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媛媛 巴 菲 王靜靜
惡性淋巴瘤為淋巴造血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多存在體表淋巴結(jié)腫大、皮膚瘙癢、發(fā)熱等全身性癥狀,極大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1-2]。免疫治療、放化療、造血干細胞移植為臨床常用治療方法,放化療雖可一定程度緩解臨床癥狀,但仍與臨床預期效果存在一定差距。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不受受供者年齡等限制,且相對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費用較低,可獲得良好經(jīng)濟效益。但不同狀態(tài)、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效果或存在差異,明確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預后因素,可為臨床制定科學治療方案提供科學依據(jù)?;诖?,本研究選取我院惡性淋巴瘤患者57例,探討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后生存與預后因素。報告如下。
本研究選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我院惡性淋巴瘤患者57例,均經(jīng)X線、CT、體格檢查及臨床確診為惡性淋巴瘤,均符合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指征,均已行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男性30例,女性27例;年齡≥50歲17例,<50歲40例。
采用我院自制《惡性淋巴瘤患者預后影響因素》調(diào)查問卷,收集患者性別、年齡、有無結(jié)外受累、治療時間、國際預后指數(shù)(IPI)評分、有無骨髓侵犯、有無B癥狀、移植前狀態(tài)、乳酸脫氫酶(LHD)水平、移植后有無鞏固治療信息。共發(fā)放57份調(diào)查問卷,全部有效收回。對收集的信息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分析影響預后的因素。
應用SPSS 22.0分析,計數(shù)資料n(%)表示,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本組57例惡性淋巴瘤患者,均獲得有效隨訪,2年生存44例,死亡13例,生存率77.19%(44/57)。
性別、年齡、有無結(jié)外受累、治療時間和患者預后死亡無明顯關聯(lián)性(P>0.05);IPI評分、有無骨髓侵犯、有無B癥狀、移植前狀態(tài)、LDH水平、移植后有無鞏固治療是患者預后死亡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1。
表1 預后相關影響因素分析(例,%)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IPI評分>2分、骨髓侵犯、B癥狀、移植前狀態(tài)部分緩解、LDH水平>245 U/L、移植后未鞏固治療是患者預后死亡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多因素回歸分析
惡性淋巴瘤發(fā)病率、死亡率較高,惡性淋巴瘤死亡率約3.62/10萬,在我國惡性腫瘤死亡率中位居第十[3-4]。小分子靶向藥物、免疫治療等方法雖具有一定治療效果,但5年生存率僅37.2%[5-6]。隨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展,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不僅可用于一線鞏固治療,在復發(fā)難治性惡性淋巴瘤患者挽救治療中也具有良好效果。探討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效果和預后相關影響因素,利于臨床客觀評價其治療效果,并可為臨床實施干預措施提供參考,進一步延長患者生存期。
本組57例惡性淋巴瘤患者,均獲得有效隨訪,2年生存44例,死亡13例,生存率77.19%。單因素分析結(jié)果顯示,IPI評分、有無骨髓侵犯、有無B癥狀、移植前狀態(tài)、LDH水平、移植后有無鞏固治療是患者預后死亡的影響因素(P<0.05);IPI評分可用于患者預后評估,其評分越高,預后危險程度越高,死亡風險越高;伴有骨髓侵犯和B癥狀患者疾病嚴重程度更高,會一定程度降低移植治療效果;移植前狀態(tài)未達到完全緩解患者,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復發(fā)風險更高,成為患者預后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7-8]。LDH水平和臨床分期、疾病惡性程度呈正相關,疾病惡性程度更高、病變范圍更廣下腫瘤負荷增加,腫瘤侵襲范圍擴大,會導致LDH水平顯著升高,經(jīng)積極治療后LDH水平會有所降低,但在復發(fā)患者中LDH表達再次增高,可作為預后評估的標志物之一;此外,因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復發(fā)為患者預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移植治療后機體缺乏移植物抗宿主反應,積極進行鞏固或維持治療,可降低復發(fā)和死亡風險[9-10]。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IPI評分>2分、骨髓侵犯、B癥狀、移植前狀態(tài)部分緩解、LDH水平>245 U/L、移植后未鞏固治療是患者預后死亡的危險因素(P<0.05),進一步證實上述因素和惡性淋巴瘤患者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后死亡的相關性。臨床可據(jù)此結(jié)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明確不良預后和死亡風險,以針對高危人群及早實施干預措施,提高預后。
綜上所述,IPI評分>2分、骨髓侵犯、B癥狀、移植前狀態(tài)部分緩解、LDH水平>245 U/L、移植后未鞏固治療是惡性淋巴瘤患者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后死亡的危險因素,臨床應據(jù)此實施干預措施,以降低死亡率,提高預后效果。