食欲減退、睡眠不安,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導致習慣性排便障礙、肛裂等情況的出現(xiàn),對患兒的身心健康與生長發(fā)育均有著較為直接的影響,需要給予患兒及時、有效的治療[8]。
媽咪愛的主要成分包括復合微生態(tài)制劑與高濃度糞鏈球菌,通過口服的方式用藥之后可以通過生物競爭性作用較為快速地實現(xiàn)人體腸道正常菌群的補充,可以更好地糾正腸道失調的情況[9],促進腸道酸性環(huán)境的快速恢復,促進腸蠕動與大便軟化,有助于機體對于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與利用,同時這一藥物可以與食物、牛奶等混合服用,便秘患兒的接受度相對較高。在實際治療中媽咪愛屬于一種藥物,雖然不會給患兒造成傷害,但是可能會產生依賴性,并無法達到高效治療的目的,因此就可以從中醫(yī)學角度出發(fā)分析治療小兒便秘更好的治療方法[10]。推拿療法屬于中醫(yī)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治療手法,其主要是根據人體經絡與血脈通過推、拿、按等手法的應用來實現(xiàn)人體氣血的疏導,以達到調和陰陽以及疏通經絡的效果。在為便秘患兒實施治療的過程中應用推拿療法,通過雙側足三里的按揉、捏脊、七節(jié)骨推按、腹部按摩以及丹田按揉,起到了健運脾胃、疏解肝氣、調和氣機以及補養(yǎng)氣血的功效,達到了糟粕自下的治療目的,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出發(fā),推拿療法的應用可以理氣消食、促進腸蠕動,有助于大便性狀的改變,同時根據中醫(yī)辨證分型為實證與虛證患兒進行針對性的推拿治療,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癥狀與體征[11]。由此可見,對于便秘患兒來說,推拿療法是一種效果相對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其安全、簡便、無副作用,不會產生依賴性,值得予以廣泛臨床應用。本次實驗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兒治療有效率明顯較高,治療后排便間隔時間明顯縮短,大便性狀評分有所提高,中醫(yī)證候積分有所降低且治療后不同時間段復發(fā)率明顯較低,與對照組患兒相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進一步表明了對于便秘患兒來說,推拿療法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臨床療效,同時也縮短了排便間隔時間,更好地改善患兒的大便性狀與各項中醫(yī)證候,且治療后不容易出現(xiàn)復發(fā)的情況,治療有效性、安全性均相對較高,可以將其作為小兒便秘的一種理想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對于便秘患兒來說,做好及時、有效的治療是至關重要的,有助于改善患兒的整體狀態(tài),促進其更好地生長發(fā)育。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媽咪愛等藥物的應用可以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復發(fā)率較高,存在一定的依賴性,且整體療效并不顯著,而推拿療法作為較為常用的中醫(yī)治療手段則獲得了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促進了患兒更好地治療與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